前言
自古以來,徐州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1931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者從東部三省登陸。中國軍隊迅速占領東部三省,不費吹灰之力地抵抗日本侵略者,直接進入中原。隨著南京的失守和上海的淪陷,日軍加快了南下的步伐。日本人的下一個目標是占領徐州,順勢而為。蔣介石自然知道徐州的重要性。日軍大部隊氣勢洶洶地向鄭州襲來,鄭州岌岌可危。
為了能夠找到阻礙敵人入侵的方法,鄭州戰區司令部燈火通明,積極尋找好的策略。其中一人說關云長曾命令人們挖開黃河。以水帶兵,水淹欺軍。出乎意料的是,蔣介石也早就有了這個意圖,所以他立即下令用水帶領軍隊,立即炸毀黃河花園口的大壩,以防止日本人南下。
然而,這一決定的后果影響的遠不止日本人,無數無辜的中國人也深受其害。
那么,蔣介石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什么呢?日軍在這次決堤中淹死了多少?中國受到了什么影響?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相繼敗退,日本侵略者的軍隊輕而易舉地占領了中國東北,并將其作為繼續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向南推進,一舉攻占中原。
一九三八年三月,由李宗仁將軍帶領的第五戰區士兵在臺兒莊與日軍進行了正面交鋒,臺兒莊是徐州的門戶。贏得臺兒莊,相當于打打開徐州的大門,所以這場戰斗非常重要。3月中旬,日軍大舉進攻臺兒莊,中國軍隊在守衛臺兒莊城寨的同時,從城外大舉反擊。日軍在兩面夾擊下死傷慘重。在這一戰后,中國殲滅了1萬多名日軍,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士氣和傲慢,這也是中國正面戰場的重大勝利。中日之間的較量似乎迎來了轉機,中國軍民的抗日戰爭情緒也隨之高漲。
河南位于中國的中心位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位置。日本侵略者在占領南京和上海后,野心迅速擴大。然后他們制定了先攻徐州的計劃,然后攻占鄭州和武漢。屆時,他們將完全控制中國南部沿海地區。
蔣介石意識到日本侵略者的意圖后,迅速相信并部署了國家軍隊。他迅速將20萬軍隊集結到徐州戰場,想要跟日軍決一死戰。另一方面,日本軍隊召集30萬軍隊攻擊徐州,試圖消滅中國抗日軍隊的主力軍。出乎意料的是,蔣介石在正式開始攻擊之前直接放棄了。
1938年5月,為了順利向南推進,日軍發動了對豫北的進攻。目前,國民黨的防御兵力空缺,日軍先后突破國民黨10多萬部隊的防線,占領了豫北25條線,甚至到達黃河北岸,與南岸的中國守軍隔河對峙。此時,日軍土肥原部隊正準備強渡黃河,阻止國民黨援軍前往徐州增援。
日軍對徐州形成了包圍攻勢。蔣介石果斷放棄徐州,帶領數十萬軍隊在日軍到達前匆匆離開徐州。戰爭還沒有開始,就這樣結束了。由于蔣介石部隊臨陣逃亡,中國軍隊聚集了15萬人,只有2萬人未能殲滅日軍部隊,這無疑是一個笑話。蔣介石的不作為直接影響了全國戰爭。
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日軍派第14師向西開進,試圖攻占蘭封、商丘等地,推進戰線,為攻占鄭州做準備。那時,日軍已經制定了下一步的戰略進攻計劃,他們把目標放在了當時中國唯一剩下的政治中心武漢。日軍為攻占武漢,進行了更廣泛的戰略迂回和包圍。一方面,他們進入豫東,繼續占領津浦鐵路沿線地區,鞏固交通線路。與此同時,他們應該在江西南部的日軍南下北山,徹底吃掉武漢。
這時,蔣介石準備帶軍到蘭封對抗日軍第14師團,使其無法向西邁進。為此,他還親自飛往蘭封動員當地駐軍,稱士兵們必須駐軍蘭封。動員結束后,蔣介石飛回重慶。日寇不僅派出了更好的部隊,還使用了一系列戰車和裝甲力量。雖然中國軍隊在裝備上略顯劣勢,但軍隊數量卻是日寇的幾十倍。我軍士氣高昂,準備與日寇進行一場大決戰。然而,即便如此,在戰爭開始時,駐軍藍方的師長還是因為害怕日軍的火力而干脆逃跑,最終讓日軍奪走了藍風,使國軍威嚴掃地。
日軍可以說是不戰而勝,輕而易舉地贏得了蘭封。這是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以來的一大恥辱,也是國民黨未來經常提到的一大笑柄。土肥原賢二占領蘭封后并不滿意,而是大張旗鼓地向開封進發。當時,國民黨的大部隊已經撤離,沒有時間幫助開封。看到開封的淪陷無法挽回,蔣介石像火鍋上的螞蟻一樣焦慮,因為這意味著一旦開封失蹤,鄭州和武漢將很快陷入危機。如果這兩個城市都被攻占,將對中國的抗日形勢產生致命影響。
鄭州是民國時期最重要的交通樞紐。日軍一旦攻占鄭州,就能控制全國最重要的幾條交通鐵路線,國民黨重點城市西安、武漢也將無險可守。這個時候自然要調兵去救鄭州,但是河南沒有兵。以前河南的精銳部隊被蔣介石調到徐州打仗,現在這些部隊又灰溜溜的跑了回來。人困馬累,精力不足,每天逃兵數量創下新高。這樣的部隊,無法與日軍作戰。蔣介石不得不召開軍事會議,以抵抗日軍,但許多國民黨將領也束手無策。
當時第一戰區司令長程前和參謀長燕薰甫提到,為了贏得樊城,關云長曾命人挖黃河堤。以水帶兵,水淹欺軍,這正是蔣介石此時想到的。他早就從陳果夫一個月前的報告中讀到,日本侵略者此時已經聚集在黃河沿岸。如果他們率先炸開南岸大堤,對中國軍隊來說將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最好趁著日寇還沒開始,國軍率先打開黃河大堤,對黃河沿岸的日寇進行毀滅性打擊。
蔣介石反復思考,一直沒有下定決心。1938年6月3日,土肥原開始攻擊開封,并派遣部隊進行猛烈炮火攻擊。與此同時,幾位國軍將領建議炸開黃河堤。蔣介石怕開封淪陷,就提出建議,立即下令開挖黃河堤,并告訴下屬不要擔心,不要猶豫,盡一切辦法炸開黃河堤。但剛開始挖掘的時候并不順利,因為趙口的流沙太多,所以挖掘工作無法繼續。國軍緊急召開會議,討論此時,最終決定在不遠處的花園口開挖。
經過常年的泥沙堆積,花園口高出地面三米。一旦花園口決堤,河水將泥沙包裹,并向下奔流。此時此刻,日軍進展迅速,已接近中牟。蔣介石非常焦慮,甚至親自命令39軍軍長。蔣介石在電話里為自己的決定掩飾到,這個決定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如果不能有小的犧牲,怎么會有大成就呢?在關鍵時刻,必須打破一切顧慮,竭盡全力。蔣介石不知道他口中的小犧牲會造成多么可怕的巨大損失。
6月9日,暴雨降臨,同時,黃河堤岸終于被徹底挖掘,水流迅速失控,涌向四面八方,無數的生命在洶涌的洪水中消失。在這個驚人的計劃中,蔣介石沒有通知沿海人民,所以沒有人有時間撤離。僅僅幾天后,洪水就蔓延到了三個省份。
土肥原部隊1500多人和另一支3000多人的日軍部隊突然被黃河水包圍,日軍的許多裝甲設備也被黃河淹沒。面對猝不及防的局面,日寇不得不放棄進攻,返回徐州。但隨后日軍改變了戰略,下渡淮河,與合肥其他日軍匯合,從長江北岸進攻武漢。雖然花園入口決堤為蔣介石贏得了喘息的機會,并在武漢部署了部隊,但未能阻止日本侵略。武漢最終失守,蔣介石逃往重慶。
在這樣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上,蔣介石從一開始就做好了不公開的準備。所有參與者都被要求保密,并在事后將鍋扔給日本人,聲稱這是日本軍隊的策略。日本人不愿意為這種荒謬的行為承擔責任。他們立即站起來發表聲明,公開整個事件的背景。因此,國民黨受到了全世界的鄙視。
由于花園入口的開挖一直在秘密進行,人們沒有提前通知人們撤離黃河下游。當黃河水以不可阻擋的勢頭沖向下游時,無數的房屋立即倒塌,100畝良田被淹沒,人們驚慌失措,四處逃跑。但再怎么逃,也逃不過滾滾而來的黃河水。由于洪水的影響,黃河下游被河水沖刷了四天四夜。死者高達89萬,被洪水影響流離失所的同胞高達數千萬,廣大人民群眾深陷苦難。
洪水過后,尸體遍野。由于處理不及時,大量瘟疫和疾病爆發,幸存下來的人很快又卷入其中,在逃跑之前就死在了一半。良田被淹沒,辛辛苦苦栽培的糧食還沒到收獲季節就全毀了。今年,黃河岸邊的人們顆粒無收,所以他們不得不餓著肚子到處乞討。在經歷了這樣一個困難的時期之后,轉機還未到來,蝗蟲到是先來了,它們盤旋在重新種植的農田里,農民們的努力瞬間化為烏有,人民挺過了洪水瘟疫,卻倒在了蝗災上。
大饑荒發生時,老蔣也采取了補救措施,向難民分配安置費。然而,國軍上下陽違陰違,貪污腐敗。這筆錢未能到達難民手中,只有少數人得到了為數不多的慰問。蔣介石沒想到他的決定會引起如此大的沖擊。
據日本記載,他們在洪水中損失了7200多名士兵。其中,只有2000人被洪水直接淹死。相比之下,80多萬中國人死于洪水。
雖然黃河堤防的爆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阻礙了日本侵略者的進攻,但它也造成了極大的無辜人員傷亡。
作為一名領導者,如果我們不能首先考慮人民的安全,即使戰爭勝利,我們也注定要以失敗告終。這樣想來,不僅是敵人和人民的財產被黃河水沖走,民心也被國民黨發動的這場洪水沖走了。
結語
無論如何,蔣介石應該對黃河爆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一名領導人,如果他不從人民的生存出發做出決定,他將不可避免地遭到人民的反對。這場洪水不僅讓蔣介石失去了面子,也讓他在人民心中失去了聲譽。后來,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失敗了,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