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起于隋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結束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整整1300年。科舉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則被稱為“連中三元”。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狀元是天之驕子,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我國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后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
那么如果以現在的省份劃分來看,歷朝歷代哪個省的狀元最多呢?
歷代狀元分布
1、通過上表可以看出:以宋朝為界,宋之前河南狀元最多,宋之后則是江蘇、浙江最多。
唐朝時期,科舉初創,狀元以河南最多、河北次之,當時的北方仍然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北宋時期,狀元最多的仍然是河南,山東次之。但南方福建、四川、江蘇、江西、浙江狀元人數明顯增加,雖然單個省份不及北方,但南方整體已經與北方旗鼓相當:北方28人,南方24人。
狀元文天祥
至南宋,北方被金占領,南宋的狀元自然都是南方人,37人,以浙江、福建最多。
而此時的金國狀元以河北、山東最多,河南卻急劇下滑,僅有1人。
元朝開科取士次數少,全國各省人數都不多。
明朝時期,浙江省狀元最多,江西、江蘇次之。
清朝時期,江蘇省狀元最多,浙江次之。
明清時期的北方各省狀元人數均急劇減少,都只有三、五人而已。
2、從狀元人數的變遷,我們也可以大致看出我國文化中心南移的時間:南宋時期。
我國歷史上有兩次衣冠南渡:永嘉之亂和靖康之亂。
永嘉之亂后,晉室南渡促進了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南方可以有實力與北方對立近300年。
只是,當隋朝一統天下之后,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仍然在北方,這從唐朝詩人大半都是北方人也可以看出來。
司馬光
北宋時期,由于北方在黃巢之亂后戰亂不止,南方則相對安定,于是此時的南方人才已經可以與北方相抗衡,而且北方的改革派大半是南方人,以王安石為代表,而保守派大半是北方人,以司馬光為代表。
王安石
至南宋,靖康之亂導致宋室南渡,而這第二次的衣冠南渡使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徹底轉移到了東南地區,北方中原地區則徹底衰落。
明清時期,江、浙地區的文化猶如宋朝之前的河南、河北,遙遙領先于其他省份,至今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