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考試,是一大發明,它給寒士們提供了一條出人頭地的渠道。文有文狀元,武有武狀元,一千二百多年來,武狀元雖然不多,但也演繹了一段段有趣的故事……
中國古代總結出人生四件美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其中第四件美事金榜題名,指的是考試中榜。清朝的范進,中了個舉人都高興瘋了,何況考上狀元。一個普通人,要想出人頭地,改變門風,在和平年代考試得中是最有效的方法。孔子說,學而優則仕,民間又有俗語“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習一身本事替朝廷賣命,是中國古代人們乃至今天最常用的謀生之道。
古代朝廷取才,每個朝代是不相同的。宋朝大學者蘇東坡曾經總結:“三代以上出于學,戰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考試,是一大發明,它給寒士們提供了一條出人頭地的渠道。文有文狀元,武有武狀元,一千二百多年來,武狀元雖然不多,但也演繹了一段段有趣的故事。
科舉考試,最早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明帝時代,那時候因為“銓別選格,排抑武人”,還曾引起羽林軍暴亂。那時雖然有考試,但并沒有形成國家考試制度,比較隨機。正式的科舉考試,是從隋朝開始的,隋文帝于公元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于濟兩科,隋煬帝于公元606年設進士科,不過那時候的科舉考試都是考文不考武,從隋朝到清末一千三百多年,一共產生了592位文狀元。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同時也是第一位開創武舉考試的人。從武則天開科取士,到清末最后一位武狀元誕生,共產生了293位武狀元。武則天姓武,開創了武舉考試,莫不是天意造化。習武的人應該記住這個日子,公元702年,習武之人可以公開進入國家的殿堂參加考試,武舉考試由兵部主持,考試科目包括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翹關、負重等,以上過關,還有其他一些篩選辦法,取“軀干雄偉、應對詳明、有統兵才干及可為將者”,如果是文人參加武舉考試,則取“身高六尺以上、年在四十以下、強勇可以統人者。”,所以要想取得武狀元,武藝高強是一方面,長得帥、頭腦清楚、口齒伶俐、年輕、有統兵才干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名叫員半千。員半千本姓劉,其先祖劉凝之因為自比春秋時代忠烈的伍員,被北魏皇帝賜姓“員”,員半千本名“余慶”,因為唐代侍御史、著名高士王義方夸他“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改名“半千”,寓意“五百年一賢”之意,可謂夸出來的名字。員半千的武藝如何,史無記載,但其曾連中八科制舉,確是極有才華之人。其應答唐高宗的“如何運用天陣、地陣和人陣”策論至今流傳: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天陣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地陣也;卒乘輕利,將帥和睦,人陣也。
員半千還是史上最長壽的武狀元,活了94歲得以善終。
歷史上最牛的武狀元,當屬唐朝的郭子儀。唐朝經“安史之亂”,差點亡了國。也正為如此,亂世出英雄,造就出了郭子儀、李光弼等蓋世英才脫穎而出。郭子儀對于唐朝,有再造之功,最后做到了太尉、中書令、代國公、汾陽郡王等高官,他是武狀元中唯一兩度拜相的人。郭子儀不但平定“安史之亂”有大功于唐,而且兩退吐蕃,兩復長安,說服回紇,威服叛將,唐代宗曾說過“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
郭子儀還是少有的得以善終的武將,史書評價他“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在唐朝廷有崇高的威望,聞他之名,少數民族部落往往不戰而退。郭子儀能做到這一點,并不是單純靠著武功高強、軍事強大,而是以德服人。我們熟知的《打金枝》就是演繹他的兒子郭暖與升平公主的家庭趣事。夫妻二人口角,郭暖竟然失口說出“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這樣的混帳話,在那個時代是誅九族之罪,但唐代宗對前來告罪的郭子儀說:不癡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間的事,不用理他。郭子儀并未因為皇帝的寬恕而罷休,還是杖打了郭暖幾十棍才拉倒。
歷史上有近三百位武狀元,按理說他們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但考中狀元后,其人生經歷往往令人唏噓。鄭冠,唐朝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文武雙科狀元,可謂文武全才式的人物,只做了個戶部郎中,既無德行、功勛傳世,也無一言半語示人,只知其書法不錯,但也并非大家;朱虎臣,南宋孝宗時代人,九歲就當了武狀元,射十箭有九箭射中目標,并精通《孫子兵法》《諸葛八陣圖》等兵書戰策,可謂神童,但這個神童只當了個承信郎,武臣官階五十三階,第五十二階為承信郎,可見并未受到重用,這位史上最年輕的武狀元,再無先進事跡傳世。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的李遵頊,他是西夏皇室,卻參加了武舉考試,并獲得了狀元。史稱李遵頊“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有兩下子,這位西夏的武狀元,后來當了皇帝,就是西夏國第八位皇帝神宗皇帝。李遵頊雖然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卻并不是一個能治理好國家的好皇帝,在他治理下的西夏附蒙攻金,民不聊生,到他孫子這一輩就亡了國。
元朝因為是蒙古人統治,不設武舉。明朝時重設武舉,聲名最大的武狀元當屬許泰,整個大明近三百年,有資料可查的武狀元共有52名,許泰是考取武狀元后最受重用、官職最高的一個,他被明孝宗朱佑樘收為義子,賜姓朱,官封左都督、安邊伯,正一品大員。許泰也曾在平定農民起義中立下戰功,但他為人心胸狹窄,嫉妒王陽明,排擠王陽明,奪取王陽明戰功,最終被彈劾當死,最后雖未被處斬,但死在發配戍所,未得善終。
乾隆朝還有一位武狀元,是近三百位武狀元中的佼佼者,他名叫馬全,第一次參加武舉考試,中了探花,后改名又一次參加武舉,中了狀元,成為史上科舉考試中的奇葩。乾隆帝并沒有怪他假名之罪,先是重用他為“頭等侍衛”,后又提拔他為江西南昌鎮總兵、江蘇蘇松鎮總兵、江南提督、甘肅提督、四川提督等職,后在參加平叛中馬革裹尸,英勇犧牲。馬全因此成為武狀元中與郭子儀一樣受到重用且立有重大軍功的人。
值得一提的清朝皇帝光緒帝,是位非常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時開設武舉,產生了宋鴻圖、佟在棠、黃培松、楊廷弼、宋占魁、李夢說、張憲周、卞賡、張鴻翥、武國棟、張三甲等十數位武狀元,可謂“武星璀璨”,可惜這些武狀元并未為他所重用,末代武狀元張三甲考取狀元當年回家省親,未來得及報效國家,就因病而亡,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