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到底有多難?
《辣媽正傳》孫儷飾演的夏冰有這么“一串怒吼”:
我懷孕的時候你們說,堅持9個月,生完就好了;
我現在生完了,你們又說,再堅持一個月,出了月子就好了;
等我出了月子,你們肯定又要說,再堅持三年,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好了;
然后再堅持到孩子上學、畢業結婚、生子、帶孩子的孩子……
那是堅持一段時間嗎?
根本就是堅持一輩子!
不知道說出了多少媽媽的心聲。
養孩子是一場持久戰,豈止是“耗費一輩子時間”的問題。
事實上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父母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前段時間,UC大數據發布了國內首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的報告》發現盡管媽媽們身處的環境不同,但焦慮的來源卻基本逃不出這10大類。
數據來源:大魚號數據輿情
其中“心理”問題高居榜首。
有人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自不必說,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的焦慮也越來越盛。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孩子壞習慣怎么改?
孩子不會交朋友怎么辦?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脾氣太暴躁怎么改?
......
每一個都像一條長長的繩子緊緊纏繞住父母的一顆心,平常是疼痛,發作起來就要命。
《行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來自于53個家庭育兒的真實故事分享,還原最真實的家庭教育場景直擊父母痛點,并從中總結了12個核心正面管教工具。
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案例1:出乎意料,輕松拔牙
9歲的葉子對拔牙有各種各樣的恐懼,一提出來要看牙,她就大聲地哭叫,或者是很不高興,讓媽媽也心煩意亂。
Q: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個場景是不是很常見?如果是你這時候會有什么表現?說怎樣的話?
A:這位媽媽是怎么做的呢?
媽媽學習了正面管教后,也明白葉子看牙醫時的感受、恐懼和害怕。
所以當媽媽再次提出來跟孩子說,我們需要去醫院檢查一下牙齒的時候,葉子又開始重復那句話:“我不想拔牙,太疼了!”而這一次媽媽沒有跟他說你要勇敢之類的話,而是使用了共情的工具。
媽媽說:“是,拔牙好痛,上次你拔牙的時候,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孩子說:“我最疼的就是打麻藥,媽媽,特別疼。”
“那你后來感覺怎么樣?”
“媽媽,我后來手心都出冷汗了,我現在腿都在抖。”
經過共情,媽媽更理解孩子當時的感受了,所以媽媽跟她說:“來,把手給媽媽,媽媽開著車,沒有辦法抱你,媽媽拉拉你的手吧,媽媽太理解你現在的感受了。”
得到媽媽的理解之后,孩子就開始放松了下來。到了診所門口,孩子又表現出了害怕的情緒,特別是當他們真的走進診所看見牙科醫生的那一刻,孩子的害怕和恐懼就更強烈了,媽媽緊緊的摟著女兒親了親她,繼續跟她共情。
這個時候站在一旁的牙醫都表現出了明顯的不耐煩,甚至有些不滿地離開了診所。
然而因為媽媽這種平靜、溫柔而堅定的態度,讓女兒逐漸的放松下來,主動提出來:“今天就拔牙吧。”這個媽媽也是覺得非常的欣喜,一切都出乎意料的順利。
運用工具:共情
共情是心理學的術語,又叫同感、同理心。
共情的過程包含兩步:
1、辨認孩子的感覺。
包括正面的感覺和負面地感覺,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對于正面的感覺有更多的接納,而對于負面的感覺常常是抗拒的;
2、準確的用語言表達出來。
在這個過程當中的關鍵態度是接納并認可孩子的負面情緒,教會孩子認知到:感覺沒有對錯,可是行為不可以。比如說你覺得很憤怒,這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因為憤怒就打人。
案例2:起床煩惱化為甜蜜
因為要坐校車,甄小美每天早上6:40起床,大部分時間她晚上7點上床,8點左右睡著,但有時入睡晚,第2天叫醒她就是個頭疼的事。
Q: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個場景是不是很常見?如果是你這時候會有什么表現?說怎樣的話?
A:這位媽媽是怎么做的呢?
媽媽用擁抱、親吻、播放他喜歡的音樂等等方法,效果時好時壞,于是媽媽使用正面管教里面的啟發式提問。
晚上媽媽對甄小美說:“媽媽知道你一直想睡,實際上媽媽自己也想睡覺,所以我們周末就會睡懶覺,你也知道,如果我們平時也睡懶覺,就會錯過你的校車,那我們應該怎么辦?你想要媽媽怎么叫醒你?”
甄小美當時有點懵,媽媽繼續啟發她:“現在媽媽叫你起床會抱你親你,給你放音樂,你喜歡這些方式嗎?”
“我不想要你抱我,但是我喜歡你親我,也喜歡音樂。媽媽你還可以這樣說‘早上好,小美’”
媽媽模仿她的語調:“早上好,小美。是這樣嗎?”
小美不停點頭,更開心了。
媽媽又問她:“如果你醒來了,但不想起床怎么辦?”
“你可以把手放在我的肚子輕輕揉我,我喜歡你這樣揉我,我就會起床的。”
就這樣,啟發式提問解決了起床問題。
運用工具:啟發式提問
啟發式提問是用提問的方式,而不是用命令或者直接告訴的方式來開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這個工具背后的關鍵態度是給孩子權利,讓孩子發展自己的內心力量。
案例3:工作時不再糾纏媽媽
4歲女孩妞妞的媽媽是全職媽媽,做了兩份兼職,經常忙得像無頭蒼蠅一樣。女兒希望媽媽能夠專心地陪她,而媽媽卻常常無法從手頭的工作中脫身。
Q: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個場景是不是很常見?如果是你這時候會有什么表現?說怎樣的話?
A:這位媽媽是怎么做的呢?
媽媽和女兒解釋了什么是選擇輪,然后按照步驟啟發孩子。
在媽媽的啟發下妞妞開動腦筋,寫出了解決方案:1.寫作業,2.看書3.做手工……
不到5分鐘一套選擇卡片就做好了。
接下來媽媽假裝工作,孩子過來想要媽媽陪他玩,媽媽說:“我特別忙,你愿意從你的選擇卡片中去選擇嗎?”
女兒就選了一張——看書,于是孩子開始裝模作樣地看書,然后她們又假裝一輪,假裝玩了幾次。
到了做飯的時間,媽媽就真的開始忙了,這次孩子抽到的是看電視,女兒說她不想看電視,于是又抽到了畫畫,然后女兒很開心地去畫畫了。
運用工具:選擇輪
選擇輪是在遇到不可調和的問題時,提供幾個其他的選擇,這些選擇是孩子和家長共同提出來的,而選擇輪將不可調和的問題轉化成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