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在自學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提高,所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在指導學生自學上下功夫。教學中應如何指導學生自學呢?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在中學階段,學生一般都缺乏主動預習的愿望和能力,要讓學生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老師必須進行指導。比如提前編寫預習提綱和思考題,讓學生預習時有目標、有方向,便于抓住重點和關鍵;其次要有適當的檢查手段,比如上課前用幾分鐘的時間對預習過的內容作簡單的提問,或者讓學生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作概括的闡述,這樣就可以督促學生進行預習。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進行講課,就可以只講思路、講方法、講重點、講難點,對學生通過自學可以看懂的內容,只要作疏導式的串講或提綱挈領的總結,就可以節約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創造條件。
課本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掌握閱讀方法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雖然學生課前進行過預習,教師又進行了一次講解,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畢竟是零散的,課后還需認真地閱讀課本才能使所學知識系統、條理,最終牢固掌握。
課本的知識是有限的,豐富多彩的知識只靠看課本是不可能全部搞懂的,對通過看課本搞不懂的問題,只有借助于課外參考書。若拿到一本參考書就從頭至尾的看,既浪費時間,又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看,那個問題搞不清就看參考書上關于這個問題的論述,這樣多看幾本直至徹底搞懂。當一章的內容講完時,教師可對學生容易忽視的問題、含混不清的概念和容易出現的錯誤,編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查閱參考書,攻克學習難點。
學生在學完一章的內容后,如果不回過頭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就會感到所學的知識多而無序,只有通過認真的總結,才能明確應該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搞清其適用范圍和應用特點,了解其因果關系和縱橫聯系,使所學的知識既系統又條理。對中學生來說,歸納、總結的能力一般也比較差,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正確的指導,開始可給學生把本章的內容串一串,理出框架,甚至可以列出標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節。然后逐漸地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并讓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學完每章后,不僅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小結,而且要對解題的方法進行小結,這樣才能不斷的積累解題經驗,提高解題能力。教師除平時指導學生解題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想想還能否用別的方法解出外,在學完一章后還要指導學生對解過的題目進行分類,歸納出題目的類型,搞清那一種類型的題目應采用什么方法,應用什么定理求解,這樣做對提高解題能力是大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