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是我國人口基數最大的民族,在五十六個民族中,漢族占最大的一部分比重。說到漢族的由來,許多人都會想到由劉邦建立的漢朝,由于漢朝的文化發展和積淀,今天的漢族才得以得名。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過無數次變遷、融合,而其中漢族更是我國歷史經過大融合時期的寫照。根據史書的記載和生物學對基因構成的科學研究,現今的漢族是由華夏族一脈相承而來的,但是經過漫長和復雜的歷史變更,到了今天,漢族的血統已經不是最初最純正的華夏民族了。
籠統地來說,如今漢族的血統中,其實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血統構成,甚至有時候由于參與構成的民族太多,而分辨不出到底有哪些民族的血脈參與其中。準確來說,漢族的血統以華夏民族為主,在歷史的演化中摻雜以其他民族血統而成的民族。不過,我們尚還可以通過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來推測民族與其居住地的推移,從而得知血統和血緣地的關系。
有關華夏民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根溯源到炎黃時期。炎黃時期之后的華夏大地上,各個部族就開始了戰爭與民族互融,戰爭與遷徙是民族血統互相融合的最主要方式。到了后來的夏商周時期,朝代與朝代之間互相更迭,土地吞并,帶來不同地區的住民互相通婚和融合,華夏民族的血脈就參與進了周邊民族的血統。商朝原來自東部,滅了夏后,東部的族民就并入中原,而后來從西邊來的周又吞并了商,西部族民的血脈并入華夏,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段民族融合時期。
在朝代更迭期間,商周又并入了周邊的一些“蠻夷”領土,自此,定居長江中下游流域生產生活的民族就可以被稱為“華夏民族”了。華夏民族不僅包括了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原住民部族,更包括周邊的巴蜀文化區、苗族文化區。
以華夏為主的漢族是著名的民族大熔爐,其中不僅包括了原生血統,更是包括了其他民族的派生系。后來的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有名的少數民族帝王主持漢化的史實,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來自“五胡”的統治者逐漸被中原本土的漢文化政府,開始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家庭與漢民族家庭通婚,以讓少數民族文化融入較先進一些的漢文化中。
在各個少數民族帝王推行漢化的同時,漢民族的血脈就流入了少數民族的血液,他們所誕生的孩子再經過代代繁衍,在每一代每一代的變更中不斷實現血統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