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應是指:學生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奧托·瓦拉赫在中學時選擇走文學之路,一學期后文學老師給他的評價是“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
隨后,他改學油畫,油畫老師給他的評價是“你在繪畫藝術上毫無天賦”。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判定瓦拉赫在相關領域沒有天賦,未來成才無望時,化學老師卻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茍,這是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便教他學化學。
最終,找到正確道路的瓦拉赫,就如被打通任督二脈的武者,其在化學學習方面突飛猛進;憑著他的天賦加努力,他最終成為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這便是瓦拉赫效應的由來。
瓦拉赫效應與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一個對象是“學生”,一個對象是“老師”;該定律也與麥肯錫所提倡的“做正確的事,正確的做事”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人在做事之前(選擇人生道路時),要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優勢等,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正確”道路。
這樣,我們接下來在走這條路時,便會如魚得水,事半功倍,越走越順;反之,我們不僅走得艱難,還可能南轅北轍,離自己“正確”的目標越來越遠,最終被生活磨滅激情與熱血,泯然眾人矣!
人生短短幾十載,看似漫長,實則彈指一瞬,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欲展凌云之志,必須得知道自己得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