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之間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
敦煌壁畫在內容上可分為經變畫、故事畫、尊像畫、神怪畫、史跡畫、供養人畫和裝飾畫等。其中,宗教題材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在畫工們的刀筆雕琢下,佛與眾生的距離其實并不遙遠。
從藝術風格看,在魏晉南北朝各窟壁畫中,佛像的造型感情外露,動態明顯夸張,線條勾勒精細,且注重暈染,色彩上多用赭紅色加散花圖案裝飾襯底的形式,帶有明顯的西域風格。北周時期的風格有了進一步發展,原來的西域味道逐漸減淡,中原風格逐漸顯現。這一時期的敦煌佛教壁畫,以流暢生動的線條描畫簡潔生動的人物形象,色彩從明麗變得清雅,暈染逐漸減少。
到了隋代,畫工們變得更有主見、更有創意。在他們的精心創作下,來自西方佛國的菩薩清秀俊俏、衣飾華麗,第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某個人家的“貴婦”。
唐代的畫工則把線條運用得千變萬化、爐火純青。比如,蒼勁流暢的朱線,刻畫人物的瘦健、老辣;純熟的圓線,烘托唐代女子的豐滿典雅;飄若游云的舞動線條。
在男女形象刻畫上,也有不小的突破。在320窟中,一名女子身著盛裝、圓領露胸、裙腰高束,一副揚眉吐氣的神態;在第220窟中,男子目光炯炯,看起來激情奮發,充盈著一股內在的驕傲和自信。
大抵在五代十國時期,釋道人物畫逐漸衰落,山水畫和花鳥畫日趨發展,并逐漸成為一股潮流。在此大背景下,敦煌的壁畫擺脫宗教的約束,花鳥的題材占據主題。
敦煌壁畫最讓人驚嘆的是飛天系列,畫中人物將道教佛教在藝術上相互結合。刻畫了石窟中的飛神 “天衣飛揚滿壁飛動”談到敦煌,不能不提飛天。飛天,雖然不是敦煌獨有的藝術形象,但卻是敦煌最美的藝術形象。婀娜多姿的飛天已經成為敦煌壁畫中典型的形象。飛天身體修長,姿態優美,衣裙飄拂,飛翔于天際。
中國古代殿宇、寺廟、石窟和墓室之中的壁畫是珍貴的歷史遺存,是用畫筆記錄的歷史,是諸多社會現象的形象記錄;壁畫是集大成、多學科的綜合藝術,它的渾厚博大是無可比擬的。 壁畫素有"墻上博物館"的美譽。 壁畫存在的方式是極為脆弱的,自然的、人為的因素都在加速著它們的消損,所以專家稱它為:行將消失的國寶。
圖文 by 譚論古今編輯部
編輯 by 譚老師
投稿 1115702100@qq.com
微信 gujinzhongwailu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