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質量有高低、寒熱之分。如果媽媽的飲食不健康,經常食用寒涼或者辛辣食物,母乳難以消化,幼兒吃了積在脾胃里也就難以消化,引發積食。
那么積食在脾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當食物長期地積在胃后沒有被消除,慢慢地脾就被傷掉了,會給孩子帶來更嚴重的危害。
如果積在胃里,可能吃點山楂之類的就消掉了,沒事了。但是當積在脾以后,脾的功能被傷了,這是經過一個長期過程形成的,是積食發展到后來的更嚴重后果。
一般積食到了這步,孩子總愛腹瀉,或者經常大便干燥——大便前邊是硬的,后邊是軟的,不成型,吃一點東西肚子就愛脹,嚴重的孩子肚子會脹得像球一樣。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四肢比較消瘦,這是因為肌肉缺乏營養來源了,然后會沒有力氣,經常出汗、氣喘等等,都是因為脾功能受傷了,它運化不了食物,就全部堵在那了。
脾積是長期形成的,因為胃積一兩次,是不會導致身體狀況改變的,但如果脾傷了以后,積在脾雖然表現可能沒有積在胃那么明顯,因為如果積在胃,會出現一些比較突出的癥狀,比如口中味道大、突然食欲不振,甚至嘔吐酸水未消化食物等。
但是,積在脾,卻往往是慢性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開始變得虛弱,正氣不足,因為不是突然出現的,往往沒有胃積那么明顯,但脾積傷害孩子會更嚴重一些。
總的說來,脾胃虛、脾胃不和、積食對孩子身心的影響都比較大。一般來講,孩子的常見病,大多數都是積食引起,最后會導致抵抗力下降,就容易引起很多疾病,比如營養不良,感冒發燒咳嗽,個子長得慢,時間久了還會影響其他臟腑,因為五臟是相生相克的,脾又是后天之本,脾不好了,其他臟腑都要受牽連。
如果孩子脾虛,家長一定要特別予以重視,因為脾虛已經是已經進入一個慢性疾病的狀態了,而普通的積食多是急癥,只要一消,可能第二天就好了,但脾虛不會是今天補,明天就好的,它要一點一點地調養。
養育孩子是一門學問,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父母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清淡,及時觀察孩子的大便、舌質、口氣等變化,判斷孩子是否積食上火,并采用正確的治療方法清除體火邪就可以了。
下面,我們給大家分享一些有助于調理孩子脾胃的小兒推拿手法:
順時針摩腹
小兒采取平臥位,家長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兒腹部,以臍為中心,作圓周運動50-100次。操作時,手法不宜過重,應輕重適宜;操作者的手不宜過涼,應溫暖。具有調脾和胃的作用。
按揉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線臍上4寸,家長可用指端按揉50-100次。經常給寶寶按揉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按揉足三里
寶媽要記住“肚腹三里留”,就是說胃腸有疾先找足三里穴。足三里還是個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要穴。足三里穴也很好找,外膝眼下四指的地方就是,可每次按揉50-100次。
捏脊
家長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這就是捏脊。每次可操作5-7遍。捏脊有調整陰陽,通理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及小兒疳積,感冒,發燒等癥狀。這個手法特別好,寶媽們要牢記。
調理脾胃問題,推拿效果較慢,可以配合小兒敷貼,或是八珍糕配合使用,孩子的脾胃會好的更快,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