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的誤區
誤區一:借款未立字據
案例:2002年8月,李某因做水果生意資金周轉不開,便向好友周某借款1萬元,雙方口頭約定借款期限為1年。因平時來往密切,周某未向李某索要借款字據。2003年8月,該借款已到最后期限,周某因購買農用車急需用錢,便催促李某歸還借款。李某以至今尚無盈利為由拒絕償還。周某無奈,一紙訴狀將李某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償還借款本息。法院經審理認為,原、被告未簽訂書面借款協議,訴訟中雙方對口頭協議內容又未取得一致意見且無其他證據予以證明,因此,依法判決駁回了周某的訴訟請求。
提醒:在借貸行為發生時,最好還是“先小人后君子”,口頭協議不保險,應該簽訂書面借款協議,這樣一旦發生糾紛才有據可查,否則會因不能舉證而喪失訴權。
誤區二:拿到借條就行
案例:經人介紹,林秋(化名)借了20萬元給經營布行的陳老板,在陳的家里雙方簽訂了事先打印的借款協議,陳借口拿筆到樓上“簽了自己的名”,后來林秋要求陳還錢時,陳不承認該借款的簽名是他自己寫的。經法院鑒定,該簽名確不是陳某本人的字跡,林秋敗訴。雖然沒有林秋那么“背”,綽名阿三的湖濱人最近也特別懊惱,2000年他借給經商的好友張先生10萬元,約定兩年后按息償還,但多次催討之后,2003年7月份張還是沒有還錢的打算,阿三在向石獅法院起訴時卻遇到了難題,因為其所出示的借條上標明的借款人是“阿三”而非他身份證的正名,法院要求阿三回居委會開示證明,最后阿三雖然拿到了證明,但過程頗費周折。
提醒:有的債務人原本就有意要逃廢債務,在打欠條時,故意找人代寫或者將名字寫得潦草。當債權人索款時則以不是本人筆跡為由,拒絕償還,所以借條必須由債務人本人當面填寫。如欠條為打印稿,在欠款人署名欄最好要求由借款人簽名、蓋章、按手印。如有必要的話,還可請第三方作證。[page]
誤區三:利息約定過高
案例:2002年11月,黃某向朋友肖某借款80萬元,用于家庭式服裝加工廠擴大生產。雙方簽訂了書面借款協議,約定借款期限為一年,并按每月“三分”的利率支付利息。借款到期后,肖某多次向黃某催要,黃某以貨款未收回為由一拖再拖。2004年2月底,肖某訴至法院,要求黃某付清全部欠款并按約定支付利息。法院經審理認為,原、被告簽訂的借款協議合法有效,雙方借款事實清楚,但在此期間,銀行同期貸款的月利率為0.44%,但雙方約定的“三分”利率明顯高出了法律規定。遂作出了黃某必須償還肖某欠款80萬元,并按0.44%的4倍的月利率即1.76%支付利息的判決。
提醒: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包括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受保護。
誤區四:借款用途違法
案例:蔡某借了10000元給李某賭六合彩,到期后李某卻無力歸還,蔡某決定聘請律師打官司,而律師明確地告訴蔡某,打官司一定贏不了,因為他的債權不受法律保護。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如果貸款人明知對方借款是用于賭博、吸毒、走私等非法活動的,借貸關系不予保護,并且還要對雙方的違法借貸行為依照有關法律予以制裁。
提醒:民間借貸,必須建立在合法基礎上,否則,債權人的債權不僅不受法律保護,而且還要受到罰款、拘留等處罰。
誤區五:借款先扣利息
案例:許某因開快餐店資金不足,向王某借款3萬元,王某同意以2%的年利率借款給許某,但前提是利息要先從本金中扣除,即借給許某現金28800元,兩年后許某需返還王某本金3萬元,急需資金的許某未加思索便答應了王某。許某因經營不善,快餐店生意慘淡,借款期限屆滿后,許某遲遲未還款,王某為此起訴到法院,要求判令許某按協議約定還款。法院審理認為,原告王某在本金中預先扣除利息的做法是違法的;被告許某應歸還28800元的本金及其本金產生的利息。
提醒: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意味著借款人得到的借款低于本金,卻要支付與實際借款不符的利息,這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高利貸”行為,其約定是無效的。
誤區六:逾期訴訟無效[page]
案例:“欠債還錢和殺人償命不是一個道理嗎,只要人不死債就不爛,法院為什么就不能幫我們討回錢呢?”近日,在一次超過訴訟時效的民間借貸案件庭審中,原告張某的“道理”讓主審法官哭笑不得。五年前,張某借給劉某4萬元,但之后劉某夫婦突然失蹤。張某認為自己有借款的欠條,且劉某的房產還在村里,不怕對方賴賬。今年4月,張某得知劉某從菲律賓回來,在向其討債未果的情況下,張某將劉某訴至法院。法官們仔細看了案卷后發現,原告欠條上的還款期限已超過兩年的訴訟時效,而且沒有任何曾主張過債權而導致訴訟時效中斷的證據。在這種情況下,原告的訴訟已經喪失了法律上的勝訴權。
提醒:有句俗話叫“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但在現實生活中,還仍然存在著不講信用的人,民間借貸糾紛訴訟有訴訟時效限制,并不是“人不死債就不爛”。
誤區七:父債一定子還
案例:中國有句老話“父債子還”,但這句話在法律上是沒有依據的。2001年龔某借給蔡某25萬元人民幣,蔡某不幸于去年去世,龔某拿著借條要求蔡某的兒子還款,但蔡子以其放棄繼承父親遺產為由拒絕償還。龔某起訴至法院,被判敗訴。因為《繼承法》第33條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提醒:如果債務人是位年紀偏大的老人,為防止意外,可提出將對方的兒子列為借款人,承擔連帶責任,以免血本無歸。
誤區八:還款未索借條
案例: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出于一時的疏忽或過于相信他人,在自己還款后未讓收款人出具收據,也沒有收回借條,從而引發不必要的糾紛。吳某與曾某是退休老干部,兩年前,吳某向曾某借款8000元并立借據一份。當年春節前,吳某在老人協會將借款如數償還了曾某,還款時因曾某未將吳某書寫的借據帶在身邊,故請在場的何某等人作還款時的見證人。事后,吳某也未將曾某手中的借條索回。不久前,曾某突發心臟病死亡。之后,曾某之子多次持吳某書寫的借據向其催要欠款,吳某只好找來何某等人,證明該借款早已歸還,才免去了二次還債之苦。
提醒:“借有借條,還有收據”,這也是出借人和還款人應當履行的必要手續之一。債務人還清借款時要及時向債權人索回借條;債務人分期償還借款時,要由債權人出具書面收據,并寫明收到的是本金還是利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