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家譜名稱
重慶大足:喻剛倫
應邀參加南京師范大學承辦的中華大族譜國際會議, 有幸接觸各姓氏家譜, 如《孔子世家譜》、《中華邱氏大宗譜》、《湖北省謝氏宗譜》、《中華喻氏通譜》、《南陽房氏族譜》、《胡氏族譜》、 《豫章王氏家譜》、《 滿族葉赫氏家譜》、《袁氏族譜》、《 佟氏族譜》、《任氏族譜》、《仝氏族譜》等上百套家譜。就憑家譜的名稱來看,有一目了然的,有些就不知所云了。古人云,名以正體,即是說,一部書的名稱,是該書的外形與內在實質的有機結合的綜合反映。其好者,則一下抓住了讀者心,必然帶來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反之則會使兩個效益的暗然失色,降低價值。
當前修譜正處于高潮,但在家譜標名上出現了有些問題,而有些專業修譜公司也是如些,家譜標名上仍人云赤云,余并不茍同,就此談談我的意見:
一、家譜書名稱的重要性
家譜,歷史上曾有多種名稱,家譜僅是其中使用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從古至今,家譜類文獻的名稱大致還有如下這些:
譜、譜牒、族譜、族系錄、族姓昭穆記、族志、宗譜、宗簿、宗系譜、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記、百家集譜、世錄、世家、世本、世紀、世譜、世傳、世系錄、世家譜、支譜、本支世系、枝分譜、帝系、玉牒、辨宗錄、偕日譜、系譜、圖譜、新譜、星源集慶、列姓譜牒、血脈譜、源派譜、系葉譜、述系譜、大同譜、大成譜、氏族要狀、中表簿、房從譜、維城錄、譜錄、祖譜、聯宗譜、真譜、淵源錄、家世淵源錄、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錄、家模匯編、鄉賢錄、會譜德慶編、私譜、傳芳集、本書、系譜、清芬志、家傳簿、先德傳、續香集、房譜、祠譜、墳譜、近譜、會譜、全譜、合譜、統譜、通譜、統宗譜、宗世譜、總譜等等。
1、 族譜雖然名稱很多,不外乎有這樣幾大類:從地域上看,有幾支系編修的,有以村、鄉、縣為單位聯修的,有以市、省為單位聯修的,有合全國而修的。還有以家族世系、考訂家族世系的專類圖籍,以及民間的“經單簿”等形式。還有專為皇族而修的玉牒。無論是哪種形式,在何地域而修,都是一種記錄家族淵源、傳承、遷徙、發展狀況;以及家族人物事跡、文學藝術、家族教育(重點是家規家訓)、習俗、禮儀;還記錄著本家秘密,如婚姻、葬穴,有的還配有圖式和照片;家族旺盛者,并有名人撰寫的文章,如序文、人物傳記、贊記、碑銘等文獻資料。內容十分豐富,很是難得。實際上族譜,是家族發展史,是地方和國史編修的重要資料書,它為研究民俗、人口、人文、地理等提供了重要佐證。所以1984年11月20日,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聯合發出的《關于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的通知》(即「1984」國檔發47號文件中指出:“家譜是我國寶貴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學、人物傳記、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作用……”。
自古至今,不少政界要人、學者,以及民間愛好者,他們對族譜加以研究,不斷推陳出新,這就形成一門學問,這叫譜牒學。
“譜牒學”是一門專門研究家譜、族譜的學科?!凹易V”是以表譜的形式記載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員事跡的圖書體裁。由于家譜反映了族人血緣關系的記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印跡,是以其特殊形式記錄的關于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遷徙分布、發展興衰的重要史籍,凝聚著華夏文明的形成、發展、演變、傳播以及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與融合,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由于家譜的記載可反映當時的杰出人物經歷和重要事件,往往可以印證史料的記載或補充史料的不足或填補文獻記載的空白,屬珍貴的文獻資料,是歷史學的重要史料來源之一,對研究我國的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我國歷史上的先賢、近現代國家領袖及重要名人都曾對譜牒有過重要的論述,也反映了家譜在我國社會上的重要地位。
目前家譜學的研究情況怎樣? 基本上分學院派和民間兩個陣營。各大學和研究所里有一批教授和學者,他們從事國家課題的研究。但是有的學者感興趣的選題也偏向民間性質,也并非國家課題。而民間學者一般都是對自己姓氏的家譜研究比較多,比較深入。一般都是用業余時間或者退休之后研究。目前社會上對譜牒學反映還不是很熱烈,這與家譜觀念不夠普遍有關,但好在現在已經不排斥了,有的地方還越來越理解和支持。
如今,炎黃子孫遍布世界,海外華人超過5500萬,每年都有大批華人不畏艱辛,來到中國大陸祭拜祖先,國家也祭拜華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中國人這種執著的尋根追祖情結,與延續數千年的家譜文化有密切關系。家譜維系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現代人續編的家譜,在吸取歷史上編制家譜精華的基礎上,將家譜的修撰進行了拓展與創新,大多將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學歷、專業、經歷、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記載下來,還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成為家族中維系血緣關系及記載家族歷史的珍貴文獻材料,代代下傳,豐富了家譜的內容。
2、族譜編修的目的。所謂的目的,即是在做這件事上,想要達到的效果,也就是說你為什么想做這件事?做這件事是為了什么?我們今人與先祖,撰修家譜目的主要有四:追根溯源,認祖歸宗;辨析親疏,杜絕混冒;收宗睦族,凝聚人心;弘揚祖德,啟迪后人。最終達到“彰先賢,礪后人,搶史跡,撮精英,使族人守法敬業,崇尚道德,爭做新人,為國效命,為梓里貢獻綿力”。
(1)追根溯源,認祖歸宗。國人修史,首列建置沿革,以彰山川之峻秀,人文之薈萃,物阜而民豐,足顯太平之盛世;而氏族之修譜,成例是首在追根溯源,不忘本來。然則,木本水源之思,是華夏民族的天然本性,所謂“人之有祖,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根深則葉茂,源深則流長,祖盛則子孫蕃”,華夏之民本于根性,而追根溯源,考察本姓氏之來源,以及始祖為誰?故各姓氏,無論是古還是今,編修族譜,首要弄清本氏族的由來和始祖是誰,于以正本清源,認祖歸宗。當然,修譜要受時代影響,舊社會特別是封建社會,人們在修譜時,受“天人合一”封建思想和等級制觀念的影響,難免不有攀附之嫌,舉如郭崇韜拜汾陽王,為人所譏誚;楊廣之后恥言先世,為人所不恥。因此,封建時代溯源追根就成為撰修家譜首要目的。太原市小店區戴家堡村清乾隆年間“侯氏家譜原序”稱:“嘗聞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也者,固人生之本,始知所自出,而亦世系之流傳所共演者也。我侯氏始祖……”祖是發源和繁衍的根本,世民焉有不慎。
對此,古人已相當重視,在明代廣東地區著名學者陳白沙先生的文集中,收錄了幾篇他為本地一些大族編撰的族譜所作的序文,可以說明其事。以下是其中兩篇序文的摘錄:
《湯氏族譜序》曰: “湯氏,邑之著姓也。自言先汴人,隨宋南渡,居嶺南南雄。世遠失傳,今以始自南雄遷古岡曰統者為一世祖。統以上無考。譜亡于元季之亂,續之者唐府伴讀八世孫有容也,退庵鄧先生序之,予惟世家之譜可觀,不援不附,如湯氏,亦良譜也。內則賢婦女,外則賢丈夫,相與修緝維持,既亡而復存。湯之子孫念之,亦允蹈之?!?nbsp;
《綠圍伍氏族譜序》曰: “伍氏系出汴粱,先世有仕宋為嶺南第十三將,卒於官,遺其二子,新會遂有綠圍之伍,曰朝佐,曰朝愷,今為綠圍始遷之祖。而氓又始遷之祖師自出,所謂第十三將者是也。氓以上世次莫詳,今斷自可知以氓為第一世。自氓而下,或隱或仕,垂三、四百年”。
陳白沙為之作序的這兩個家族,都是明代新會縣的大族,但當時他們編撰族譜時,所能記述下來的世系,都只能追溯到宋代的入粵祖,湯氏聲稱他們原來有譜,但亡于元季之亂,伍氏則未提及原來是否有譜。但無論如何,這些大族在明代前期編撰族譜時,所能追溯的祖先,只是到宋代,再往前,往往就無法考查了。正因為如此,陳白沙對于當時一些人攀附家世的做法是很不以為然的。他在《周氏族譜序》中這樣寫道:
“公以弘治己酉始至白沙。未幾,公復來;與言家世纓簪,以其族之譜請序以付梓。予以不敏弗許。數載之內,屢致書囑邦伯東山劉先生、按察使陶公交致其懇。既而,公復以書來,曰:“吾周氏自昭信以上居洛陽,世次無考。令譜斷自可知,以昭信府君為第一世祖,其不可知者闕之,不敢妄有攀附,以誣先代而誑後人。先生幸為某序之,將無負於先生之言。”某於是不敢復以不敏辭於我少參公,而嘉周氏之譜不務窮於遠,為信譜也”。
陳白沙這樣說,似乎在表明一種態度,如果有人在當時編撰的家譜中追溯到很久遠的世系,他是絕不相信的。他一再強調只有不援不附的,才是“良譜”。他痛詆當時攀援附會的風氣,認為,“務遠之詳孰信,好大之同自誣”,他說:家之譜,國之史也。本始必正,遠近必明,同異必審,卑而不援高,微而不附彰,不以貴易親,不以文覆愆,良譜也……修譜者不知世之重也,援焉以為重,無實而借之詞,吾不欲觀也。
所以,當《周氏族譜》請他作序時,開始他并不答應,后來申明了早期世次無考,“其不可知者闕之,不敢妄有攀附”,他才應允承修。
(2)辨析親疏,杜絕混冒。舊時代,朝代不斷更迭,戰亂仍頻,水火蟲災累累發生,流亡遷徙,十分頻繁,而且范圍廣,路程長,故爾族譜,就成為維系宗族唯一手段,所以宗人視族譜為傳家寶,無論是什么原因遷徙,總是譜隨人遷。大凡望族和文墨之家,都有族譜,無者會受鄙視。不僅如此,還因為:有的人為了博取功名,參與科考,希受恩寵,獲得一官半職,沒有族譜進不了考場,無以對答帝問;有的人為謀占風水,以偽譜招搖;有以螟蛉,冒充嫡庶,謀占田產;還有迫遷異地,為避受欺凌,妄攀門第。甚有勾結外姓謀占風水,該譜又在榮昌兵部尚書喻思徇的帖中講,“不肖奸徒,同一般無恥親戚設謀,勾引高安縣王云老令郎鐲金買地,逼處祖墓右手造葬”。
(3)收宗睦族,凝聚人心。譜書載道:“宗族者,祖宗之枝什也。薄視宗族即薄視祖宗,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況人乎哉!范文正公云:‘宗族于吾固有親疏,自吾祖宗視之,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是故“血濃于水”,同宗之者,本屬血統,無需分出親疏,宜皆禮讓相接,恩義相維。即間有事端,應委曲調停,務使平心退讓。所謂雖小忿,而不廢懿親也。若以少侮長,以尊凌卑,恃富欺貧,恃強欺弱,非宗人之行為。譜書又云:“兄弟者,分形同氣之人也。昔有詩云:‘同氣連枝各自榮,纖微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兄弟’;‘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摒棄宗人“相逢為路人”鄙俗,做到喜相慶、哀相吊、弱相扶、孤相恤,婚姻有別,尊卑有序,使血濃于水的感情,在同宗姓氏中煥發燃燒,而不致兄弟鬩牆。今人雖重血統,但不唯血統,實際婚姻相配后,不是血統,也成血統,故不能強求血統,人人皆兄弟。如此而視天下人,整體國民,就能像國父孫中山所講,由宗族團結,最終達到全民族團結。
(4)弘揚祖德,啟迪后人。人們在編修族譜時,不難發現兩個共象:一是輯錄了家族史上許多人物傳記;二是始祖(包括得姓始祖和遷居的創業始祖,有的族譜稱為基祖)總是在艱苦創業之后,廣行仁善,開辦學校,培育后代。對此引發人深思,這是為什么?思來想去,轉到一個問題上,“弘揚祖德,激勵后嗣”。讀了先輩的感人事跡,不自覺地激發自身,要努力奮發,決意“立功、立言、立德”,為后世做出榜樣。比如美國歷史上有這樣兩個家族,對宗人很有啟發作用。著名哲學家愛德華,他八代人中出了13位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20多位議員、1位副總統。另一個是臭名昭著的酒鬼賭徒珠克,他八代人中有300多個乞丐和流亡之徒、7個殺人犯、60多個詐騙犯和盜竊犯(《民主與法制》總96期)。“但愿名垂千古,不要遺臭萬年”,人們總是趨向前者,不學后者,這是人類社會的共象。正因為有此共象,才使中華傳統美德,得以延續和流傳,代代相傳,成為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
二、現今修譜面臨的實際
我國新一輪的修譜,起步于改革開放初期。雖然是自發式的民間修譜,但發展迅速,已遍及各省市,并少數民族,無論大姓或小姓,都參與熱潮中,真可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坦白地講,此次修譜是民間性的,又是自發式的,無人管理,自然沒有統一標準,難免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對此,既要正視,又要關愛,還要有組織有步驟,加以必要的引導。幸好“中華大族譜協會”成立,并有大批專家、學者熱情研究,并撰寫大量有價值的文論,這就從組織與理論上,保證修譜朝著健康有利方向發展,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能諱疾忌醫,找出差距,正視問題,以利改進。為之我們從大批各式各樣族譜和大量文論中,找出有待改進的問題,現歸納如下:
1、名稱不規范
現觀族譜,名稱很不規范,其表現是:要嗎千篇一律,均標《某氏族譜》、《某氏宗譜》;要嗎在市縣內,僅幾個支派聯合修的族譜,卻冠上“通譜”、“統譜”名稱,表與里不協調;還有標上不常用的名稱,或名稱很長,如《錫山過氏滸塘派遷常支譜》,即由無錫遷至常州的過姓滸塘支派的家譜;還有一些則標上具體住處,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譜》,標明毗陵(武進縣古名)修善里,以區別同縣同姓家族;此外,還有采用一些極為特殊的帶有一定寓意的名稱,如清代初年,句容華渚修成華氏家譜54卷后,沒有按照一般慣例命名,而冠名《華氏本書》,看了此書義例,方才了解到,這個名稱的意義是為了正本求源。清光緒年間,錢日煦修成家譜10 卷,命名為《吳越錢氏清芬志》,取義于兩晉時陸機《文賦》中 “誦先人之清芬”之意;民國年間,袁鏞修成家譜《數典不忘》一卷,這是反《左傳》中“數典忘祖”之意;等等。如是給收藏、閱讀與編輯帶來困難,因為沒有里籍,要去分辨行政區劃,有時要在譜中查閱數篇文章方可確定,有時因系小地名而無法確定其里籍,比如南溪、溪口等名稱。類似問題,經常遇到。
2、體例隨意性大
閱讀新修族譜,不難發現,其族譜體例,隨編修者的理論水平而定,自然體例完備與否,亦隨編修者的自身史學知識而決定其高低。無論史識高者低者,當前體例有三個共相:一是完全沿裘了舊式體例,不是說舊式體例不用,而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畢竟族譜體例起源于宋代,距今千有余載,社會已越三個時代,科學極大進步,經濟突飛猛進,人口急劇增長,族譜門類已相應增加很大,若純粹釆用舊體例,特別是“世系”,舊體例明顯不適合;二是變招圖新,雖有變化,不知從何處下手,想當然地在舊體例基礎上,保留一些,刪除一些,增添一些,雖曰體例,卻不倫不類;三是對所編寫的全部內容,不分門類,不分層次,不分主次,不分先后,在綱目編制上一味橫呈條目,猶顯臃腫繁多,易于造成“開卷了然,閉卷茫了”的感覺。如是等等,雖曰體例,卻令有識者噴飯,讓無識者厭然,給譜學蒙上塵垢。
3、選材不當,東拼西揍
此類情況表現在:一是有的支譜,為彰顯本族人才濟濟,煞費苦心,稽史查志,搜索不屬于本譜范圍的歷史與現實名人,很是牽強附會,實際與修譜目的相反;二是在輯纂族規家訓、禮儀、民俗時,把屬古代名家的也收編在譜內;三是把一些不屬族譜范疇的常識,如中國歷史紀年表、簡化字等也收進族譜之中,目的雖是方便今人閱譜,但檃括雜蕪,用心雖好,卻徒自增加了家譜的篇幅。
4、溯祖追宗,好高騖遠
湖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昌慶旭,在《民間修譜之我見》一文中指出:“私修家譜的通病,是追認‘帝王圣賢澤被后世、文章節義昭垂史冊、為后儒仰宗’的古人為始祖,宋元以后,私家之譜,不登于朝,于是支離傅會,紛紜踳駁,私造官階,倒置年代,遙遙華胄,徒為有識者噴飯之助矣’。此乃前人誤我,豈可不分真偽而全盤繼承老譜?”昌氏之論,戮破此輪修譜中一個共病,即是:“溯祖追宗,攀援附會”(《第二屆中華大族譜國際會議文集》110頁)。此種現象,為數不少,務必改正,免致以訛傳訛,造成罣誤,貽誤后人。此一輪修譜,是在修譜中斷近百有余年,共和國成立60余年后首次修譜,成例是要追溯姓氏之來源,考究始祖是誰。但在此一問題上,人們有一個共同心態是:姓氏追溯得越遠越好,始祖地位越高越榮耀,故常把姓氏之來源,追溯到上古或遠古,把始祖說成是帝王、將相、公侯、高官,因而鬧出“郭崇韜拜汾陽王墓”和“隋焬帝之后恥言前世”的笑話。這次修譜也有步此后塵的情況,務必實事求是,不能“有征而不書棄其祖;無征而書之誣其祖”,妄為攀附。因之,在始祖考略中,就應明析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明確始祖的含義。對于始祖是有嚴格的界定,《辭?!丰尩溃骸白钕鹊眯盏淖嫦??!秲x禮 喪服》:‘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后以稱有氏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很顯然,所謂始祖,必須有這樣兩個必備的條件:一是歷史上第一個用這個姓的人,也就是說最早用此作姓的人;二是要有傳承,也就是說既有其姓,又有傳承可考;符合這兩個條件者可稱始祖,反之則不能稱始祖,始祖在宗祠里稱不祧之祖。常有族譜,把元明時期遷徙創業之祖,稱始祖,如是就與開代之祖相混。此等問題,理當重視,并加改進,不然就混肴了視聽。
第二、亦如昌氏所言,常把受姓之始祖,地位抬得很高,時間追溯得很遠,甚有把黃帝作為本姓之始祖,而且從黃帝排世次,一直排到今。并且代代姓名和生、婚、卒、葬,注錄得清清楚楚。如是,看似清晰,實際難經推敲。盡人皆知,族譜在歷史上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坑儒和五代混亂,幾乎遺失殆盡,就連孔氏之譜,都辦不到,可想而知,其它姓氏就更難辦到。人們試想,這些資料源于何處,依據何在,很難令人置信。
第三、把始祖與以后開基創業之基祖含混?!队讓W故事瓊林》云:“始祖曰鼻祖,遠孫曰耳孫”。重慶榮昌縣清光緒十四年《喻氏世仁堂重修宗譜序》云:“子孫者祖之枝也。而枝必有木,故未系子孫而先之以發祥之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而首之以開代之遠祖,更冠之以受姓受氏之鼻祖”。其中把鼻祖、遠祖、始祖等,科判得非常清楚。從這里清楚看到:有受姓受氏之祖;有開代立姓之祖;有分派發脈,創基立業之祖。但在此一問題上,人們常把受氏受姓之祖,與始祖混為一談,也有把創基立業之祖也稱為始祖。識者知道,在上古姓氏產生,是先有氏后有姓,而后姓氏合一。在奴隸制時,“天子建德,因生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隨著奴隸制的瓦解,生產力的提高,人口增加,在氏的基礎上,才產生出姓;到了秦漢之際,氏姓不分,合二為一,統稱姓氏。所以有的姓氏,出現這樣現象,在始祖之前,又出現有受氏受姓之祖,其雖有祖,卻無傳承,此種情況,亦發生在不少姓氏之中,需在考辨之時,慎重處理。
5、體裁單調,形式呆滯
族譜屬纂輯性,大凡按編修目的和綱目要求編寫,這就涉及許多門類。各個門類,有其自身的體裁,故爾在編修中,體裁不能一式到底,宜史則史、宜志則志、宜文學則文學、宜考宜紀……視情而定。如是一部譜書,史體志體,乃至文學體裁,均都采用。體裁的多樣化,給譜書頻添許多文彩,自會讓人賞心悅目,其可讀性不期而自至。比如舊譜,在志傳人物時,就曾采用“行述、行狀、行略、列傳、內傳、外傳、大傳、小傳、譜、年譜、年表、銘、誄、墓志”諸種體裁。由此可見,編修族譜,要求很高,特征明顯。今天編修族譜,更要提高水平,在體裁的運用上,要靈活應變,諸體紛呈,切不可一體到底,板刻呆滯,否則降低水準,給修譜帶來不利影響。
6、文學欠佳,言辭鄙俗
目前專家學者對新譜有個基本評價,認為“上品不多”。怎樣理解這個評價呢?因為現今修譜,是傖促上陣,既未歷練,又未培訓,加之中斷時間長,對族譜缺知少識,故爾質量不夠上乘,有識之士特意保護其積極性,只作評價,不作指責,本在情理之中。其雖如此,作為編者,應當嚴于律己,在熟知史識基礎上,努力提高文字修練。譜書除“世系”、“圖片”外,文字比例也很大。古人云:“人靠衣衫,文靠表述”,在此需注意三種傾向:一是不因強調真實,而形成史事有余,文辭色彩不足,更不能使人讀之味同嚼蠟;二是也不能因強調通俗易懂,而造成口頭語言有余,書面語言不足;三是要在同一譜稿中,文體、形式要統一。雖是數人編寫,不能使個性痕跡太深,也就是說,因個人文風突出而致體例不協調。此種狀況,皆因為缺乏統稿,所以造成譜書個性有余,共性不足之故。
7、思想性不強,啟迪作用不大
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人的思想活動的外在表現,所以有一句至理名言,叫“一切唯心造”。試想,世間一切事事物物,有哪一樣不是人們思維的結果呢!不是個人的思想結果,就是共想的結果,沒有一事一物而例外,所以修譜更要注意思想性。眾所周知,“家國天下”,世間所有之事,集中反映在“家庭”、“國家”、“天下”三個方面。天下是由國家組合,國家是由家庭組合,家庭就成國家的重要一份子。族譜是家族史,家族史又聯系著民族與國家。一個國家,要有它的精神支柱,這都表現在人們的思想風貌、道德品質、文明程度上。族譜它不牽連政治、經濟、軍事,但只是涉及。所以,修譜必須注重思想風貌、時代特點,脫離了就會失去它的作用與意義,猶如人失去靈魂一樣。比如說,修譜主要目的是“尊祖、敬宗、睦族”。尊祖目的是孝思永懷,不忘根本;孝能出忠心,忠君、忠主、忠事業;有孝有忠,必能促進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孝又能生善,善又能生慈心,戚物利人,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熬醋?、睦族”,不言而喻,是強調家族團結。血統論,是中國固有特點,孫中山先生曾就這樣講過,由家族團結而推廣到民族,再到國家的團結。如此上下和順,國家一片祥和,此乃太平盛世之象征,古今中外,人所共仰,我們又何樂而不為也。所以,我們要大張旗鼓去突出族譜所表達的思想,不要扭扭業業,東躲西閃。要使人讀了族譜,深受一次愛國主義、升華各種文明的思想教育,并鉻刻在心,落到實際行動中去。
8、轉抄現象嚴重
對此,在譜學界,有學者嚴肅地提出了批評,應予正視。我們雖不原諒這種不正?,F象,但可以理解,因為修譜畢竟中斷時間長,譜學知識缺乏,自然一旦發現新資料,如獲至寶,轉摘示人,此其一也;還有關于歷代譜詔、古今名人的譜論,是現今修譜的重要理論,應當宣傳,讓世人明白修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是讓領導者明白,因為他們忙于政務,無暇了解譜學,這些論斷,足以起到警醒作用,如是轉抄,仍可理解,此其二也。在原諒的前提下,要正視問題,不能聽之任之,讓謬種流傳。族譜要有族譜的特點,不能成為百科全書,哪些資料該入譜不入譜,編者要權衡好;同時更要處理好小支系與大支、本支系與非本支系的關系,也就是說,雖是本姓氏資料,而非本支系的資料,就不要免強輯入本譜。但少數族譜,對此之情況未加分辨,所以出現族史資料,東縣如此,西縣也如此的狀況。類似現象,望后之善述者,加以重視,并于糾正,借以提高譜書的資料性與可讀性。
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睦族需賑濟族人。三世不修譜即為不孝,一般修譜的間隔最長不超過30年。有經驗者,應將區劃或里籍冠在譜名之前,或冠以堂號和幾修等內容。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譜》,有地名、姓氏、修次;《黃山王氏輔德堂支譜》,有地名、姓氏、堂號;《隴西李氏宗譜》,有地望、姓氏。像這類取名方式,在家譜中并不常見,應當將地名、郡望、姓氏、幾修加上家譜字樣來命名,比較適宜。
綜上所述,家譜命名通常是在家譜之前冠以地名、姓氏、郡望、堂號、幾修、原籍等命名方法。舉例:
① 地名+姓氏+幾修 范例:《大足喻氏七修家譜》。
② 地名+姓氏+堂號 范例:《黃山黃氏敦睦堂支譜》。
③ 地名+姓氏 范例:《毗陵修善里黃氏宗譜》。
④ 幾修+姓氏 范例:《六修喻氏家譜》。
?、荨⌒帐希锰枺珟仔蕖 》独骸饵S氏敦睦堂重修家乘》。
?、蕖≡帐希孛 》独骸督饔魇县S城派遷大足譜》。
?、摺】ね帐稀 》独骸督挠魇霞易V》。
祠 譜:記載宗族祠堂各種內容為主的。是明代以后出現的一種新的家譜類別。它主要記載宗族祠堂史、祠堂結構、祠堂規約、祠堂列位祖先生平、祠堂祭祖儀注、祠聯等。如江西萬載《鐘祠牌譜》、宜春《嚴氏主牌譜》等即是典型例子。
墳 譜:記載本家族歷代祖先墳墓位置、坐向、守墳、規約、墓祭儀式等內容。是宋元以后出現的一種家譜類別。它主要記載宗族自始祖至修譜時止,歷代祖先墳塋的位置、座向,修墳的經過,墳塋圖、墳山圖、守墳規約、修墳所用經費、墓祭儀注等。如湖南攸縣張氏就專門編有《張氏倡修上世墳譜》。
官 譜:專門記載恩榮情況。
金蘭譜:意取自《易經·系詞》“兩人同心,其利斷金;痛心之言,其臭如蘭?!苯Y拜時,每人都要書寫一份書面文契,通常用紅紙折成信封大小數折,封面寫《蘭譜》或《金蘭譜》,里面寫著自己的族譜等。在祭祀完各自的祖先后,互相交換此帖,以后就以兄弟相稱。
2013年5月於昌州古城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