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劉勰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認為好的說辭或縱或擒,要看情勢的需要。他還說,“凡說之樞要,必使時利而義貞”“披肝膽以獻主,飛文敏以濟辭”,即認為說辭的關鍵,要對當時有利,意義正確,忠于為君,敏于成事。這些話,對燭之武勸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燭之武說秦穆公。先退一步,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肯定秦晉圍城一定勝利。然后反過來說,用了四層轉折。一層是鄭亡以后,秦國得不到鄭國,對秦國無利,所謂“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二層是滅亡了鄭國有利于晉國,即“亡鄭以陪鄰”。三層是加強了晉國就削弱了秦國,即“鄰之厚,君之薄也”。這三轉就說明了滅亡鄭國對秦國的不利。四層是放過鄭國,對秦國有利,即“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些是就當前的情勢說的,用的是一縱一擒,一放一收。說到這里好像話已說完了,但燭之武還要進一步說。因為以上講的滅亡鄭國以后,對秦國無利而有害,都是推測,推測的話還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得舉出事實來做證,證明這種推測是正確的。
燭之武再引過去的事實做證。說秦穆公曾經幫助晉惠公,送他回國即位。晉惠公愿把焦、瑕兩邑送給秦穆公作酬報,可是他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絕秦國,說明晉君是背恩的。從而證明秦軍幫晉軍滅亡鄭國以后,晉國也會背恩拋棄秦國,使秦國不利。因此再作進一步推論,晉國占領了鄭國,又會向西侵占秦國。說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說服了。這就是劉勰說的“言資悅懌”“動言中務,順情入機”。
(摘編自周振甫《〈燭之武退秦師〉賞析》)
材料二:
對于軍事斗爭來說,光是雄辯的口才并不夠,大凡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要想憑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現實的,主要還是憑實力。然而,鄭國沒有相當的實力。燭之武面臨的艱巨任務是:缺乏實力的后盾,要在談判中以口才戰勝實力。
談判實際上就是辯論。對立的雙方利害關系相反,沒有共同語言,必須有一個雙方認可的前提,才能把辯論轉化為對話。燭之武必須找到一個秦穆公認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個關鍵詞“益”,回避了眼前鄭國和秦國利害關系相反的難點,以于對方有益作為前提。這就把論題轉移了:第一,不是對秦國和鄭國有沒有益,而是對秦國和晉國有沒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對秦國有沒有益,而是未來對秦國有沒有益。
為了回避與秦對抗,燭之武坦然放低姿態:退一萬步說,“鄭既知亡矣”,鄭亡如果真對秦國有益(“有益于君”),那就聽便。但是,他反過來指出,鄭亡實際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轉化為無益,條件有二。第一,滅了鄭國,鄭國成了秦國遙遠的邊地,可當中隔著晉國,秦國鞭長莫及,要向晉國借道,管理卻受制于晉,對秦國有什么益處呢?第二,鄭國滅亡,實際上是增加了晉國的疆土,對于晉國有益,那就意味著對秦國是無益的(“鄰之厚,君之薄也”)。這是從反面講。從正面講,如果不滅亡鄭國,把鄭國作為東方大道上的朋友(“東道主”),秦國有什么外交使節,鄭國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這對秦國有什么害處呢?
說到這里,從邏輯上來說,是夠雄辯的了。但是,燭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說之士,滿足于邏輯的推斷,他的厲害之處還在于,進一步用歷史的事實來實證。晉國的野心是很難滿足的。秦國曾經有恩于晉惠公,武裝護送他歸國,惠公承諾割讓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約,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在黃河邊筑起工事,防備秦國進入黃河以東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推斷,晉滅亡了鄭國,擴張了東邊的領土,再要擴張,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國,還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來,秦穆公糾結于眼前戰事,燭之武從戰略上著眼,以長遠眼光徹底喚醒了秦穆公。秦國不但退兵,且與鄭國結盟,駐兵于鄭,為鄭協防。
從這里可以看出,燭之武與先秦游說之士不同。先秦游說之士僅僅是以現場應對的敏捷取勝,如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所說,“喻巧理至”“飛文敏以濟辭”。以巧言妙喻取勝是暫時的,如《戰國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為外交使者,居然與秦王以在咫尺之間血拼相威脅,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無窮。又如晏子使楚,將楚國這個大國比作狗國,也只是逞一時口舌之快。外交不講究實力是空的。燭之武的雄辯,完全著眼于實力在戰略上的利害轉化:晉長必然導致秦消。
燭之武在策略和戰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兩路大軍壓境的危急關頭,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談判;第二,先爭取利害關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關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戰略上,不但扭轉眼前的危局,而且從長遠看,化晉秦同盟為鄭秦同盟。有了這樣著眼于實力轉化的大視野,口才、邏輯的勝利才有堅實的基礎。
(摘編自孫紹振《〈燭之武退秦師〉和春秋筆法》)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燭之武說秦穆公采用了一縱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強調了秦晉圍城一定會取得成功。
B.燭之武引過去的事實做證,其目的是勸說秦穆公認清晉國的本來面目,進一步佐證自己的推測是正確的。
C.燭之武認識到鄭國沒有相當的實力,只著眼于鄭國與秦國的關系是難以說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徑。
D.燭之武的說辭,從邏輯上看具有雄辯的色彩,但燭之武認識到,只停留在口才上還不夠,還得靠事實說話。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兩則材料均引用了《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原話,其作用是一樣的,都體現了材料作者對歷史史實的主觀認識。
B.燭之武站在秦國一方思考問題,沒有逞一時之勇,圖口舌之快,這是他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的正確選擇。
C.燭之武選擇秦國而不是晉國作為談判對手,是因為鄭國與秦國利害關系密切,能形成鄭秦同盟。
D.外交談判要善于抓住問題的要害,要有戰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談判中瓦解對方與他國結成的政治同盟。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劉勰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韓愈《師說》闡述人們如何對待老師。
B.孟子對齊宣王談如何施行王道。
C.魏征向唐太宗進《諫太宗十思疏》告誡君王。
D.莊子在《庖丁解牛》中強調依乎天理。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
5.對劉勰的觀點,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認識有什么不同?這樣的不同對你閱讀經典作品有何啟示?(6分)
1.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強調了秦晉圍城一定會取得成功”錯誤。原文的表述是“先退一步,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肯定秦晉圍城一定勝利。然后反過來說,用了四層轉折……這些是就當前的情勢說的,用的是一縱一擒,一放一收”,所以“擒”“一收”針對的是攻打鄭國的害處。
2.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都體現了材料作者對歷史實的主觀認識”錯誤。引用了《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原話是為了給自己的主觀認識尋找客觀依據。C.“是因為鄭國與秦國利害關系密切,能形成鄭秦同盟”錯誤。燭之武選擇秦國而不是晉國作為談判對手是因為晉國與鄭國相鄰,滅亡了鄭國,對晉國有利,但秦國并不能得到實際的好處。D.“要有戰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談判中瓦解對方與他國結成的政治同盟”錯誤,“努力在談判中瓦解對方與他國結成的政治同盟”是策略而非戰略。
3.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依據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劉勰的觀點認為說辭的關鍵,要“對當時有利,意義正確,忠于為君,敏于成事”。A.雖對當時有利,但不屬于“說辭”,且不屬于“忠于為君”,更沒有“敏于成事”。B.“孟子對齊宣王談如何施行王道”只是談論如何施行王道,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點。C.《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完全符合“對當時有利,意義正確,忠于為君,敏于成事”的特點。D.《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是強調順應自然,物我合一,并非針對時弊的說辭,且不符合“忠于為君”的特點。
4.①開篇指出“對于軍事斗爭來說,光是雄辯的口才并不夠……主要還是憑實力”,以此提出燭之武是在缺乏實力后盾的條件下,要在談判中以口才戰勝實力。②接著闡釋了燭之武的談判技巧: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鄭國和秦國利害關系相反的難點,以于對方有益作為前提,以長遠眼光徹底喚醒秦穆公,著眼于實力在戰略上的利害轉化。③最后再次總結:燭之武在策略和戰略上有全面的考量。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首先說“對于軍事斗爭來說,光是雄辯的口才并不夠……主要還是憑實力”,以此提出燭之武面臨的艱巨任務是:缺乏實力的后盾,要在談判中以口才戰勝實力。接著闡述燭之武的談判技巧:第二、三段是說燭之武講究策略,“抓住了一個關鍵詞'益’,回避了眼前鄭國和秦國利害關系相反的難點,以于對方有益作為前提”,指出“鄭亡實際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轉化為無益”;第四、五、六段是說,燭之武與先秦游說之士不同,不僅講究策略,更講究戰略;“燭之武的雄辯,完全著眼于實力在戰略上的利害轉化:晉長必然導致秦消”。結合最后一段關鍵句“燭之武在策略和戰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可知,再次總結闡述:燭之武在策略和戰略上有全面的考量。
5.①劉勰的觀點,材料一認為是正確的,好的說辭要看情勢的需要,要“對當時有利,意義正確,忠于為君,敏于成事”。②材料二則認為,劉勰的觀點只能暫時解決問題,真正好的說辭不但要扭轉眼前的危局,而且還要有長遠考慮,著眼于實力在戰略上的利害轉化。③由此可見,我們在閱讀經典作品時,對于其中蘊藏的道理與智慧,應該學習和借鑒,但不能不加分析地將經典作品的所有內容奉為圭臬,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材料觀點并對其進行個性化解讀的能力。依據“這些話,對燭之武勸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說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說服了。這就是劉勰說的'言資悅懌’'動言中務,順情入機’”等內容可知,材料一認為劉勰的觀點是正確的,好的說辭要看情勢的需要,要“對當時有利,意義正確,忠于為君,敏于成事”。
依據“先秦游說之士僅僅是以現場應對的敏捷取勝,如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所說,'喻巧理至’'飛文敏以濟辭’。以巧言妙喻取勝是暫時的”可知,材料二認為,劉勰的觀點只能暫時解決問題,真正好的說辭不但要扭轉眼前的危局,而且還要有長遠考慮,著眼于實力在戰略上的利害轉化。
同樣是劉勰的觀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這啟示我們,對待經典作品,我們要有自己的認識和分析。當然,經過歲月淘洗和時間考驗的文學作品必然蘊藏著寶貴的道理和智慧,但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經典內容都奉為圭臬,不能絕對照搬照抄,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這才是對待經典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