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奉詔入京接受職務,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客棧里候召見,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詩。②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當政者茍且偏安只求享樂。詩人在南宋皇都臨安的一家旅舍墻壁上寫下了這首詩。1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兩位詩人都在客棧中完成詩作,這是因為羈旅在外客居旅舍,更易生傷感之情。B.陸游因遲遲未得到召見而想到一生際遇,情不自禁地發出世味涼薄如紗的慨嘆。C.林詩構思巧妙,從熱鬧場面寫起,諷刺冷言冷語,雖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D.兩詩中的主人公不一樣,陸詩中主人公念及清明,只想及早回家,不再威武不屈。16.兩位詩人都抒寫心中之“憤”。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 分)
15.(3分)D(“不再威武不屈”錯,透過字面仍可看到不屈的本質和內心。)16.(6分)陸詩首聯中“薄如紗”的世道及誰讓自己作客京城的問句可看出有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客棧無眠、無比焦急但只能在百無聊賴中寫字和分茶,寫出對統治者不作為的憤激;林詩中祖國青山無比美好,但有人在臨時都城中享樂,可知有對醉生夢死者的憤慨;人們直把杭州作汴州寫出不求收復故土者的憤恨。評分建議:一點2分,每點要有情感、分析,三點即滿分,意思對、言之成理即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