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維導圖)《鄉(xiāng)土中國》中“差序格局”一詞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人際關系的邏輯和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和鮮明的社會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級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級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國社會結構尤為注重人倫。“倫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婦、政事、長幼、上下等都有著嚴格的倫理界限,不可逾越。“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在傳統(tǒng)社會中,差序格局與禮治秩序緊緊彌合在一起,可以說,差序格局是倫理綱常、等級有序等儒家倫理存在的社會基礎,禮治秩序從文化上不斷塑造著、強化著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縮性。“在這種富于伸縮性的網絡里,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為中心,血緣關系越近,關系網絡就越緊密。依中國傳統(tǒng)家族文化而言,五服之內一般被視為差序格局的里層,五服之外則可伸縮,彈性度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從廣泛意義上論,地緣、友緣、學緣、業(yè)緣等關系有時也納入差序格局中的關系范疇。如“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親不親故鄉(xiāng)人,美不美家鄉(xiāng)水”“一輩子同學三輩子親”等民諺俚語對這種情形作了生動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中心勢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壘性。在傳統(tǒng)社會中,差序格局體現(xiàn)的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模式。當資源稀缺時,如何分配資源,在沒有國家計劃和市場調節(jié)的情況下往往由個人依據(jù)與“己”關系親疏遠近這一標準進行。離“己”愈近,得到的資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實質,這種資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穩(wěn)定性,同時具有強烈的排外性。而在整個社會中,差序格局則成了社會資源合理配置與自由流動的結構性壁壘。差序格局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不斷被現(xiàn)代因子影響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差序格局舊有的特質。有學者對費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認為當前我國存在著城鄉(xiāng)差序格局、權力差序格局等。當人們普遍意識到社會急劇轉型、農村面貌已經翻天覆地的時候,我們還需要閱讀《鄉(xiāng)土中國》, 還可以從這樣的閱讀中得到頗具價值的啟示。因為,作者所關注的并非只是當時的農村問題,而是整個中國文化傳統(tǒng)問題,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變遷的問題。我們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異與傳統(tǒng)》一文中所說的一段話來印證上述觀點:“一個被稱作傳統(tǒng)的東西,如果確實符合傳統(tǒng)這個詞的真實含義,那么,它就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上曾經存在的過去,同時還是一個歷史地存在的現(xiàn)在。因此,我們不但可以在以往的歷史中追尋傳統(tǒng),而且可以在當下生活的折射里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今人對于歷史的關注和對傳統(tǒng)的興趣,恐怕主要是從這里來的。”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重建》中也表達了上述觀念:“傳統(tǒng)的方式不但有記載可按,而且有現(xiàn)實的生活可查……”明白了“傳統(tǒng)”的此一層面的意義,我們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鄉(xiāng)土中國》的當代價值。如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費孝通提出了鄉(xiāng)土社會理論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無法適用于當代日趨復雜的人際關系,但是我們可以繼承和發(fā)展差序格局理論,聚焦于現(xiàn)實生活中人際關系法則的研究,從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中國人注重人情與面子的人際交往關系的傳統(tǒng)。(摘編自胡成《〈鄉(xiāng)土中國>與傳統(tǒng)文化的重建》)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網絡的中心是“己”,各個網絡的范圍都不相同,界限清晰,具有很大的伸縮性。B.差序格局強調社會關系的等級差別,在傳統(tǒng)社會中,儒家倡導的禮治秩序決定了差序格局的長期存在。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中長達數(shù)千載,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歷史慣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差序格局舊有的特質也在根本性改變。D.差序格局作為社會學意義上的一個概念,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在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依然頗具啟示意義。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材料一的思維導圖可以看出,費孝通先生試圖通過與“團體格局”的社會結構相比較,來闡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內涵。B.材料二整體上采用總分總結構,主體部分采用并列結構,從三個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點,思路清晰,層次分明。C.材料二在論述過程中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方法,論證有力,說理透徹。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話,意在說明:傳統(tǒng)不僅存在于過去,也存在于當下,傳統(tǒng)可以在歷史中追尋,也可以從當下發(fā)現(xiàn),這對重新挖掘《鄉(xiāng)土中國》的當代價值有重要意義。3.下列說法中,不能說明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一項是(3分)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C.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D.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大學》)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談到了費孝通的“差序格局”,但側重點又有所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5.《紅樓夢》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為:馮家和薛家因為爭買一個丫頭(其實是甄士隱女兒甄英蓮)而發(fā)生爭執(zhí),拐子收了馮家錢又把丫頭賣給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馮家公子馮淵打死了。賈雨村正要判案的時候一個幕僚攔住他,給他看“護身符”,賈雨村便改了結果,向馮家說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賠了點銀子給馮家,馮家就沒什么好說的了,賈雨村借此拉攏薛家。請結合材料二的內容,簡要分析這一情節(jié)如何體現(xiàn)“差序格局”伸縮性的特點。(4分)
1. D【解析】A項“界限清晰”錯,根據(jù)材料一思維導圖應該為“界限模糊”。B項“儒家倡導的禮治秩序決定了差序格局的長期存在”錯,差序格局與傳統(tǒng)社會中儒家倡導的禮治秩序緊緊彌合在一起,根據(jù)材料二原文“差序格局是倫理綱常、等級有序等儒家倫理存在的社會基礎,禮治秩序從文化上不斷塑造著、強化著差序格局的存在,,,并非“決定”。C項“差序格局舊有的特質也在根本性改變”錯,原文材料二為“差序格局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不斷被現(xiàn)代因子影響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差序格局舊有的特質。”2. C【解析】材料二中沒有“比喻論證七從結構上看,材 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是總說,圍繞“差序格局”一詞作 高度概括;第二至四段,分別以“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級 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縮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壘性” 作為段首語,從三個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點,是分 說,呈并列關系;第五段是概括總結。文章總體呈“總一 分一總”的結構。從論證手法上看,“倫是有差等的次 序。”“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在這種富于伸縮性的網絡里,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里大量的使用引證法,通過直接引用《鄉(xiāng)土中國》中的論述,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依中國傳統(tǒng)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內一般被視為差序格局的里層,五服之外則可伸縮,彈性度較大渺卜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從廣泛意義上論,地緣、友緣、學緣、業(yè)緣等關系有時也納入差序格局中的關系范疇。如'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親不親故鄉(xiāng)人,美不美家鄉(xiāng)水' '一輩子同學三輩子親,等民諺俚語對這種情形作了生動的描摹"此處使用例證法,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增強說理的透辟性。3. C【解析】A項"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解釋為“為人弟 為人子的人進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可見 體現(xiàn)了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B項意思是在贍 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沒有親緣關系的老 人。在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沒有血緣 關系的小孩。可見體現(xiàn)了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 C項“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強調的是立志和誠信的重要性,與題干表述不符。D項由“身”到“家”到“國"到“天下",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可見強調以“己"為中心,體現(xiàn)差序格局的特點。4.材料二側重論述“差序格局”等級性、伸縮性、壁壘性等 三大社會特征,并指出在現(xiàn)代中國轉型時期“差序格局” 呈現(xiàn)的新變化。材料三側重從傳統(tǒng)文化的重建角度,讓人們認識到“差序格局"及《鄉(xiāng)土中國》在當代的研究價值和意義。(三大特征1分,新變化1分,角度1分,價值與意義1分。意思正確即可)5.“雨村判案”中,英蓮本是賈雨村恩人甄士隱的女兒,但 賈雨村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著意討好四大家族,體現(xiàn)了 每個人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2 分)而差序格局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中心勢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構成的權力結構也是由內到外一層層遞減,內圈緊密的四大家族一榮俱榮,外圈薄弱的毫無關系的賈雨村也能借此與他們攀上關系,這充分體現(xiàn)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縮的特點。(2分)(意思正確即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