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宋代《四書》學研究述評(肖永明,陳峰)

宋代《四書》學研究述評

肖永明,陳峰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長沙410082)

[摘要]宋代《四書》學的興起與演進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內容。學界對宋代《四書》學的研究,取得了 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范式也趨于多元化。盡管如此,宋代《四書》學的研究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一方面, 宋代《四書》學的相關文獻有待進一步的收集與整理;另一方面,宋代《四書》學的研究也應當鑒別吸收思想史、學術 史、社會史的研究方法,進而分析宋代《四書》學與社會、政治、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推進宋代《四書》學研究的 深化。

[關鍵詞]宋代;《四書》;朱子

[中圖分類號]B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763(2015)04-0018-06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是形成于中國 古典儒家文明發展早期的重要經典,其主要內容是 以三代歷史文獻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包括政 治、倫理、教育、宗教、哲學等在內的思想學說。

所謂“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 于趙宋之世”[1],宋代《四書》學的興起與發展便是宋 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內容。自“慶歷之際,學統四 起”[2]之后,有宋一代的學者多根據《四書》或者其中 的單書進行注疏評解,以求得經世濟民之方、盡心知 性之術。南宋時期,這四部典籍被輯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四書》。這一輯合使得《四書》之間形成 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系、能體現某種思想理論體系的 有機整體,具有了任何單篇所無法比擬的理論力量。 此后,《四書》成為儒家經學體系中的核心經典。南 宋以后,隨著程朱理學官學地位的確立,《四書》逐漸 占據學術的正統與主流地位,被指定為科舉考試的 依據,在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生活領域產生巨大 影響。

對宋代《四書》學史的研究,始于元代。元代學 者許謙《讀四書叢說》、胡炳文《四書通》等著作的重點在于回護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陳天祥《四書辨 疑》則多據王若虛之說以駁《四書章句集注》。明清 學者對宋代《四書》學史的評論與研究,既體現在明 清學者眾多的《四書》學著作里,也散見于學者們的 學術筆記、文集之中。由于學風遞變與學者的學術 立場等因素,明清學者對宋代《四書》學代表作的評 論意見亦有較大差異。晚清民國時期,通論經學史 的著作大量涌現,其中佼佼者,如劉師培《經學教科 書》、甘鵬云《經學源流考》、馬宗霍《中國經學史》等 都對宋代《四書》學的發展史作了概要式的勾勒,為 今人研究宋代《四書》學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時至20世紀下半葉,大陸宋代《四書》學的研究 逐漸走出政治桎梏的陰霾,重新受到學人的關注,涌 現出了眾多的研究成果。同時,海外有關宋代《四 書》學的研究論著被引進大陸,新的研究視野與方法 也被運用到宋代《四書》學史的研究中來。本文試圖 勾勒近年來宋代《四書》學研究的基本脈絡,首先梳 理研究宋代《四書》學的通論之作,并略論學界對宋 代《四書》學興起這一重要問題的研究狀況。接著, 從學者與著作兩個維度分析有關宋代《四書》學研究 的代表成果,可分為朱子《四書》學的研究、宋代其他 學者的《四書》學研究,宋代《論》《孟》學研究、宋代 《學》《庸》學研究等四部分。

一、通論宋代《四書》學的研究著作

通論宋代《四書》學的著作,目前有朱漢民、肖永 明的《宋代〈四書〉學與理學》[3]、顧宏義《宋代〈四書〉 文獻論考》[4]兩部著作。而陸建猷的《〈四書集注〉與 南宋四書學》[5]則是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中心、 研究南宋《四書》學史的代表作。

朱漢民、肖永明所著《宋代〈四書〉學與理學》較 為系統地研究了《四書》學的淵源及在兩宋時期的形 成、演變與發展,尤其以論述宋代《四書》學與理學思 潮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為重點。該書分別對濂學、 關學、洛學、荊公新學、蜀學、湖湘學、象山學在《四 書》學的詮釋與理學構建方面的學術特色與思想創 新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并以朱熹理學思想與《四 書》學之間的互動關系為個案,對宋代《四書》學定型 與理學體系完成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該書既注重了 縱向的發展脈絡,又兼顧了橫向的互相關聯,已經具 備了宋代《四書》學史的雛形,但是書中對南宋中晚 期《四書》學發展的論述尚嫌不足。

顧宏義《宋代〈四書〉文獻論考》運用了文獻學的方法,系統地梳理了宋代《四書》學著作的出版與傳 播情況,對宋代學者的《四書》學著作進行了較為全 面的考察,此書對宋代《四書》文獻的解經體例、作者 地域分布等問題的探討尤具新意。顧宏義、戴揚本 等編《歷代四書序跋題記資料匯編》[6]的宋代部分, 收錄了有關宋代《四書》學著作的序跋題記及著錄解 題,詳載宋代《四書》學著作的存佚情況,為宋代《四 書》學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陸建猷《〈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集中探討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的著作理念、經注關系、理學思想 和儒學創新,并細致、深入地研究了南宋《四書》學的 發軔、發展,同時特別關注了宗朱、宗陸兩大學派的 《四書》學思想,對南宋后期《四書》學的思想內涵頗 有創發。

總體而言,上述著作均偏重于闡發宋代《四書》 學史上的主要學術觀點、探究《四書》學與理學思潮 的關系以及梳理宋代《四書》學著作的文獻情況,而 對于宋代《四書》學與政治、社會、教育之間互動關系 等問題關注較少。

二、有關宋代《四書》學興起問題的研究

對于宋代《四書》學的興起與發展這一在中國學 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周予同在《中國 經學史講義》中將《四書》升格過程總結為四部分: 一、《論語》經典地位的提高;二、《孟子》由子部入經 部;三、《大學》、《中庸》從單篇的記升為專經;四、《四 書》的集結。[7]周予同的這一論斷產生了較大的影 響。而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侯外廬《中國思 想通史》、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論述》對宋代《四書》學 興起的社會背景以及歷史動因作了較為詳密的 論述。

束景南、王曉華的《〈四書〉升格運動與宋代〈四 書〉學的興起——漢學向宋學轉型的經典詮釋歷 程》[8]對《四書》在宋代的興起過程有詳細的考辨,認 為《四書》學濫觴于隋唐王通、韓愈,興起于宋初,經 王安石而上升為官學,至二程建立理學的《四書》學 體系,到朱熹完成集大成的“理一分殊”的《四書》學 體系。文章厘清了《四書》概念形成與《四書》學興起 過程中的若干關鍵問題,概念準確、分解精當、脈絡 清晰,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此外,陸建猷的《宋代〈四書〉學產生的歷史動 因》[]、肖永明與殷慧的《北宋心性之學的發展與宋 代〈四書〉學的形成》[10]、王黨輝《〈四書〉概念的形成與儒家心性論的彰顯》[11]、劉澤亮《從〈五經〉到〈四書〉:儒學典據嬗變及其意義》[12]等分別從不同的角 度討論了宋代《四書》學形成的歷史動因、《四書》學 形成與北宋心性之學發展的關系、“四書”概念形成 對彰顯儒家心性論的意義、《四書》經典體系的確立 在儒學發展史上的意義以及與佛學的關系等問題, 以上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拓寬了研究的視野,有利 于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三、朱子《四書》學的研究

宋代《四書》學研究中,朱子《四書》學歷來是研 究的重點。許家星《朱子〈四書〉學研究之回顧與前 瞻》[13]對朱子《四書》學研究史上詮釋樣式、研究態 度、詮釋體裁等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綜述。由許 文可知,當前的朱子《四書》學研究,主要采用經學文 獻整理和哲學義理詮釋兩種進路,研究內容可分為

兩個方面:第一,對《四書章句集注》的內在研究;第 二,朱子《四書》學某一論題的專門研究。

第一,對《四書章句集注》的內在研究。在研究 方法上偏重經學文獻整理的學者致力于《四書章句 集注》的文本研究,如日本學者大概信良《朱子四書 集注典據考》1]下了很大工夫考證《集注》各條注釋 的出處,并以舊說、新說標明朱子采納他說部分和創 新部分。顧歆藝的《〈四書章句集注〉研究》[15]側重 從典籍文獻整理的角度對《大學》、《中庸》的作者、分 章,《論孟集注》的引述特點等予以闡發。臺灣學者 陳逢源《朱子與〈四書章句集注〉》[16]一書,圍繞從五 經到四書、從體證到建構、道統與進程、集注與章句、 義理與訓詁、從理一分殊到格物窮理六個方面,闡述 了朱子《四書》學的歷史價值、撰寫歷程、思想體系、 注解體例、援據手段、義理內涵諸方面,更多的用力 于四書的注釋體例、引證方式,義理方面則非其 重點。

在研究方法上側重哲學義理詮釋的學者則主要 致力于《四書》學內在思想的闡釋。邱漢生《四書集 注簡論》[17]雖出版于上世紀80年代初,但至今仍不 失為從哲學角度對《四書章句集注》作出全面論述的 專著。該書分為前論、本論、附論三部分,“前論”論 述了朱子四書的編著過程;“本論”論述了《四書章句 集注》的天理論、性論、格物致知論、政治論、教育論、 道統論及《集注》所帶有的華嚴宗印跡;“附論”論述 了《四書章句集注》的學風旨趣、歷史條件及對后世 的影響。本書僅十萬余字,卻提綱挈領地對《四書章句集注》的主要思想內涵做了較為集中而富有層次 的揭示。

第二,就朱子《四書》學某一論題的研究。這方 面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涵蓋《四書章句集注》的形成、 詮釋方式等諸多內容。錢穆、束景南對《四書章句集 注》的形成過程多有討論。錢穆《朱子學提綱》指出 朱子之《四書》學,乃是“綰經學與理學而一之”[18]。 前揭束景南、王曉華《〈四書〉升格運動與宋代〈四書〉 學的興起》[1]也涉及到了《四書章句集注》成型過程 等問題。

朱子《四書》學詮釋近年來成為學界的熱點論 題,內容涉及朱子《四書》與理學的關系、朱子《四書》 詮釋理念與方法等。如朱漢民《實踐一體驗:朱熹的 〈四書〉詮釋方法》[20]等系列論文揭示了朱子《四書》 學的實踐詮釋特征。周光慶《朱熹〈四書〉解釋方法 論》[21]指出朱子《四書》的解釋方法具有系統性,采 用了語言解釋和心理解釋的方法。陳壁生《朱熹的 〈四書〉與五經》[22]則認為朱熹通過詮解《四書》創造 了新的義理系統,同時對五經進行內在化解讀,使得 五經《四書》化。從《四書》與五經的關系來討論朱子 《四書》學的詮釋路徑是較為新穎的視角。許家星 《朱子〈四書〉學形成新考》[23]對朱子《四書》學的形 成過程進行了新的分期,特別注意到了朱熹并未有 合刻《四書》之舉,從而推測今日的通行本《論孟精 義》可能為壬辰前后的盜本。許文通過厘清朱學演 進的內在理路以及文獻考辨等方法研究朱子《四書》 學,在研究方式上頗能予人啟發。

此外,學界還有許多有關朱子《四書》學的單篇 論文,討論其詮釋方法、治學特點、哲學建構的方式 等。可以預見,隨著學界對中國經典詮釋問題的關 注程度日益提高,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將會不斷涌現。

四、其他宋代學者《四書》學的研究

朱子之外,眾多學者的《四書》學著作已經進入 了研究者的視野。張載、二程、歐陽修、張栻等人的 “四書”學思想成為宋代《四書》學研究的新熱點。

龔杰《張載的“四書學”》[24]、《朱熹〈四書〉學與 儒家工夫論》[25]試圖將張載之學由易學還原為“四 書學”,初步討論了張載之學與《四書》學的關聯、張 載《四書》學的特點等問題。曾建林《歐陽修經學思 想研究》[26]的第五章探討了歐陽修“四書”學之《論 語》、《中庸》、《孟子》等方面的思想,指出歐陽修不僅 重視傳統的“六經”之學,而且對當時處于興起階段的“四書”學也有重要的貢獻。臺灣張勢觀《二程〈四 書〉理學思想研究》[27]的重點在于通過《四書》來厘 清明道與伊川思想的不同。

魏惠美《張九成〈四書〉學研究》[28]以張九成《四 書》學為研究重點,對張九成《孟子傳》、《論語絕句》 以及《中庸說》、《大學說》兩書輯佚本的版本、篇章、 內容和思想都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最后敘述了宋、 元、明、清四朝對張九成《四書》學的評價。

此外,胡杰的《張栻經學與理學探析》[29],專門 辟章節論述了張栻的《四書》學思想。以上個案研 究,都較為系統地梳理了研究對象在《四書》學方面 的主要觀點與學術旨趣,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 便利。

五、宋代《論語》學、《孟子》學的研究

宋代《論語》學、《孟子》學方面的專人、專書研究 成果較多,涉及的研究對象也較為廣泛。研究對象 中,以蘇軾《論語說》、范祖禹《論語說》、楊時《論語 解》、謝良佐《論語說》、張栻《癸巳論語解》的研究成 果最為豐富。以張栻《論語》學的研究為例,近年來 學界的研究多有突破。如臺灣鄒錫恩的《張栻〈癸巳 論語解〉思想研究》[30]以張栻《論語》學思想為研究 中心,依次探究了《癸巳論語解》的人性論、仁思想、 實踐論和教育思想,文章對張栻的《論語》學思想進 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闡釋。杞怡靜《張栻〈癸巳論語解〉心性義涵之研究》[31]則主要探討了《癸巳論語 解》的心性義涵,作者根據張栻思想脈絡的演進,輯 出《癸巳論語解》中關于心、性、仁的言論,由此闡發 其思想內涵,指出張栻透過行圣賢之言以回復天理, 并達本心之良善的思想構建。另外,肖永明的《張栻 〈論語解〉的學風旨趣與思想意蘊》[1]指出張栻在《論 語》闡釋上具有宗奉二程的解經原則,玩索經義、闡 發己見的解經風格,以及濃厚的理學意蘊。

關于宋代《孟子》學研究的論文,夏長樸《尊孟與 非孟——試論宋代孟子學之發展及其意義》[32]最值 參考。夏文認為《孟子》得以提升的根本原因在于孟 子思想是兩宋時代急需的思想資源,其心性論、道統 原型、辟異端等學說都是復興儒學、對抗佛老的利 器。從整體上研究宋代《孟子》學的專著有周淑萍的 《兩宋孟學研究》[33]。周著考察了孟學在宋代的演 進過程,分析在《孟子》升格過程中的四大推手。作 者以《孟子》升格為兩宋尊崇《中庸》的延伸,較有 新意。

六、宋代《大學》學、《中庸》學的研究

目前,從整體上研究宋代《大學》學、《中庸》學的 成果有王曉薇《宋代〈中庸〉學研究》[34]。王曉薇的 論文根據漆俠對宋學形成、發展和演變過程的劃分, 將《中庸》學在宋代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北宋初 期形成階段、北宋中期發展階段和南宋理學化階段。 在此基礎上,作者細致地探討了各個階段《中庸》學 的形態和特質。在宋學發展階段,論述了北宋中期 司馬光、周敦頤、張載、二程、三蘇、王安石對《中庸》 的闡發、研究情況。全文的重點和精華在于作者對 宋學演變階段《中庸》學的論述。作者在論述中,突 出了理學在《中庸》學發展之中的主導作用,并且詳 盡地考察了楊時在《中庸》疏解上的成就,以及集大 成者朱熹在《中庸》學史上的貢獻和地位。同時,作 者還認為理學內部基于對《中庸》與《孟子》兩部儒家 經典所闡明心性論思想的不同理解,分化為理學與 心學兩派。另外,就浙東事功派對《中庸》作者及內 容的懷疑亦進行了探討。

此外,鄭熊《宋儒對〈中庸〉的研究》[35]進一步加 強了理學領域的《中庸》學研究。作者將宋代理學學 者的《中庸》研究分為三期。范仲淹、胡瑗等人的研 究為第一階段,此階段看重的是《中庸》儒家經典的 身份,其目標在于對儒學之道的回歸。周敦頤、張 載、二程為第二階段,以本體論建構為目標,是儒學 本體化關鍵的一步。以朱熹、張栻、陸九淵為第三階 段,以心性論探討為目標,這是儒學本體化的深入。 閩學和湖湘學通過對“中和”問題的探討,一方面實 現了本體的內化,另一方面則界定了涵養與察識的關系;陸九淵、楊簡等人則直接從本體入手來研究 《中庸》,來構建心本論。鄭著不僅對《中庸》學與理 學之間的互動關系做了十分深入的論述,而且通過 《中庸》學的研究展現了宋代學術史的全貌,是一部 由專見通的佳作。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 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36]探討了《大學》《中庸》的成 書歷程。Soffel,Christian Robert(蘇費翔)和Hoyt Cleveland Tillman(田浩)合作研究了《中庸》在宋代 的地位以及和道統之間的聯系,試圖揭示《四書》的 形成與文化正統、儒學傳統之間的關系。[37]

另外,學界對宋代《大學》《中庸》的專人、專書研 究也有一些成果。《大學》、《中庸》以其深邃的哲理 內涵而為理學家所推崇,現代學者的研究亦多采用哲學闡述的進路,注重探討其中的思想意蘊,產生了 若干值得借鑒的成果。如李昌年《〈中庸〉與周張二 程思想之關系》[38]、沈曙東《朱熹〈中庸章句〉成書過 程研究》[39]、包佳道《楊時“中庸”思想研究》[40]、孟 耕合《北宋〈中庸〉之“誠”思想研究》[41]、陳瑞新《張 載〈中庸〉學研究》[42]、趙興余《蘇軾與司馬光〈中庸〉 詮釋比較研究》[43]等文,或關注其闡釋方法,或側重 其思想內容,或探討其核心概念,都為宋代《中庸》學 的研究提供了素材。此外,漆俠《儒家的中庸之道與 佛家的中道義——兼評釋智圓有關中庸中道義的論 點》[+4]、付莉的《契嵩〈中庸解〉與佛儒會通》[t5]以宋 代僧人為研究對象,從儒佛會通的角度去考察《中 庸》學,至今仍頗富啟發意義。

臺灣翟世芳的《二程〈學〉〈庸〉思想之研究》[46] 著重探討了二程對《學》、《庸》二書的義理闡發,并詳 細論述了二程《學》、《庸》思想在本體論、立論基礎、 心性論、功夫論、境界義等方面的特質。文中特別注 重區分明道、伊川思想的異同。以本體論為例,作者 認為明道的“天理”并未脫離經典而獨立,仍視其為 繼承傳統縱貫系統的本體義,等同于《中庸》之誠。 伊川則進一步將其清楚割截成只是理、只是所以然 的靜態存有義,脫落了《中庸》論誠的本體義,而以 《大學》一書為立論中心,成為有異于先秦儒學傳統 的橫攝系統。此論對于把握二程的學術旨趣及理學 思想有所禪益。

對南宋時期《大學》、《中庸》學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朱熹《大學章句》《中庸章句》以及真德秀的《大學 衍義》。討論朱熹的《大學》學、《中庸》學的,有陳來 《論朱熹〈大學章句〉的解釋特點》[47]、《朱熹〈中庸 章句〉及其儒學思想》[48]、李文波《試論朱熹對〈中 庸〉的“發現”與“重構”》[49]、黃瑩暖《朱子論〈中庸〉 “未發”之義及其工夫》[50]、周之翔《朱子〈大學>經解 研究》[51]、沈曙東《朱熹〈中庸章句〉成書過程研 究》[52]等,在朱熹《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研究的多 個方面頗有創發。

臺灣向鴻全的《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 究》[53]探討了真德秀在《大學衍義》中所體現出的以 “誠心”代替“誠意”、經世致用、朱陸合流的思想特 色,同時,作者考察了真德秀的道統觀。尤其值得注 意的是,作者在最后用儒生“經筵侍講”為人君說經 的模式,說明“衍義”這種解經方法的特色與象征, 而《大學衍義》一書也成為后世“衍義”體詮釋方法的 典范。同時,向著對于宋代經筵經學的研究也有許 多值得借鑒之處。

七、結語

總體而言,宋代《四書》學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 研究的范式也趨于多元化。不過,宋代《四書》學史 的研究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從文獻上看,雖然不 少宋代《四書》學著作已經亡佚,但現存宋代《四書》 學的著述仍然十分可觀,研究的空白仍然不少,一些 存世宋代《四書》學著作至今缺乏深入研究。對于宋 代理學家談論《四書》的相關語錄,也有待進一步地 系統梳理。從研究視野、方法來看,學界的研究仍多 以學術史為主,將《四書》學的研究與學派流轉、學風 遞變的研究結合起來,進而分析宋代《四書》學與社 會、政治、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將是今后宋代《四 書》學史研究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A].金明館從稿二編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45.

[2]全祖望.士劉諸儒學案·序錄[A].宋元學案卷六[C].北京:中 華書局,1986.251.

[3]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顧宏義.宋代《四書》文獻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

陸建猷.《四書章句集注》與南宋四書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 版社,2002.

[6]

顧宏義,戴揚本等.歷代《四書》序跋題記資料匯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111-112.

[8]束景南,王曉華.《四書》升格運動與宋代《四書》學的興起—— 漢學向宋學轉型的經典詮釋歷程[J].歷史研究,2007,(5):76 -94.

[9]陸建猷.宋代《四書》學產生的歷史動因[J].西安交通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1,21(1):70-79.

[10]肖永明,殷慧.北宋心性之學的發展與宋代《四書》學的形成[J].中國哲學史,2008,(1):68-74.

[11]王黨輝.《四書》概念的形成與儒家心性論的彰顯[J].鄭州輕工 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5):13-17.

[12]劉澤亮.從《五經》到《四書》:儒學典據嬗變及其意義[J].東南 學術,2002,(6):14-19.

[13]許家星,朱子《四書》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J].中華文化論壇,2013,(2):115-122.

[14]大槻信良.朱子《四書集注》典據考[M].臺北:學生書局,1976.

[15]顧歆藝,金開誠.《四書章句集注》研究[J].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3,(3):50.

[16]陳逢源.朱子與《四書章句集注》[M].臺北:里仁書局,200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朱子學年鑒(2011
《四書章句集注》
讀書三到
朱熹:儒道佛的融合
毛朝暉 | 朱子的《大學》詮釋及其“四書”體系的建構
圣人、君子與制度——以《中庸》之道為中心 | 秦際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清市| 邛崃市| 汝州市| 淄博市| 高安市| 昌江| 顺义区| 修文县| 松桃| 丹阳市| 武山县| 广水市| 麟游县| 北碚区| 伊金霍洛旗| 碌曲县| 临海市| 基隆市| 原阳县| 武宣县| 和顺县| 博白县| 财经| 利辛县| 晋江市| 镇雄县| 忻州市| 龙游县| 正定县| 阿荣旗| 长春市| 东丰县| 喀喇| 宁夏| 镇康县| 崇信县| 莫力| 益阳市| 商水县| 和平县| 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