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不是法律,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F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節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材料二:
經濟活動和流動范圍不斷擴展與現代社會分工體系的不斷細化,使得陌生人社會的邊界逐漸擴展,更多的人成為彼此陌生的人,城市化進程催生了陌生人社會。目前學術界流行的中國陌生人社會的理論更多源自經典社會學家的觀察和思考,缺少對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銜接的討論,我們無法從中獲得關于城市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的機制,更無法在宏觀層面觀察一個社會如何從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
中國的陌生人社會理論須建立在中國的經驗事實和觀察的基礎上。首先,陌生人的流動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或一個普遍特征,但中國社會的流動是有序的。有序的流動所形塑的社會也是有序的陌生人社會。例如,得益于大數據和信息管理技術,人口流動規模和方向的數據都是可掌握的;借力于鄉村振興的發展,很多流動在城市中的人在回歸鄉村;同時,城市社區治理力度也不斷加強,社區內的互動增進了居民間的互動。更為重要的是,經過較大力度的網絡社會治理,互聯網和移動客戶端的普及不僅增加了原有的社會聯系,還擴展了陌生人之間的關聯,從而增進了他們的關系強度。理性和效率原則、有序的信息傳遞和人口流動被多數社會成員所接受,從而呈現了有序的陌生人社會景觀。例如,基于地緣、血緣等建立起來的關系并不會被時空間隔所阻斷,也不會被徹底遺忘,而經濟的、政治的等行為動機會增強,但也不會完全替代既有的關系牽絆。
其次,陌生人社會源于越來越細致的社會分工,但巨大規模人口的分工社會塑造的是有規范的陌生人社會。借助于人口紅利和龐大勞動力市場,中國社會的勞動力市場為勞動者的充分就業提供了較為有力的保障。社會分工讓個體不可避免地被納入分工體系之中,個體在分工體系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緊密相連。契約、法律是社會分工體系形成的重要基礎。例如,區域間的分工合作促進了相同規范的運行,市場規則等在很多地方都保持一致。即便一個陌生人進入完全陌生的城市或鄉村,大家往往也都遵守相同的規范。這就避免了因規范差異引起沖突和矛盾,也避免了個體的社會困境。就此而言,有規范的陌生人社會是充分保障就業社會的獨特產物,當然,也是中國社會廣泛而深入治理的結果。
(節選自馬吟秋、劉佩峰《探索陌生人社會的秩序與規范》)
材料三:
當我們摒棄“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的對立框架,從多維度的熟人社會出發,或可為我國當下的社區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在學者們的使用過程中,共同體概念逐漸脫離地域的束縛,成為一個描述人們之間緊密團結的概念,而社區逐漸被政府用作了治理的單元,更多地成為了一個地域和治理的概念。當前治理中的一個重要矛盾在于,研究者多執著于以地域為基礎,培養出共同體,但是所運用的治理方式卻是自上而下的。有時可能因為一地居民有相似的需求或者利益而呈現出一些類似于共同體的特點,但很難形成真正內生性的組織。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項目居民參與性低,缺乏持續性的原因。即便真正地培養出具備一定自下而上生長力的共同體,也與地域特征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很難推廣。擺脫了這種思維框架的束縛,就無須執著于在陌生環境中培養熟人社會,而是在熟人社會的傳統下尋找治理遺產,根據不同維度的熟人團體,匹配不同的治理結構。
(節選自劉怡然《突破“熟人—陌生人”模式:基層治理新探索》)
1.下列對“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的比較,梳理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與空間的關系
熟人社會
囿于地域
陌生人社會
在不同的區域間流動
B.
人際關系的形成
熟人社會
因地緣、血緣等而結成
陌生人社會
為完成任務而結成
C.
主要的社會規則
熟人社會
人情、禮俗
陌生人社會
法律、契約、規范
D.
社會規則產生的原因
熟人社會
彼此熟悉
陌生人社會
社會分工合作
2.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我國人口不管是從鄉村向城市流動,還是城市向鄉村流動,在大數據和信息管理技術的幫助下,其規模和方向都是可掌握的。
B.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強度,有助于使理性和效率原則為多數社會成員所接受,進而有助于建立有序的陌生人社會。
C.有規范的陌生人社會依賴于契約、法律等的有效保障,而巨大的人口紅利、充分的就業保障和廣泛而深入的社會治理也不可或缺。
D.區域間的分工合作促進了相同規范的運行,這些規范能幫助遵守者,包括遵守規范的陌生人,避免個體的社會困境。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費孝通認為,熟人社會的“打招呼”已成了現代社會的阻礙,熟人社會勢必會為現代的陌生人社會取代。
B.材料二中,作者認為源于經典社會學家的中國陌生人社會的理論并非建立在經驗事實和觀察的基礎上,存在著不足。
C.材料三指出,解決我國當下的社區治理矛盾的破局之道在于從多維度的熟人社會出發,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
D.根據三則材料可以斷定,在中國,陌生人社會晚于熟人社會成型,而熟人社會的特征,在農村比在城市更容易保存。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關涉“陌生人社會”,二者側重點有何不同?
5.某大型社區是外來人員集聚地,主要居住者為來自彼此臨近的鄉縣的外來務工人員,如果你是社區工作者,學習了上面的材料,針對減少社區矛盾、改善社區管理,可以提出哪些建議?請簡要陳述。
1.D
2.D
3.D
4.①材料二主要從陌生人社會理論建設角度入手,談論陌生人社會的秩序與規范的問題,是基于經驗事實和觀察得出的結論,角度比較宏觀。
②材料三針對我國當下社區治理的問題,提出基層治理新思路。角度比較微觀,現實指導性較強。
5.①增強陌生人社會的規范和有序。(利用大數據和信息管理技術等,了解掌握人口流動信息,盡可能為勞動者的充分就業提供支持,監督法律、居民公約等得到有效遵守。)②在陌生人環境中培養熟人社會。(通過社區內的互動增進了居民間的互動,鞏固基于地緣、血緣等建立起來的關系,也保證因經濟的、政治的等行為動機會增強的關系能健康發展。)③培育自下而上、具有生長力的共同體,根據實際情況,匹配不同的治理結構。(摒棄單一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激發居民中有相似的需求或者利益而呈現出的內生性的組織的產生,建立多維度的熟人社會。)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社會分工合作”錯,陌生人社會的社會規則產生的原因是“大規模的社會分工合作”。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規模和方向都是可掌握的”偷換概念,原文是“人口流動規模和方向的數據都是可掌握的”。
B.強加因果,“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強度”與“理性和效率原則為多數社會成員所接受”沒有因果關系。歸因不全,“有序的陌生人社會景觀的呈現”是由于“理性和效率原則、有序的信息傳遞和人口流動被接受”。
C.擴大范圍,“巨大的人口紅利”“充分的就業保障“和“廣泛而深入的社會治理”是有規范的中國陌生人社會的經驗,不一定為所有的“有規范的陌生人社會”所必備。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熟人社會勢必會為現代的陌生人社會取代”于文無據,費孝通沒有說“熟人社會勢必會為現代的陌生人社會取代”。
B.“作者認為源于經典社會學家的中國陌生人社會的理論并非建立在經驗事實和觀察的基礎上,存在著不足”錯。經典社會學家的陌生人理論是建立在自己對當時(以前)的經驗事實和觀察的基礎,而非建立在中國的經驗事實和觀察的基礎上。作者認為的不足之處在這里。
C.“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不是“破局之道”,材料三說“根據不同維度的熟人團體,匹配不同的治理結構”。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材料二“中國的陌生人社會理論須建立在中國的經驗事實和觀察的基礎上”“陌生人社會源于越來越細致的社會分工,但巨大規模人口的分工社會塑造的是有規范的陌生人社會”主要從陌生人社會理論建設角度入手,談論陌生人社會的秩序與規范的問題,是基于經驗事實和觀察得出的結論,角度比較宏觀。
材料三“當我們摒棄'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的對立框架,從多維度的熟人社會出發,或可為我國當下的社區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擺脫了這種思維框架的束縛,就無須執著于在陌生環境中培養熟人社會,而是在熟人社會的傳統下尋找治理遺產,根據不同維度的熟人團體,匹配不同的治理結構”針對我國當下社區治理的問題,提出基層治理新思路。角度比較微觀,現實指導性較強。
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增強陌生人社會的規范和有序。結合材料二“中國社會的流動是有序的。有序的流動所形塑的社會也是有序的陌生人社會”“得益于大數據和信息管理技術,人口流動規模和方向的數據都是可掌握的”“契約、法律是社會分工體系形成的重要基礎”可知,利用大數據和信息管理技術等,了解掌握人口流動信息,盡可能為勞動者的充分就業提供支持,監督法律、居民公約等得到有效遵守。
在陌生人環境中培養熟人社會。結合材料二“城市社區治理力度也不斷加強,社區內的互動增進了居民間的互動”“基于地緣、血緣等建立起來的關系并不會被時空間隔所阻斷,也不會被徹底遺忘,而經濟的、政治的等行為動機會增強,但也不會完全替代既有的關系牽絆”可知,通過社區內的互動增進了居民間的互動,鞏固基于地緣、血緣等建立起來的關系,也保證因經濟的、政治的等行為動機會增強的關系能健康發展。
培育自下而上、具有生長力的共同體,根據實際情況,匹配不同的治理結構。結合材料三“當前治理中的一個重要矛盾在于,研究者多執著于以地域為基礎,培養出共同體,但是所運用的治理方式卻是自上而下的”“擺脫了這種思維框架的束縛,就無須執著于在陌生環境中培養熟人社會,而是在熟人社會的傳統下尋找治理遺產,根據不同維度的熟人團體,匹配不同的治理結構”可知,摒棄單一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激發居民中有相似的需求或者利益而呈現出的內生性的組織的產生,建立多維度的熟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