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活動的政治內涵,突出表現在他們與皇權的關系上。隱士形成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士人的獨立意識,即“道”優于“勢”的信念;二是皇權所希望的隱士擔負的社會使命,即在皇權與社會的矛盾中起到協調作用。這就決定了隱士與皇權間無所不在的緊密關系:盡管“道”優于“勢”,可又不得不服從“勢”的絕對統治;皇權一方在隱士不抗拒其統治的前提下,盡量予以優容,甚至親密無間。于是,雙方如同一對命里注定的冤家,互相排斥,而又互相吸引。經過前代的教訓,魏晉時期的皇權與士人都開展了對雙方關系相處方式的思考。活的標本,便是“竹林七賢”。在不斷選擇和揚棄中,他們逐漸找到了雙方不得不接受的相處方式。第一種為對抗式,唯嵇康一人。嵇康繼承了東漢以來逸民隱者的疑君和無君思想,他不僅公開唱出“非湯武而薄周孔”的論調,還在行為上付諸實施,傲視王侯。這種處世方式的危險性被山林中真正的隱者看得清清楚楚。《文士傳》記載了孫登用火與光的關系來開導嵇康的話:“子識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然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識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識寡,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子無多求!”但嵇康并沒有聽進這些話,繼續公開與司馬氏政權對抗。當好友呂安被誣陷入獄時,嵇康不惜以卵擊石,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為之辯護,就此落入了一個等了他很久的陷阱。直到被捕入獄,嵇康才意識到孫登的先見之明,寫詩自責:“昔慚下惠,今愧孫登!”與此相反的方式是投靠式。山濤明白得最早。他四十歲時便作了趙之國相,入晉后又歷任要職。山濤的投靠是隱士與皇權關系中的一種適應,目的是全身,而不是出賣靈魂。盡管被嵇康罵得難堪,但嵇康遇難后,山濤仍舉薦其子嵇紹擔任秘書丞。嵇康被殺后,向秀拿著本郡的文書薄冊來到洛陽,司馬昭問他:“聽說你有隱居的志向,為何又來這里?”向秀說:“巢父、許由這些拘謹自守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稱羨的。”司馬昭聽了,大為贊賞。第三種是矛盾式,以阮籍為代表。阮籍在很多方面與嵇康是一致的。如嵇康提出要“非湯武而薄周孔”,阮籍就干脆提出“無君論”的思想。在目無禮法,行為放達方面,二人也如出一轍。但二人下場卻截然相反,其中關節就在于誰能有全身之道上。阮籍善于把對外界的褒貶藏在心里,因而能得到司馬昭的賞識。在司馬昭看來,士人做不做官,做官清不清廉,勤不勤政,都無關緊要;最要緊的,是聽不聽話,嘴巴老不老實。他平日十分注意觀察士人,看誰最符合這個標準。他親自樹起的服從典型,便是阮籍。所以,司馬昭對阮籍冒犯禮法的舉動便視為枝節小事,不足一提。阮籍遭遇母喪,公然在司馬昭那里吃酒。司隸向司馬昭進言:“陛下正提倡以孝治天下,可阮籍卻在重喪期間公然飲酒食肉,應流放海外,以正風教!”司馬昭說:“阮籍痛苦成這個樣子,你為什么不能與他分憂?況且有病的時候飲酒食肉,本也符合禮教規定嘛!”說阮籍這種方式矛盾,是指它雖能保全性命,而且也沒像向秀、山濤等人那樣認真做官,但它畢竟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隱士的赤誠、高潔之心。所以阮籍保全生命的代價除了自己的“至慎”外,還有內心極度的痛苦: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世說新語·任誕》)阮籍隱逸之心未泯,所以十分在乎為保全性命所付出代價。生命受到威脅可由司馬昭來保護,但由此而產生的內心極度煎熬,卻是任何人都無法分擔的:“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詠懷詩》)《魏氏春秋》云:“阮籍常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反。”與阮籍相似的,還有七賢中的劉伶和阮咸。竹林七賢以試驗田的方式,向后人展示了各種與皇權相處的方式。從此便使隱士與皇權關系的調整,進入了自覺的階段。——寧稼雨《魏晉名士的隱逸情懷(上):名士歸隱的政治蘊含》魏晉時期,名教的瓦解給了士子們宣泄情緒的窗口。在動蕩的社會中,亢與卑、直與曲,逆世與順俗,隱德與揚名,外在的事功與內在的自由,這一系列對立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究竟該如何做出選擇?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里面自言“每非湯、武而薄周、孔”,與其說是在菲薄先圣,不如說他是在向泥塑的偶像所代表的僵化的名教宣戰。如果說嵇康是魏晉士人思想解放的前導,阮籍則是放達派行為藝術的先驅。史載“籍本有濟世志”,但兼濟天下的理想與現實碰撞之后,他卻轉而酣飲終日、凌蔑禮法,放言“禮豈為我設邪”。阮籍“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窮途之哭是為什么?車駕之路斷絕么,顯然不是;仕進之路窮絕么,當然更不是。苦悶現實的解脫之路何在,信仰崩塌之后靈魂解救之路何在,這些路他都找不到,只能做窮途之哭。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進取通常需要與人群發生聯系,狷則隱含著脫離人群、走向孤獨之路的心理傾向,或者說狷的極致就是隱。同輕視世俗價值的憤世嫉俗者相似,超世脫俗者也是以一種淡然的態度看待聲名財富與高官大位,因而后者選擇了遠離紛擾、退隱山林。“隱”的表征是相同的,不過隱逸背后的意蘊不同。退隱并不意味著遁世,而是藏道自珍,不管處在朝廷,還是居于山林,心中高懸的始終是人倫大道,堅守的是純粹的精神價值。西晉末年的社會大動亂中,除了戡亂救國之外,士人肩上還擔著更為重大的責任。挽斯文之將墜,扶儒學之既頹,擔負起了承繼道統“為往圣繼絕學”的歷史使命。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魏晉士人在反抗畸變儒學的過程中,走向了尚虛的一端,玄學的廣泛流布使得儒教幾近淪沒。價值的虛無主義侵蝕了凝聚人心的集體意識,而越軌行為則破壞了維系社會正常運行的社會規范。“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對于真正信仰儒家倫理的孔門后生來說,他們不會像阮籍那樣“屈其道與天下靡”,也不會像狂狷那樣“以其道而與天下亢”,而是“儲天下之大用,而不求用于天下”。失意時不自暴自棄,困厄時不怨天尤人,能長處樂,能久處約,這才是孔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史海甄言《山林之樂與仕宦之憂: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精神》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隱士和皇權如同一對歡喜冤家:士人內心渴望保持自我的獨立人格,但又得屈從皇權統治;皇權需要利用士人來維護統治,又要提防他們對其統治的挑戰。B.山濤和阮籍對皇權的態度有別:山濤為了全身遠禍,可以不惜放棄人格理想,在官場中長袖善舞;阮籍屬意山林,但為全身遠禍,又必須與皇權曲意周旋。C.阮籍雖凌蔑禮法,卻把褒貶藏在心里,因而頗受司馬昭賞識,但司馬昭對阮籍的優容,前提是阮籍不抗拒其政權的統治,這仍是“勢”對“道”的借用。D.憤世嫉俗者和超世脫俗者對世俗價值的態度接近,都選擇退隱,但后者藏道于心,心中高懸人倫大道,堅守精神價值,而不是蔑視禮法名教。A.《文士傳》中孫登用火與光的關系來勸導才多而識寡的嵇康,倘若繼續與司馬氏政權公開對抗,而又無保全自身的處世之道,恐怕有殺身之禍。B.向秀來洛陽求見司馬昭,司馬昭問他既有退隱之志,為何又來朝廷謀取仕宦,向秀認為巢父、許由這樣潔身自持的人不知變通,他愿和司馬氏政權精誠合作。C.王大看到了阮籍為保全性命而對皇權示好的尷尬和痛苦,所以當王孝伯要他將阮籍和司馬相如比較時,他認為阮籍沒有司馬相如灑脫,心中郁結必得以酒消釋。D.謹守儒家倫理的士人,他們不會像阮籍那樣委屈自己的心意而聽任天下糜爛;也不會堅持心中之道而與皇權對抗,他們能安時處順,行藏在我。3.下列選項中,字面上最能體現材料一中阮籍對皇權的態度的一項是( )D.夜闌酒醒,難去憂畏,逶迤伴食,內慚神明。耿介與求生矛盾,曠達與良知互爭。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竹林七賢”,但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5.閱讀以下兩段材料,結合材料一的內容,分析“竹林七賢”作為一個親密的隱退群體,為什么嵇康還要與山濤絕交呢?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吾不如嗣宗之資,而有慢弛之闕;又不識人情,暗于機宜。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足下見直木不可以為輪,曲木不可以為桷,蓋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業,各以得志為樂,唯達者為能通之,此足下度內耳。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1、B錯誤。“不惜放棄人格理想”的說法不對,山濤的投靠是隱士與皇權關系中的一種適應,目的是全身,而不是出賣靈魂。
2、D “屈其道與天下靡”,是指委屈自己的人格理想而向政權順從。
3、D. 矛盾式態度。(A. 投靠皇權來達成目標,第三種態度; B. 不戀權勢,有意退隱的態度; C. 與統治者不肯合作,第一種態度。)
4、材料一用“竹林七賢”的事例,以魏晉名士面對皇權的三種方式來證明名士歸隱的不同政治蘊含;作者態度有褒有貶。(2分)
材料二以“竹林七賢”為例,闡明魏晉名士在反抗過程中走向了尚虛的極端,價值虛無主義有損集體意識,越軌行為則破壞了社會規范;作者持批判態度,借以引出儒家所倡導的理想人格。(2分)
5、(1)在價值取向上:嵇康繼承了東漢以來逸民隱者的疑君和無君思想,他對皇權屬于對抗式;山濤欲勉力請嵇康出仕輔佐君王,他對皇權屬于投靠式。道不同不相為謀。
(2)在待人接物上:嵇康嫉惡如仇,不識人情,傲視王侯,不肯曲意仕宦;山濤諳熟人情世故,主動投靠皇權。這點上山濤遭到了嵇康的鄙棄。
譯文參考:
阮籍嘴里不議論別人的過失,我常想學習他但沒有能夠做到;他天性淳厚超過一般人,待人接物毫無傷害之心。我沒有阮籍那種天賦,卻有傲慢懶散的缺點;又不懂得人情世故,不能隨機應變。倘若長久與人事接觸,得罪人的事情就會每天發生,雖然想避掉災禍,又怎么能夠做得到呢?
人與人之間相互成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后成全他。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車輪,曲木不能夠當椽子,這是因為人們不想委屈它們原來的本性,而讓它們各得其所。所以士、農、工、商都各有自己的專業,都能以達到自己的志向為快樂,這一點只有通達的人才能理解,它應該是在您意料之中的。不能夠因為自己喜愛華麗的帽子,而勉強越地的人也要去戴它;自己嗜好腐爛發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來喂養鴛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