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我們的社會結構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系的波紋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物。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以親屬關系布出去的網,但是沒有一個網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因之,這種以親屬關系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的網絡,是個別的。每一個網絡有個“己”作為中心,各個網絡的中心都不同。地緣關系也是如此。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變大變小。
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這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孔子是會推己及人的,盡管放之于四海,中心還是在自己。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是一個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警喻,自己總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隨著他轉動。
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這種格局和現代西洋的“團體格局”是不同的。西洋社會結構里,團體格局是一種平等的觀念,在同一團體中,各個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中國社會結構里,差序格局是一種有差等的次序,有遠近、親疏的差序。一切價值是以“己”為中心的主義。在團體格局里,個人間的聯系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了這架子,每個人結上這架子,而互相發生關聯。在他們,“團體”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個安居的鄉土社會,人們并不顯著地需要一個經常的和廣被的團體。
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念。在團體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團體是超于個人的“實在”,是個有賞罰的裁判者,是個公正的維持者,是個全能的保護者。我們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團體格局社會中的道德體系,絶不能離開他們的宗教觀念。宗教的虔誠和信賴不但是他們道德觀念的來源,而且是支持行為規范的力量。
與此相反,在以自己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已復禮”。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點。從已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社會范圍是從“已”推出去的,而推的過程里有著各種路線,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線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總結說:“第子入則孝,出則佛,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孝、佛、忠、信都是私人關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卻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給仁字明白的解釋,而另一方面卻又屢次對這種道德要素“欲說還止”。每當他積極地想要說明仁字是什么時,他卻又退到了“克已復禮為仁”、“恭寬信敏慧”這一套私人間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難是在“團體”組合并不堅強的中國鄉土社會中并不容易具體地指出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來。以私人關系維系的社會形態中,“仁”這個觀念只是邏輯上的總合,一切私人關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體說明時,還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類的道德要素上。
不但在我們傳統道德系統中沒有不分差序的愛的觀念,而且我們也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團體格局的社會中,公務,履行義務,都是清楚明白的行為規范。而這在中國傳統中是沒有的。我們有時把“忠”字抬出來放在這位置上,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忠君并不是個人與團體的道德要素,而依舊是對君王私人間的關系。團體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沖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負有政治責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間的道德。
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這網絡的每一個結都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之,傳統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有刪改)
材料二:(1)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已以敬。”曰:“如斯而巳乎?”曰:“修己以安人。”(《論語·憲問》)
(2)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3)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格局好像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產生的圈圈波紋,每一個人終其一生所能動用的圈子完全不相同。
B.西洋的“團體格局”道德體系與西洋的宗教觀念有密切聯系,其和中國鄉土社會結構格局不一樣,是因為彼此的道德觀念不同。
C.中國傳統道德中的“忠”,既指對朋友忠信,又指忠君,雖然也包含私人間的關系,但最接近西方團體格局的社會的行為規范。
D.在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里,各種道德要素都與私人關系有關,在傳統的道德里,很難有適合于整個社會的籠罩性的道德觀念。
2.下列選項中,不能說明“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一項是(3分)
A.為政以德,曾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B.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大學》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論語·先進》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恵王上》
3.下列從《鄉土中國》視角理解《紅樓夢》的相關情節,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紅樓夢》中,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聯系不僅僅是地域上的關聯,更是代代相傳的血緣聯系。所以,為了傳統鄉土社會親屬關系的延續,薛寶釵成了寶二奶奶。
B.賈雨村攀附賈家后官復原職,知悉“護官符”后胡亂判了薛蟠打死馮淵的命案,這表明了中國傳統社會中并沒有超越團體的法律道德。
C.《紅樓夢》第二十四回“醉金剛輕財尚義俠”,以放高利貸為業的倪二看中賈蕓背后的賈府,所以借銀子給賈蕓,這體現了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
D.大觀園里先是住著林黛玉、薛寶釵,后來人更多了,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勢力一變,樹倒猢猻散,這體現了差序格局的次序。
4.在論證中國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和現代西洋的“團體格局”的不同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舉出兩種并作分析。(4分)
答:
5.孔子的儒學觀點同樣根植于鄉土中國,材料二的《論語》三章分別能夠論證費孝通先生“差序格局”中的哪個觀點?請任選四句進行簡要分析。(6分)
答:
1.【答案】D
【解析】A項,“每一個人終其一生所能動用的圈子完全不相同”說法過于絕對,材料一第一段說的是“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B項,因果倒置,材料一第四段說的是“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念”,這說明是因為西洋的“團體格局”和中國鄉土社會結構格局不一樣,所以導致彼此的道德觀念不同。C項,“最接近西方團體格局的社會的行為規范”錯誤,材料一倒數第二段說的是“現在我們有時把'忠’字抬出來放在這位置上,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忠君并不是個人與團體的道德要素,而依舊是與君王私人間的關系”,這說明“忠”并不接近西方團體格局的社會的行為規范。
2.【答案】C
【解析】C項的意思是“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由我冉有去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使百姓生活富足”,這不能體現“差序格局”中的以“己”為中心。
3.【答案】D
【解析】“體現了差序格局的次序”錯誤,應是體現了差序格局的伸縮性。
4.【答案】①對比論證。在團體格局中每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差序格局中人們是有遠近、親疏的差序的,兩者形成對比,突出了兩者的不同。②比喻論證。作者把形成團體格局的宗教觀念、行為規范比喻為“架子”,把形成差序格局的路線比喻為“繩子”,形象生動。(每點2分,其中論證方法1分,分析1分。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給分)
5.【答案】(1)句可以論證差序格局中以“己”為中心的觀點。“修已以敬”“修己以安人”都強調提升自我修養,通過提升自我修養來與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關系,即強調以“己”為中心。(2)句可以論證在差序格局中有遠近親疏的等級的觀,點。“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指對不同的人持以不同的態度,即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和自己關系不同的人,這說明人際關系有遠近親疏的等級。(3)句可以論證在差序格局中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的觀,點。孔子在回答樊遲關于“仁”的問題時,仍以“恭”“敬”“忠”等私人間的道德要素來闡釋,這說明差序格局中沒有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任選兩句分析即可;每句3分,其中觀點2分,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