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宮館余基:指姑蘇陳跡。②倚棹過:言舍舟登岸,憑吊古臺。③黍苗:禾黍④忠臣:指伍子胥。【注】①柁牙:桅桿。②蘇臺:姑蘇臺,春秋時吳王闔閭所建。14. 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或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許詩首聯敘登臺,直接點題。該聯以敘事起,以情語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詩感情基調。B. 姜詩一、二兩句,寫晚云悠閑,白鷺自適,星斗燦爛,刻畫了一個清幽的境界,欲抑先揚。C. 許詩頸聯“吳岫雨來”“楚江風急”是虛寫,“風”“雨”在這借喻晚唐動蕩的政治現狀。D. 姜夔筆下的柳被擬人化了,帶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且被作者賦予了歷史見證人的身份。15. 同為懷古傷今之作,兩首詩在寫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4. C 15. 許詩寫景時融入了眾多意象,賦比興兼用,馳騁才情,寫景質實;許詩情感抒發濃郁強烈。姜詩景物描寫輕靈活潑。景物看似與題旨無關,卻寄托了無窮的感慨,而感慨之中又富有悠遠的情韻,姜詩情感抒發淡而悠遠。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評價詩歌中景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聯敘登臺。上句“宮館余基”指姑蘇陳跡。“輟棹過”言舍舟登岸,憑吊古臺。下句寫初登臺基,放眼眺望,只見殘磚敗瓦間禾黍成行,斷壁頹垣上蒿草叢生。“黍苗”二字實寫眼前景色,又暗中脫化《詩經·黍離》詩意,借古人亡國之哀思,表現自己對人世滄桑的感慨。“悲歌”即含黍離之悲意。用一“悲”字奠定全詩感情基調。頷聯以賦筆鋪寫姑蘇臺遺址景象,但景中意蘊深藏。一邊是人去臺空的荒涼闃靜,另一邊則是爭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據莎草、筑巢棲息的水鳥。這一聯以表面的賦法鋪寫,包裹著深沉的內核,暗示出作者吊古的情緒。頸聯使用比興手法表現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吳岫雨來”、“楚江風急”實寫眼中景色,而“吳”、“楚”字面,可以引發歷史聯想,驚風飄絮,雨打浮萍既為國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認為其意味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晚唐政治現狀。“虛檻冷”是山雨將至時,詩人登臺憑檻的思緒,是眼前天氣變化造成的,同時它又是詩人懷古而產生的,對時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情緒。風雨中的遠帆,是詩人眺望中所見,亦可視為他在懷古中體悟出的回避亂世、遠身避禍的道理。尾聯照應篇首,抒發詩人歷史無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可憐”句,是詩人對伍子胥悲劇命運的哀憫感嘆。急風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東而去,消失在天際。人生短促、歷史無情,自然永恒,使詩人思緒萬端。一二句“夜暗歸云繞柁牙,江涵星影鷺眠沙”寫景,寫晚云悠閑、白鷺自適、星斗燦爛、山川依然;三四句“行人悵望蘇臺柳,曾與吳王掃落花”我默默地望著姑蘇臺,帶著幾分惆悵:那迷濛的柳樹,經歷了多少年的風霜?是它,曾用低垂的細條,為吳王掃拂著滿地飄墜的花瓣。姜夔借不變的姑蘇夜景,暗寓變化的人事,以江山永恒暗含人世滄桑,并借古諷今,以之寄托興亡盛衰的感慨。景物的渲染與感慨的抒發相得益彰,物是人非的歷史感更加厚重,此詩興味深厚而筆致飄逸,具蘊藉空靈之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