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而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思王逢原①(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紛披,冢上秋風又一吹。
妙質②不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廬山南墮當書案,湓水東來入酒卮。
陳跡可憐隨手③盡,欲歡無復似當時。
(注]①王逢原:北宋詩人王令,與王安石為莫逆之交。此詩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質:優秀的資質、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隨手:隨著,緊接著。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好友去世一年,詩人依然不能忘懷,看見友人的墓地長滿蓬蒿就更加悲傷。
B. 王令的才能不為世人知,唯有詩人真正理解欣賞他,暗含知音難見的感慨。
C. 往事隨故人而去,再找不到像王令樣的知心朋友,流露出對故友的懷念。
D. 詩歌有回憶,有議論,有抒情,手法多樣,顯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寫作技巧。
16. 頸聯將寫景與敘事融為一體,氣勢壯闊。請簡要分析。
【答案】15. A 16. 高聳的廬山正對著書桌,滔滔湓水流進酒杯。回憶了詩人和朋友相聚讀書飲酒的場景。運用夸張和想象,流露出豪情逸興,氣勢壯闊。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綜合考查了詩歌的內容、表達技巧、思想情感、語言。解答本題注意每個選項一個考點,每個選項對應一聯,注意結合詩句分析。主要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語言主要是風格不正確,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A項,“看見友人的墓地長滿蓬蒿”曲解文意,“想”,看似“遙想”,實為悵望和思念。一個“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說明自己在遠方,不能親自去祭祀墳墓,有以詩代祭的意思。故A錯誤。
故選A。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本題為前面給出觀點,后面分析的題型。解答本題,要注意前面的觀點,即“頸聯將寫景與敘事融為一體,氣勢壯闊”。考生在分析的時候要具體分析頸聯寫了哪些景,敘述了什么事,哪些字詞營造了壯闊的意境。頸聯虛實結合,運用對偶、夸張、比擬等修辭寫出對往事的回憶。二人相聚談書飲酒是實事,但寫詩時偏不用實寫,一味夸張,滲透著豪情逸興,氣魄宏壯,語語精煉。出句用“南墮”“當”寫出山勢,對句用“東來”“入”形容水流與飲酒的豪情,運用比擬手法,把自然景物與人的性格融合成一體。一方面展現了二人當年的友情至深,另一方面表達了王安石對故友的深切思念。廬山傾倒當書案,湓水入杯作美酒,運用夸張手法,想象奇特,表現友人豪邁的胸襟,意境闊大。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裴侍御歸上都
張謂
楚地勞行役,秦城罷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隨人影,山花趁馬蹄。
離魂將別夢,先已到關西。
[注]此詩作于潭州(今長沙),詩人時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長安。
15. 下列對這首詩
A. 本詩首聯寫戰亂平定后,裴侍御來潭州公干,現在要回去了。
B. 頷聯寫裴侍御一路所經之地,沿途風景優美,洞庭與武陵水陸并舉。
C. “離魂”指分離的愁緒,尾聯將送行化實為虛,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D. 這是一首送別詩,用語平淡,但詩味濃郁,著重渲染了離別的凄然和傷感。
16. 頸聯“江月隨人影,山花趁馬蹄”是后人傳誦的名句,請簡要賞析其藝術特色。
【答案】15. D 16. ①煉字獨特。兩個動詞“隨”和“趁”,特別傳神,“隨”是跟從,讀者似乎感覺到水的流動;“趁”是追逐,讀者似乎感覺到路上山花在風中搖曳。②使用了擬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擬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詩歌充滿了靈動。③前后照應。“江月隨人影”照應頷聯的“舟移”,“山花趁馬蹄”照應“路出”,構思巧妙。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
D項,“著重渲染了離別的凄然和傷感”錯,全詩只有最后一聯渲染了離別的傷感,“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寫行船的輕快,可見離愁與傷感并不是全詩主旨。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的能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賞析詩句可以從手法、內容、表達效果及情感等角度進行。答題前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歌的內容。分析時要結合具體詩句來分析。
本題要求賞析頸聯“江月隨人影,山花趁馬蹄”。整體分析,這兩句詩構思巧妙,因為這兩句分別照應前面的“舟移”和“路出”,體現了詩人巧妙的構思。從修辭的角度分析,“隨”“趁”,把“江月”和“山花”擬人化,賦予了“江月”和“山花”以人的情態,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從煉字的角度看,頸聯中的四個意象用“隨”和“趁”兩個動詞連綴,別具匠心,意味豐富;“隨”和“趁”字有動態感,能讓人感覺到江水的流動,山花的搖曳。
【點睛】詩歌鑒賞考查范圍廣,既有形象的鑒賞,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語言的賞析,如煉字、煉句、詩眼、語言風格,還有表達技巧的鑒賞,如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也有詩歌內容的理解,如背景、題材、作者等。常見的設題誤區主要有以下幾個:意象意境分析不當,基礎知識運用錯誤,詞句解說曲解原意,主題情感分析不當,手法分析張冠李戴等等。解答此類題目,讀懂詩歌是關鍵,要關注標題、作者、注釋以及關鍵詞等;審清題目要求,細讀選項劃出要點,即切分關鍵信息,最后正選排除巧妙用。
(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鄂渚聽杜別駕彈胡琴①
劉長卿
文姬留此曲,千載一知音。
不解胡人語,空留楚客②心。
聲隨邊草動,意入隴云深。
何事長江上,蕭蕭出塞吟。
【注】①本詩寫于安史之亂后,當時劉長卿只身離開京城,就任鄂岳轉運留后。〔鄂渚〕在今湖北鄂州。 ②〔楚客〕客居他鄉的人。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聯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彈奏的內容。頷聯通過聯想和想象,寫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獨。
B. 頸聯虛實結合,作者沉醉在音樂中,眼前似乎看到了邊境上衰草隨風搖動,天空中烏云彌漫。
C. 全詩主要運用正面描寫來描寫音樂,這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主要運用側面描寫有所不同。
D. 本詩融音樂與歷史于一體,既是一首描寫音樂的佳作,同時也兼具詠史詩的特點,構思新奇。
16. 尾聯在表現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陽樓》中的詩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兩首詩進行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表現手法:兩首詩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劉詩尾聯描寫了兩種景象:一個是漂泊的詩人,一個是戰馬的出塞。前者是詩人自身實景,后者是詩人的想象。杜詩也描寫了兩種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前者是詩人的想象,后者是詩人自身實景。
②情感:兩首詩都寫出了詩人自身漂泊之苦,表達了憂國憂民之情。劉長卿由音樂想到蔡文姬因國家戰亂而漂泊異鄉,再到對自身漂泊的感傷,進而表達了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杜甫身在洞庭,內心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
【解析】
【15題詳解】
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C項,“全詩主要運用正面描寫來描寫音樂”分析錯誤,全詩主要運用的是側面描寫,主要是寫詩人聽胡琴的感受。如:“聲隨邊草動,意入隴云深”等。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詩歌的比較鑒賞能力。做這類題(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題目要求從表現手法和情感兩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答題也應該從這兩方面來答。從表現手法來看,杜甫身在岳陽樓,但是心卻在邊關。劉長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卻在邊塞。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實一虛。從情感來看,杜甫顛沛流離,漂泊到了岳陽。劉長卿離開長安,到了鄂州,都有漂泊只苦。結合注釋,兩首詩都指向安史之亂,自然可以得出雖然都在漂泊,但是都心系國家。
【點睛】詩歌的對比閱讀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一道題目中出現兩首詩歌,另一種是運用一首詩歌和課本中的一首詩歌進行對比,一般選擇課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誦的名篇。命題方式有比較異同、相同點或不同點,有時給出比較的對象,有時不給。如果給出就按要求進行比較,如果不給可以從詩歌的意象的選取、詩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別、手法的運用、寫景的角度、詩歌的格調等方面著眼分析,此題為比較異同,并且給出比較的范圍,較為容易,結合詩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題的考點是比較分析詩歌的思想情感的同異。情感比較題首先要讀懂相關詩句的內容,然后分析情感的異同。回答時,要先回答相同點,再結合相關內容分別答出不同點。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贈別鄭煉赴襄陽
杜 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②。
為于耆舊內③,試覓姓龐人④。
[注]①把:握,執。②峴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高士。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首聯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
B.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
C.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
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
16.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二)(9分)
15.(3分)C
16.(6分)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峴首山位于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的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子 規【注】
杜甫
峽里云安縣,江樓翼瓦齊。
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眇眇春風見,蕭蕭夜色凄。
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注:此詩是永泰元年(765年)詩人客居云陽時所作。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交代云安縣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風貌,一個“齊”字寫出江樓的整飭。
B.江岸兩邊的大山與樹木交合在一起,山高林茂,營造子規悲啼的環境。C.“眇眇”寫春風吹動的樣子,“蕭蕭"寫夜色的凄涼,兩者形成鮮明對比。
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
16.請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達“客愁”的。(6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15. (3分)C
16.(6分)運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①山樹相合,天色晦暗,風聲蕭蕭,夜色凄涼,以此襯托詩人客居在外之愁;②詩人客居在外,羈旅含愁,子規偏偏傍人低飛且悲鳴不已,使詩人愁上加愁。(手法2分,分析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感舊
陸游
當年書劍揖三公,談舌如云氣吐虹.
十丈戰塵孤壯志,一簪華發醉秋風.
夢回松漠榆關外,身老桑村麥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峽骨,燈前慷慨與誰同?
【注】①指陸游在巴蜀結識的好友獨孤策,此時已故去十年。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首聯回憶當年,緊扣詩題,其中“談舌如云氣吐虹”寫出了詩人年輕時儒雅謙恭的形象。
B.頷聯在形式上對仗工整,體現了律詩典型的音韻之美;在內容上對比鮮明,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C.尾聯使用反問的手法,表達了內心強烈的感情,同時也讓讀者感知到慷慨豪邁、卓爾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詩整體風格蒼涼悲壯,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全詩所表達的沉痛情感有關,也與詩人所選取的典型形象相關。
16.作品中的詩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6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南池①
陸游
二月鶯花滿閬中,城南搔首立衰翁。
數莖白發愁無那,萬頃蒼池事已空。
陂復豈惟民食足,渠成終助霸圖雄。
眼前碌碌誰知此,漫走叢祠②乞歲豐。
[注]①南池:故址在四川閬中縣南,自漢代以來有灌溉之利,唐以后廢毀。②祠:池上之漢高帝廟。
13.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句寫閬中百花盛開,黃鶯鳴唱,展現春景之盛,以景襯情,奠定基調。
B. 頷聯寫廣闊浩大的南池現已廢棄,自己無可奈何,頭上愁出了數根白發。
C. 詩歌后四句寫詩人認識到修復南池利于百姓和國家,不同于那些庸碌官吏。
D. 整首詩描寫、記敘、議論相結合,語言沉郁,意境蒼涼,含義蘊藉深遠。
14. 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義?請簡要分析。
【答案】13. A 14. ①尾聯以白描手法,寫當時那些平庸的官吏,不去修復南池,卻徒然地到高帝廟祈求年豐的情景。②表達了對平庸官吏的諷刺與批判。南池有灌溉之利,有助于民食充足和國家強盛,而平庸的官吏卻只會乞求庇護。③展現出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作者雖然身體衰老,身無官職,卻依然心憂民生,心懷社稷。
【解析】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A項,“奠定基調”錯誤,本詩是以樂景襯哀情,盡管黃鶯鳴唱,百花盛開,詩人卻是“搔首立衰翁”“數莖白發愁無那”,美景更反襯出詩人內心的愁苦之情。
故選A。
【14題詳解】
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賞析詩句,首先要明白該句在詩中的意義,即解說或概括詩句內容;其次要看詩句有什么特點,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當然任何賞析都離不開詩的主旨,即詩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詩句中包含的情感。
“眼前碌碌誰知此,漫走叢祠乞歲豐”一句意思是:眼前這些碌碌無為的官員誰知道南池“陂復豈惟民食足,渠成終助霸圖雄”的功能呢?只要南池恢復(陂復),哪里只是能讓百姓豐衣足食,更能夠幫助國家建立起更穩固的統治,可這些官員沒有長遠的眼光,卻只知道去祠堂中乞求豐收,諷刺了庸碌無為的官員;
作者既然在諷刺官員,其實也就側面反映出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盡管他已是一“衰翁”,有“數莖白發”,但他始終牽掛著國家社稷,為南池的干涸而“愁”,為官員的庸碌無為,不干實事而著急心痛,能看出“南池”的真正功用等,既反映出他與一般官員的不同,又體現出他操心國計民生、憂國憂民的情懷。
【點睛】詩歌類選擇題主要集中對詩意、詩的思想主旨、詩的語言、技巧、結構等內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另一種是對詩歌特色和手法的賞析,分析詩歌意思要讀懂文章,主要是內容、主旨、情感表述不當,賞析一般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當,手法集中在詩歌表達技巧上,主要考核內容主旨表達、情感抒發、詩句作用等。賞析時首先要讀懂詩,然后根據選項進行分析。選擇題往往錯誤的選項命制都是明顯的不會引起爭議的錯誤,即所謂的“硬傷”,在答題時注意尋找這些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