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舟中晚起①
白居易
日高猶掩水窗眠,枕簟清涼八月天。
泊處或依沽酒店,宿時多伴釣魚船。
退身江海應無用,憂國朝廷自有賢。
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
注:①長慶二年(822),時年五十一歲的白居易曾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其言論不被采納,于是請求外放,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更,本詩作于前往杭州的途中。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寫景開頭,雖著墨不多,但畫面感極強,通過觸覺描寫,表現了秋日的涼爽。
B.頷聯寫詩人行舟生活,照應題目“舟”字,也勾勒出詩人羈旅漂泊、隨性悠閑的形象。
C.頸聯“應”“自”二字精妙,所發議論看似寫朝廷有賢人輔佐,實則反語,暗含深意。
D.“退身江海”抒發了生不逢時的無奈,尾聯運用想象,表達了對吏隱生活的向往之情。
(2).你認為哪個字是本詩的“詩眼”?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聽真上人琴歌(節選)
范仲淹
老龍秋啼滄海底,幼猿暮嘯寒山曲。
隴頭瑟瑟咽流泉,洞庭蕭蕭落寒木。
此聲感物何太靈,十二銜珠下仙鵠。
為予再奏南風①詩,神人和暢舜無為。
[注]南風,《孔子家語·辨樂》: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作者以龍啼猿嘯為喻,想象奇特,傳神再現了琴聲營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
B."隴頭""洞庭"相距遙遠,琴聲觸發了作者對友人的深切思念,手法含蓄蘊藉。
C.作者以流泉、落木等意象來抒寫感受,化用了《琵琶行》《登高》等詩中的名句。
D.前四句正面描寫了琴聲的凄涼,進而引出仙鵠銜珠的場景,側面烘托音樂之美。
(2).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對全詩的情感抒發有怎樣的作用?
3.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問題。
登樓①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②。
注:①本詩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躬耕南畝時,好為《梁甫吟》。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
A.首聯點名題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樓"是眼中所見,以樂景寫哀情;"登臨"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文的種種觀感。
B.頷聯描寫錦江春色,是登樓所見,錦江流水挾著春色從天邊洶涌而來,玉壘山浮云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勢的風云變幻。
C.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是登樓所想,北極象征大唐政權,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對入侵者的警告,憂慮中透露出堅定的信念。
D.杜詩格律謹嚴,意境雄渾。頷聯以"天地"對"古今",時空相應,意境宏闊悠遠;頸聯對仗工整,辭嚴義正,浩氣凜然。
(2).“傷”是本詩的詩眼,請結合全詩談談詩人的“傷”體現在哪里。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攔①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
【注】①攔:阻隔;阻攔。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
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闋或下闋。
5.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問題。
秋日雜感(其一)
陳子龍①
滿目山川極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
丹楓錦樹三秋麗,白雁黃云萬里來。
夜雨荊榛連茂苑②,夕陽麋鹿下胥臺③。
振衣獨上要離④墓,痛哭新亭一舉杯。
[注]①陳子龍:松江華亭人。明亡后,在抗清斗爭中壯烈殉國。②茂苑:戰國時吳國的苑囿。③胥臺:姑蘇臺,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春秋時吳王闔閭所筑。④要離:春秋時期著名刺客,刺殺慶忌后自殺。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中“望”字引出下文所見之景,是詩人情感的觸發點;“哀”則為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涼、悲傷的氛圍。
B.第二句運用“黍離”的典故,點明哀傷徘徊是出于故國之思、亡國之悲,詩人將自我形象融入詩歌意境中。
C.頷聯描繪色彩紛呈的景物,“三秋”“萬里”所寫時空極為闊大;詩人因眼前壯美之景而生發亡國之悲情。
D.尾聯用典,借要離刺殺慶忌之事表明反抗清廷的決心,但詩人同時又非常清醒,為可能到來的失敗而憂愁。
(2).詩歌的頸聯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
病后登快哉亭①
賀鑄
經雨清蟬得意鳴,征程斷處見歸程。
病來把酒不知厭,夢后倚樓無限情。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②約,但覺秋風發上生。
【注釋】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東南。本詩是詩人任職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黃華:菊花。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以鳴蟬起興,點明鄉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寫出了蟬鳴的神態,又微露了詩人的欣羨之情。
B.頷聯言近旨遠,字面上只寫了病后,卻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寫了夢后,實則暗示出曾有數次的思鄉夢。
C.頸聯虛寫,烏鴉帶引斜陽光芒投進古寺,小草帶引野外景色進入荒城,一"帶"一"將",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聯"秋風發上生"幾字,用語新穎奇警,不落陳腐,不僅意指鬢發的斑白,而且秋風蕭蕭,又給人以冷的感覺。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遠,本詩與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營造和章法結構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7.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錦津舟中對酒別劉善充①
楊慎
錦江煙水星橋②渡,惜別愁攀江上樹。
青青楊柳故鄉遙,渺渺征人大荒去。
蘇武匈奴十九年,誰傳書禮上林邊。
北風胡馬南枝鳥③,腸斷當筵蜀國弦④
【注】①嘉靖三年,作者因上疏議“大禮”,謫戍于云南。本詩為作者謫戍云南期間,暫回成都故鄉后叉將遠赴戍地時所作。②星橋:原成都西南西江上,又名“七星橋”。《華陽國志》:“(成都)西南兩江有七橋。”楊雄《蜀記》:“星橋上應七星也,李冰所造。”③“北風”甸:古詩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之句,意為萬物都有心念故土之情。④蜀國弦:樂府歌辭名,內容多狀寫蜀道之艱險,此指思鄉之曲。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標題點出本詩的寫作地點、對象、原由和主題。首聯緊扣詩題,寫友人在渡口船上置酒折柳餞別送行,借寫送行人行為和情緒暗寓自己離別深情。
B.頷聯承折柳,出句以離人視角,寫楊柳尚青而自己已遠,對句以留人視角,寫征人將去音訊杳渺,“故鄉”與“大荒”相對,“遙”突出距離之遠,“去”寫出離開之疾。
C.頸聯借蘇武牧羊上林傳書故事,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與期盼,側面抒發了自己遠謫邊疆的孤獨和痛苦,含蓄雋永,耐人回味。
D.尾聯借“胡馬”“越鳥”意象,再次形象地表達自己對故土的依戀,最后以當筵聽曲而“腸斷”總結全篇。全詩結構嚴謹,語言深沉,讓人蘊藉無窮。
(2).陸機《文賦》中說:“立片言居要乃篇之警策〃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指一首詩中最精練傳神能統攝全詩的詞,你認為本詩的“詩眼”是哪個詞?為什么?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上禮部李侍郎·白鷺
劉長卿
亭亭常獨立,川上時延頸。
秋水寒白毛,夕陽吊孤影。
幽姿閑自媚,逸翮思一騁。
如有長風吹,青云在俄頃。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題目看,這首詩是獻給禮部李侍郎的詩;它既是詠物詩,又是自薦詩。
B.“延頸”寫白鷺盼望詩人到來,“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涼落寞。
C.頸聯運用擬人手法表現白鷺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長空一展風采。
D.尾聯字面上是說如果有長風吹送,白鷺必能高飛遠舉,實際上另有深意。
(2).詠物詩講究“粘脫”。粘,即筆墨集中在寫物上;脫,即離開此物而言它。一首好的詠物詩,應該是粘脫自如。請具體分析本詩在這方面的特點。
1.答案:(1).D
(2).“閑”是本詩的詩眼。①首聯詩人日高猶眠,直接寫出遠離朝廷的閑逸悠然。②頷聯“依沽酒店”“伴釣魚船”,表明詩人旅途中的閑適。③頸聯寫閑的緣由,表達了不為所用的無奈與憤懣。④尾聯直接點出“冷吟閑醉”想象未來生活,表達了聊且度余生的無奈之情。
解析:(1).“向往之情”錯誤,詩人是無奈選擇吏隱,含蓄地表達了不得志的苦悶,并非甘心。
2.答案:(1).B; (2).①作者希望真上人演奏《南風》,借助音樂來藝術地表現風調雨順、百姓和樂、君主無為的盛世圖景;②表達了作者以民為本、憂民之憂的情懷,以及希望百姓解慍阜財的愿望。③從音樂之美的感官享受轉向盛世之樂的內心期盼,升華了作者的情感,提升了全詩的格調。
3.答案:(1).C; (2).①客居他鄉。詩人客居成都,漂泊流離;②萬方多難。時局動蕩,詩人感時傷亂;③空懷濟世之心。當世沒有像諸葛亮一樣的賢相,詩人空懷濟世之心,苦無報國之路。
解析:C 項,“君主昏庸”錯,原句意思是指大唐政權不會發生改變,穩固如初。
4.答案:上闋前兩句實寫遠望不見江東路,引起后兩句夢中相見慰孤獨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相見反襯了現實中的孤獨。下闋前兩句實寫燈前寫信無人傳,引起后兩句錯過大雁傳信時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斷烘托了現實中的情感阻隔。
5.答案:(1).D
(2).①情感表達:頸聯寫出了清軍南犯所造成的荒蕪紛亂、荊棘叢生的戰爭殘景,意境悲涼,深刻地反映出詩人痛心疾首、為國運深憂的情感和對故國盛景的無限追思與懷念。②結構安排:頸聯承上而轉,與頷聯形成強烈對比,引起尾聯直抒胸臆,使整首詩歌呈現曲折起伏之美。
解析:(1).“為可能到來的失敗而憂愁”理解錯誤,詩人獨上要離之墓,為江南國土的淪陷而傷心痛哭,這痛哭聲不僅是感時傷懷的憤懣,更是對反抗清廷的勇士的呼喚。
(2).頸聯描繪了“茂苑荊榛”“胥臺麋鹿”兩幅圖景,呈現出一片荒蕪景象,這與頷聯江南風物的多彩壯麗形成強烈反差,帶來這一變化的原因自然是清軍南下。悲涼的意境、悲憤的內心控訴了清兵南犯給繁榮秀麗的大好河山帶來的災難,表達出詩人對國家罹難的深切擔憂,對故國大好河山的無限懷念。從整首詩的結構來看,頸聯為“轉”,描寫內容與頷聯形成對比,同時又引起尾聯的直抒胸臆,詩歌由美景寫到哀情,避免了平鋪直敘,有了頓挫之美。
詩歌鑒賞:
首聯從總體上奠定了全詩的低沉基調。江南的秋日本是層林盡染、天高云淡的美好時節,然而盤桓在詩人心中的卻是深重的黍離之悲,所以眼中的山川也籠上了蕭瑟悲涼的氛圍。典故的運用直接點明“我”哀傷徘徊是出于故國之思。
頷聯通過對色彩紛呈的秋天景物的描繪,展現了江南秋景原有的鮮明華美、平靜曠遠,描繪出一幅濃縮了時空的畫卷,為下文思緒的突轉蓄勢。
頸聯承上而轉,寫出了清軍南犯所造成的荒蕪紛亂、荊棘叢生的戰爭殘景。夕陽西下更使詩中意象籠上了一層悲涼色彩,與上聯形成強烈對比,深刻地反映出詩人痛心疾首、為國運擔憂的情感和對故國盛景的無限追思與懷念。
尾聯照應首聯,續寫詩人的行蹤。他獨上要離之墓,為江南國土的淪陷而傷心痛哭,表達出滿腔深沉郁憤的愛國情感。全詩收束于情感表現的高潮之時,這痛哭聲不僅是感時傷懷的憤懣,更是對反抗清廷的勇士的呼喚。從開始的徘徊遠望到最后的痛哭失聲,展現出一片愛國丹心。
此詩精于用典、煉字,對仗工整,內涵深厚,體現出詩人凝重、沉郁的詩風。字句之中飽含著詩人的愛國情懷,寫得真摯動人,發人深省。
6.答案:(1).C; (2).①意境營造:本詩以清蟬、斜陽、暮鴉、衰草、秋風為主要意象,營造出凄清蕭瑟的意境;杜詩以急風、高天、無邊落木、不盡長江為主要意象,營造出雄闊蒼涼的意境。②章法結構:本詩一、三聯寫景,二、四聯抒情,兩者穿插交錯,景情轉換靈動自然;杜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由景及情,層次清晰。
解析:“虛寫”錯誤,應為“由上聯回憶轉入現實”。
7.答案:(1).C; (2).示例:詩眼為“惜別”。①首聯寫友人渡口為我餞行折柳,明寫送別之愁,實寫自己惜別;②頷聯想象虛寫去后,帶著故土芬芳、朋友情誼的楊柳顏色尚青,而自己卻即將再次告別故土遠去他鄉,在故鄉與大荒對比中,在送行人與離別人的對應中寄寓惜別深情;③頸聯通過蘇武牧羊上林傳書的典故,含蓄表達自己仕途失意遠別朝廷的憂愁和期望皇上赦免自己重回故土的盼望;④尾聯借胡馬、越鳥等形象和當筵聽曲的感受,形象地表達自己對故土的眷戀與離別的愁苦。
解析:頸聯借蘇武牧羊上林傳書典故,主要是表達自己被貶謫邊疆的失意,希望皇上能夠赦免自己重回故土的愿望。
8.答案:(1).B;
(2).①這首詩集中筆墨描寫白鷺的動作、神態、心理等,表現它的孤獨與內心的渴望,這是粘。
②詩人的用意卻并不在寫白鷺上,而是以鷺喻己,表現自己的處境及對李侍郎提攜、舉薦的希望,這是脫。
③全詩句句寫鷺,又句句寫己,粘脫不露痕跡,可謂自如。
解析:錯在 “盼望詩人到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