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最近老是拉肚子,整天一個苦瓜臉。隔壁老王看到后,拍拍其肩膀:“小張,趕緊到咱社區的藥店買點抗生素和止瀉藥吃吃吧,管用!”
小張半信半疑,這拉肚子一定要吃抗生素嗎?
一般非感染性腹瀉無需使用抗生素
腹瀉大體上分為感染和非感染兩大類。
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這類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最常見的感染性腹瀉如細菌性痢疾,便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常常需要抗生素治療。
當然,輕度的感染性腹瀉若無明顯不適,如發熱、惡心、嘔吐等,也大可不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腹瀉主要由于消化不良、腸道功能異常等引起,如腸胃消化不良、腸蠕動過快或腸胃吸收不良引起的腹瀉。這類腹瀉主要通過提高腸胃消化、吸收能力,減緩腸蠕動來止瀉。
日常生活中,以非感染性腹瀉多見。如此一來,大多數的腹瀉是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療的。
抗生素濫用的危害
目前,我國患者仍然存在抗生素使用率高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老百姓對抗生素的毒副作用、適應證等認識不足,把抗生素當成了家常便飯。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如下:
1. 使腸道菌群失衡,可致二重感染
平時使用的抗生素一般不單只針對一種致病菌,在消滅“敵人”的同時,也打傷了許多無辜的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菌群,從而影響胃腸道消化吸收等功能。
當抗菌藥物抑制或殺死敏感細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細菌或霉菌卻繼續生長繁殖,造成新的感染,這就是“二重感染”。這在長期濫用抗菌藥物的病人中很多見。
2. 容易導致“抗生素性腹瀉(AAD)”
抗生素濫用也可導致腹瀉,主要原因如下:
①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是 AAD 公認的主要機制,其他病原體還有產氣莢膜梭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酸克雷伯菌、抗藥沙門菌以及念珠菌等。
②抗生素使腸道生理性細菌明顯減少,使多糖發酵成短鏈脂肪酸減少,未經發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滯留于腸道而引起滲透性腹瀉。
③抗生素的直接作用可引起腸黏膜損害、腸上皮纖毛萎縮及細胞內酶的活性降低,也可與腸道內膽汁結合使脂肪吸收減少,導致吸收障礙性腹瀉。
引起腹瀉的抗生素中,以 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多見,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較少見,抗結核藥、抗真菌藥及抗寄生蟲藥引起的腹瀉尚未見報道。
據統計結果表明,廣譜抗生素引起 AAD 的概率是窄譜抗生素的 10 ~ 70 倍。廣譜青霉素及其酶抑制劑、復合制劑引起的 AAD 的發生率最高。青霉素類中以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報道最多,頭孢菌素類中以第二、第三代頭孢菌素為主。
抗生素使用療程越長,AAD 發生率越高。
3. 肝腎毒性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的確,一般藥物都要通過肝腎來代謝,特別是一些抗生素還具有明確的肝腎毒性,這對于組織器官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毒性更大。
如此一來,能不用抗生素則不用,應遵照醫囑用藥,不應擅自使用抗生素。
4. 過敏反應
在臨床上,醫生們常會問患者是否對哪些食物、藥物過敏,而這些過敏的藥物通常是一些抗生素,這又以青霉素多見。所以,醫生在開具青霉素類針劑時,常會先做個皮試,以避免盲目打藥出現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等危急現象。
因此,倘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對該抗生素過敏,應避免服用,特別是第一次使用抗生素,應找醫生尋求建議。
5. 致病菌耐藥
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致病菌耐受,這無疑對其抗藥能力“鍛煉”了一番,在絕大多數普通細菌被殺滅的同時,一些原先并不占優勢但具有抗藥性的致病菌存活了下來,并大量繁衍,便可造成再次感染,而該種抗生素也宣告“無效”。
由于藥物長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產生變異、成為耐藥菌株,從而形成“超級細菌”。這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面臨感染時無藥可用的境地。
抗生素不作為常規使用的原因
經驗性的抗生素治療并不適用于所有急性腹瀉患者,理由有下面幾點:
①大多數急性腹瀉患者,憑借自身的抵抗力足以有效清除病原;
②有研究發現,>50%的感染性腹瀉患者,不使用抗生素也可以在 3 天內恢復;
③應用抗生素后反而會引起藥物的不良反應,如上所述;
④應用抗生素可延長病原菌的毒素排出時間等。
哪些急性腹瀉患者推薦使用抗生素
①有明確細菌感染征象者,如發熱伴糞便鏡檢中有白細胞者;
②臨床診斷的痢疾 (糞便鏡檢白細胞>15/ HP,同時出現紅細胞)患者;
③危及生命的感染,如霍亂;
④旅行者腹瀉,這些患者往往需要較短的時間內迅速緩解癥狀;
⑤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
如此可見,抗生素的使用應咨詢醫生建議,不要輕易使用。
拉肚子——切勿濫用抗生素!!!
------消化病公益科普1265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