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千百年來眾多好詩流傳在人間。一說起古詩詞,大家立刻想到的就是那些千古名篇,但其實歷史上還有很多詩詞不被廣大老百姓熟知。
我是真游泳的貓,關(guān)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很有韻味的一首古詩詞。這首詩記載在古籍中,我也是無意中看到,雖然只是驚鴻一瞥,就足以征服讀者的心,讓人拍案叫絕。所以我忍不住想要和大家分享。
這首詩是《漢武》:蓬萊銀闕浪漫漫,弱水回風(fēng)欲到難。光照竹宮勞夜拜,露漙金掌費朝餐。力通青海求龍種,死諱文成食馬肝。待詔先生齒編貝,忍令索米向長安。
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楊億。楊億是宋代初年著名詩人,寫詩風(fēng)格主要學(xué)習(xí)李商隱,與劉筠、錢惟演合著《西昆酬唱集》,以西昆體之名在詩壇取得了不少的名聲。雖然這些詩歌語言華麗,但是卻不免內(nèi)容空虛,缺乏真情實感,所以當(dāng)時很多人譏諷楊億等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
根據(jù)古籍記載,曾經(jīng)有一個雜劇演員扮作李商隱的模樣,卻故意穿著破爛衣服,對著大家喊道:“我的衣服竟然被館閣學(xué)士拉扯到這樣破破爛爛的地步!”文人們看到這一幕,紛紛大笑,同時也很有共鳴之感,顯示出人們對西昆體的反感。
題外話說這么多,主要想說明楊億的主要詩風(fēng)并不符合詩歌的發(fā)展。所以西昆體雖然在宋朝初年名震一時,卻逐漸被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的新詩風(fēng)所取代。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在楊億眾多詩歌作品中,也有不少韻味悠悠的詩篇。像這首《漢武》,既顯示了西昆體“重視用典”的特點,但是用典用得十分自然,令人回味無窮。楊億在漢武帝輝煌一生中精心選擇了一些事件,雖然沒有直接議論,卻將自己的態(tài)度鮮明表達(dá)出來。
“力通青海求龍種”,說的是漢武帝追求汗血寶馬的故事。“死諱文成食馬肝”,說的是漢武帝曾經(jīng)將方士少翁封為文成將軍,十分倚重。后來少翁方術(shù)不靈,偽造神跡卻被漢武帝識破,于是漢武帝就殺了少翁。
后來漢武帝見到方士欒大,想要欒大多談?wù)摲叫g(shù)。欒大列舉了漢武帝殺文成將軍的例子:“我不敢盡情談?wù)摲叫g(shù)。”漢武帝說:“文成將軍是自己吃馬肝吃死的,又不是我殺死的。”“待詔先生齒編貝,那教索米向長安。”說的則是文人東方朔不被漢武帝重視的典故。
這些典故說來復(fù)雜,但是在楊億十四個字之中,卻讓人感觸良多。漢武帝一生開疆裂土,只想著拓展邊塞,卻未免有些忽視了文人的作用。退一步說,追求汗血寶馬,開拓西域正還可以代表他在武功上的建樹。但是漢武帝晚年卻成天想著求仙之事,就想著長生不老。漢武帝明知道方術(shù)之事沒有效果,卻還是抱著希望,還是癡迷于方術(shù)。漢武帝為了套出欒大的方術(shù),居然開口說了個大謊話。這種“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表現(xiàn),未免令人失望。
時光悠悠,漢武帝長生不老的夢想自然碎裂。在楊億看來,漢武帝這樣的行為真的讓人覺得荒誕不經(jīng),覺得浪費了漢武帝前半世的辛苦經(jīng)營。而通過翻閱史冊,我更加發(fā)現(xiàn)這首詩背后還有一段現(xiàn)實觀照。
據(jù)《宋史·真宗本紀(jì)》記載:“宋真宗及澶淵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dǎo)迎尊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也就是說宋真宗崇信符瑞方術(shù)之事,惹得宋代宮廷再現(xiàn)了漢武帝時期追求方術(shù)的狂熱虛妄氣息。
楊億身為朝廷里面的有識之士,他對宋真宗這種迷信鬼神的做法十分不滿。所以他特意寫了這首《漢武》來諷喻宋真宗不該迷信祥瑞,不該將精力放在這些虛妄的事情上。正因為這首詩蘊含了楊億的真情實感,表達(dá)了楊億對于時局的憂慮看法,所以這首詩的氣韻就顯得神完氣足,真正達(dá)到了用典與抒懷的結(jié)合。
單單從這個意義上說,楊億這首詩已經(jīng)得到了李商隱的精髓:全詩對仗工整,典故精切,詞藻華麗,境界渾然天成,當(dāng)真是一首好詩。因此,楊億這首詩也不再是被雜劇演員們嘲笑的“支離破碎”的表面文章,而是具備了穿透千年的力量,讓千年后的我們讀者讀起來依然很有感觸。
大家還知道哪些好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tǒng)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guān)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