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的,聽到或見到別人教育孩子成功,都會下決心效仿,都會以他人為動力積極教育自已的孩子。
在這股熱情推動下,家長買來《看圖識字》、《幼兒畫冊》,甚至訂了學習計劃……滿以為自已用心教,孩子乖乖學,很快也會出好成績。可實際上遠不是這樣。有的孩子干脆就不學,大人越教他越不學。幼小些的拿書撕著玩;年齡大點的則心不焉,眼睛望著別處,無論你怎樣用心教他,可他總是似懂非懂。還有的費了很大勁教會了他,可第二天就忘記得精光;更有不少調皮的孩子,故意和大人做對。
一位母親對我說:“我教孩子識字:‘書、書!’孩子則頑皮的說:‘不是書,是屁屁! ’”教了幾遍,軟的硬的都用過了,咋也不解決問題,氣得大人打孩子兩巴掌!結果以孩子的嚎淘大哭宣布教育結束。
孩子的父母常常惋惜、失望,感嘆的說:唉! 我那孩子天生不是那塊料,咋教也不行! 算了、不管他了,反正到年齡也上學,上學時再去學吧……
就這樣,父母便輕意的放棄了對孩的教育,這太可惜了。
法國學者愛爾維修曾說過:“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不凡的人。”你的孩子也絕不是“不是那塊料”他完全可以成為“不平凡的人”他之所以不愿決學習,關鍵在于你的教育不得法。
我們說:“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做父母的請不要責備孩子不愿學,而應當多想想自已的教育方法有哪些不當?效果為什么不好?針對自已的孩子,應當找出怎樣恰當的教育方法,怎樣才能把孩子教好。
自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世界上真有天生的神童嗎?學識淵博的英國著名學者穆勒,以他自已的實例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我生下來時所具有的才能是在一般人之下的,我可以肯定的說:具有普通體質和一般能力的男女少年,我能做到的,他們也能做到。”
天才的兒童是不存在的,天生就愿意學習的孩子也是沒有的。不懂事的孩子只知吃、喝、玩……這不過是生理上的需要,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學習有什么用處,為什么要學習。但是大人教了他,學會以后又表揚他,這樣為了得到大人的表揚,孩子就愿意學了。因為這時的學習,不過是他獲得表揚的目的和手段。學習不斷深入,畢竟書的內容是有趣的,所以孩子慢慢就會對書、對學習發生興趣而愿意學了。
明代教育家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 樂嬉游而憚拘撿, 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于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取不能已。”他的話不僅把個中道理說得透徹,而且也指出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父母們很好的揣摸。
小孩子平時玩慣了,就不會一下子完全按家長的意愿, 塌塌實實、認認真真的去學。所以, 對家長來說, 必須下一番苦功夫摸索出適應孩子特點的教育方法。對于孩子來說, 也有一個從玩到逐漸轉向學習的過程。這過程可能不太長,也可能很長。長也好、短也好,你必須樹立決心、信心和極大的耐心,堅持教育孩子,幫助他走好這個過程,這是父母極為重要的責任。
設想, 父母如果把孩子教育好,孩子提前入中學、上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大學生,有的11歲考上大學,最遲的也不過15歲), 畢業后還可以去國外留學深造,直至獲得博士學位。將來可以在某個領域為社會、為國家乃至為全人類做出貢獻,使生命發出最大的光輝,這該是多么光榮的事啊! 難道做父母的不應當竭盡全力、千方百計的幫助孩子實現這一本能實現的理想嗎? 做父母的怎么能淺嘗輒止,見困難就回呢?
請父母們要念念不忘:任何一個孩子都可能培養成才,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對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