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行志愿填報法則
平行志愿投檔原則是“位次優先、遵循志愿、一輪投檔”。平行志愿欄中可平行設置多個學校志愿供考生選填,客觀上增加了考生填報志愿的選擇范圍,變1個第一志愿為多個第一志愿,降低了高分落榜的風險。但是即使有多個平行志愿學校可選,如果填報不當,仍然有被退檔或無法被錄取的風險。
兩個風險
風險一:檔案投不出去
風險二:雖已投檔,但被高校退檔
四大技巧
志愿間要有“落差”
考生所填的6個院校志愿A、B、C、D、E、F雖然平行,但在檢索時還是按A、B、C、D、E、F的順序進行的。因此建議選填A、B、C、D、E、F之間最好有一定的落差。
不報不符合要求的院校
不符合高校招生要求的不要填,因為平行志愿只進行一輪投檔,如果投檔到高校因不符合專業招生要求被退檔,則轉到下一輪錄取,或參加征集志愿。
專業選擇要合理搭配
某一所學校中,考生所填的6個專業志愿之間的關系不是平行的。考生在選擇專業志愿時,尤其要注意專業的搭配。因為對高校來說,實行平行志愿后,專業的安排較之過去難度增加了。過去的“梯度志愿”模式,一所高校由于進檔考生的分數相差明顯,高校能從容地根據考生分數把考生安排到不同的專業。實行平行志愿后,高校進檔考生的高考成績差距一般會縮小,這樣,有的專業,特別是熱門專業和優勢專業,就可能出現“擁堵”現象。因此,平行志愿模式要求考生更加重視專業的冷熱搭配和慎重對待“專業調配志愿”。
服從專業調配
在志愿表中,每一個高校可以填6個專業,后面還有一個“愿否專業調配”選項,用以表明考生在沒有被自己所填專業錄取時,是否愿意調劑到這所高校尚未錄取滿額的其他專業。高校錄取一旦有專業需要調劑時,將以考生“愿否調配”為調劑依據,所以考生在填寫“愿否調配”時要看清自己所報高校公布的全部專業。愿意服從學校專業調配的考生,應將該院校志愿內的“專業調配”欄勾選上;未勾選的,錄取時按不愿調劑專業對待。在專業的選擇上一定要留余地,如果考生同意服從專業調配,被錄取的可能性就會增大一些。
(2)非平行志愿填報需注意的問題
(1)身體健康狀況與志愿的關系 考生應仔細研究教育部、衛生部和中國殘聯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和準備填報院校的《招生章程》,弄清高校招生專業對身體的特殊要求,避免掉入“陷阱”。
(2)“大小年”關系 “大小年”是指部分院校錄取分數線逐年上下波動的現象。就一般現象和趨勢而言,某所高校去年在某地區錄取分數線很高,今年就有較大可能走低,個別高校還會出現大起大落現象;在同一個學校內,專業之間也有大小年現象。
(3)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的關系 首先,熱與冷是相對的,其次,許多熱門專業可以借助于冷門專業的后發優勢,學好這些冷門專業將來要轉入熱門專業是非常容易的,如學好數學專業轉入計算機、電子信息、經濟類等專業并無太大困難,而且還大有益處。再次,考生要以全面、發展的眼光來認識和選擇專業,可以考慮選擇既是自己喜歡,又是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的所謂冷門專業。
(4)成績與學校地域的關系 多數考生在選報志愿時,都把目標投向各大中心城市和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高校。大城市的學校,特別是京、津、滬的學校,“長三角”、“珠三角”的學校,其錄取分數線相對會高于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學校;一線省會城市、中心城市的高校其錄取分會高于地處二線市、州城市的高校。同樣的高考成績,若選擇各大城市或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地區的高校,只能去一所一般院校;而若選擇地理位置稍偏遠或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的院校,就有可能上一所重點大學或好一點的專業。一般說來,考生填報非經濟發達地區、非中心城市內的學校,錄取幾率會大些。
(5)選專業與選學校的關系 特色專業是學校的名片,其錄取分數相對也高。在每一個錄取批次,對于高考成績較好的考生,選擇理想的院校和滿意的專業,是無可非議的。對多數考生來說,魚和熊掌難以兼得,若對院校提出較高的要求,就必須以犧牲專業的“好”、“差”為代價;若對專業提出較高的要求,就必須以犧牲院校的檔次為代價。二者究竟以哪個為重,由考生依據實力自己定奪,一般情況下,能被錄取就是上策。
(6)單科成績與志愿的關系 很多大學的部分專業對考生有單科成績要求。外語成績較差的考生填報外語類專業,數學成績一般的考生填報數學類專業,那落榜的風險自然增大。
寬松原則填報志愿要留有余地,切忌“滿打滿算”甚至“拋起算”,也不需要算得過于“謙虛”,而是要以正常發揮水平作為參照。
據調查,如果試卷出題比較正常的話,考生超常發揮和失常發揮的比例都在5%以下,用5%的可能性去押高考之寶,冒險性不言而喻。在選擇學校時,如果還附加有較高的專業要求,則考生的實力必須達到本層次的上限或者更高,否則就應該放棄專業要求,或降一級學校層次來追求專業的滿足。
填報志愿時的寬松原則還體現在考生、家長、學校三方的互動上。學校應該提供盡可能真實的信息供考生參考,如本校歷年畢業生高考成績分布情況、今年高考政策、各高校的辦學能力、本屆學生的特點、本校在全省學校中的位置等,學校不宜過分強調學生的志愿取向。家長則要根據自己的閱歷、孩子的特長和獨立生活能力、家庭經濟條件等給孩子以志愿指導,在志愿填報上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在錄取后,三方也需要以寬松原則對待錄取結果,避免相互埋怨和指責,因為我們始終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
定位原則
每一位考生都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高考實力,然后才能為自己選擇相應層次的學校。
我們可根據高考后《招生考試報》上將公布的當年高考分數段人數統計表將考生分為優異生(約占全省考生的2%)、優秀生(向上累計占全省考生的10%)、優良生(向上累計占全省考生的20%)、良好生(向上累計占全省考生的35%)、中平生(向上累計占全省考生的50%)、達標生(向上累計占全省考生的65%)6類。筆者認為,這6類考生分別對應于6類高校,優異生可主要選擇國家重點支持的若干所學校,如“211”院校和“985”院校等;優秀生可主要選擇國內其他著名大學;優良生可主要選擇列入本一批次錄取的大學;良好生可主要選擇列入本二、本三批次錄取的大學;中平生可主要選擇列入普通專科學校、各類職業技術學院;達標生可主要選擇列入民辦專科錄取的大學。考生應該針對自己的狀況,實事求是地為自己定位。
上述分類對應均以學校為單位,不涉及校內各專業的差別。而專業差別有時是比較大的,如某些學校雖然在普通批次錄取,但其聲譽較高、就業情況較好,考生在定位時就應該提高檔次落座。
發展原則
根據前幾年的情況,填報志愿時考生經常會在以下兩類矛盾中彷徨猶豫、舉棋不定:
其一是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其二是興趣優先還是就業優先。
筆者認為,哪個優先不能一概而論,要看你個人的特點和將來的發展方向。一般來說,學校層次越高,師資力量越強,學科級別也越高,就業、出國或讀研的機會很可能也會大一些。但是“踩線”進入的學生往往不能選擇到理想中的專業。考生如果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對將來也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那么這一點倒可以不計較,只要學校好就行;不過對有的人來說情況可能就不是這樣,他有比較專一的愛好,或者希望今后在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成果,那他應該一開始就重視專業,以便打好基礎。所以對于考生來說,要視自己的情況決定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防止不顧一切的追逐名校或追逐熱門。而對于中學來說,要從根本上為自己的學生著想,指導幫助他們選好高校、專業,而不是為獲得名氣而鼓勵學生冒險向名校沖刺。
考生考大學的直接動因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為就業做準備。于是那些社會需求量大、行業待遇高的專業受到普遍歡迎,門檻線居高不下。然而熱門專業總是少數,大量的專業也不算熱門,在社會上卻仍有它們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一些暫時社會還用不上的專業,由于人類智慧財富的延續性,它們也必須進行人才的培養和積蓄。例如,近幾年的考古、地質等專業報考人數很少,但從相關行業傳來的用人信息卻十分明確。三星堆的考古發掘據說要挖100年,有經驗的考古人員目前卻還很缺乏。可以預見,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逐步提高,這類須由國家投資運作的行業會逐漸興旺起來。
考大學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關系到個人的可持續發展,故填報志愿時眼光需放長遠一點。如果僅為謀一份生計去念大學,最后結果也不見得符合你的初衷。一則各種專業的就業行情在不斷變化;二則在知識經濟社會,信息量的擴張速度十分驚人,本科所學的知識在工作上可能很難滿足需要,有條件的話要考慮進一步的深造。所以,如果不是以興趣來引領你的大學學習,不是著眼于懂“漁”而是滿足于得“魚”來學習,可以預見,你的學習將永遠被動,而且收效不大。
自立原則
考生填報志愿,要依賴自己的判斷。在客觀分析了自己的應考實力以后,要大膽地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未來從事的專業(方向)。如果還沒有形成濃厚的興趣,可以按照大口徑選擇專業,如有的學校按大文科、大理科招生,入學兩年后再分專業,這樣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興趣,確立思想,鍛煉創造能力,有利于個人的發展。綜合性大學學科齊全、門類多,學習中途改換專業或跨專業選修的機會多,不失為興趣未明的同學的優選。有些專業屬于本碩連讀,可以讓學生騰出更多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適用于那些基本功強、有培養前途和有理想的學生選擇。
在填報志愿中,要慎對“熱心人”的建議。某些“熱心人”處于盈利目的,利用考生或家長攀名校的心理,給予不切實際的誘導;甚至謊稱“有門路”,借口要“打點”,大肆斂財,考生和家長對此要有所警惕。考生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省、市(縣)招生部門咨詢,也可以直接咨詢相關高校招辦。
(4)三種層次考生填報志愿方法
成績優異
如果能在高考中取得“一覽眾山小”的傲人高分,欣喜之余,你還是要認真填報自己的高考志愿,因為它也對你的錄取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成績優異的高考考生固然可以選擇較知名的重點高校,但更要選自己滿意的專業。筆者認為,高分考生可以主要通過專業方向來選擇院校,選擇一個自己將度過四年充實、美好時光的理想校園,選擇一個幫助自己走向輝煌未來的最佳平臺。
首先,你要明確自己未來的專業學習方向,這個專業有可能是現在的“熱門”,也有可能是并不為多數人青睞追捧的“偏門”,但關鍵是:它是你最想學習、最想鉆研、最想為之奮斗的專業;再次,由于分數高,可選擇的院校范圍寬,你就更應該了解哪些院校在自己所選擇的專業上有優勢,然后再在這類院校中篩選一個在文化背景、發展前景等方面你比較向往、比較有信心的。
例如曾被報道過的南京18歲“數學天才”吳畏,在選擇保送院校時,他婉拒了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邀約,而是堅定地選擇了位于安徽省的中國科技大學華羅庚班。這是一個專為中科院數學研究院對口培養數學人才的班,而吳畏的選擇理由就是:“我不選最好的,只選我最喜愛的。”
當然,即使是最優秀的馬兒也可能有失蹄的時候。高分考生在放眼大膽選擇院校與專業的同時,還是不能太好高鶩遠。如果只選擇一流院校的優勢專業,可能競爭會很激烈,要相信“強中更有強中手”。有些院校雖然不算一流重點院校,但其某些專業與一流重點院校的專業相比并不遜色,而錄取分數可能就比一流重點要低。平時可多留意這類院校,為自己留個底。如果你的一志愿采取了大膽的“攻勢”,填報了最理想或最熱門的院校和專業,二志愿就應該以“守”為重,填報上相對一志愿院校梯度較低的院校作為“保底”。
成績中上
在高考考生中,不乏分數不錯(剛好上本一批線或所報一志愿院校調檔線)、但競爭力又并不算強的考生。這類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往往會有“高不成低不就”的煩惱。筆者建議像這類考生,可以抱著“對滿意院校沖一沖”的心態去試一試。如果確實很想進入自己心儀的重點院校,不妨從該校的“偏門”、“冷門”專業入手,或是選擇專業服從調劑,為自己增加被錄取的機會。
2006屆文科考生珠珠當年考了508分,僅超本二批線6分。本二批一志愿她報了早已心儀的南京財經大學,不料所報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新文學3個專業最低錄取分都在530分以上,眼看他就要落選。幸好珠珠服從專業調劑,很快就被錄取到該校當時還缺檔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2008屆非延考區理科考生林瑩剛上了自己所報的本一批一志愿復旦大學的調檔線(593分)。她的專業志愿報得比較有梯度,前面幾個志愿報的是比較熱門的金融類、信息類專業,收分都高達690分以上,作為“碰運氣”當然就只能錯過。她的最后一個專業志愿報了法醫學專業,因其不算該校的知名專業,沒有其他考生報這個專業,于是她作為投檔到復旦大學的最低分考生被順利錄取。
當然,“冒險”畢竟不是選報志愿的最佳手段。在向理想院校拼進的同時,要考慮到如果“冒險”失敗,接下來的第二志愿和下一批次志愿別忘給自己“保底”,要更加慎重地對待。由于分數不算很高,這類考生在填報專業志愿和平行志愿時,尤其要注意避開有志愿級差要求的院校和專業,以免被減去級差分數后競爭力更弱。對于征集志愿這樣的二次選報機會就更不能錯過。
成績一般
每年參加專科批次錄取的院校既有專科學校,也有不少設有專科專業的本科院校。而每年專科批次招生錄取工作也確實反映出考生“熱捧”本科院校專科專業卻“冷落”專科學校的現象。事實上,對于成績平平的考生來說,在填報專科批次志愿時,注意避熱就冷,被錄取的幾率會更大。
林茂是一名2005屆理科考生,當年考分520分。因分數靠近本三批次省控線,他認為自己專一批次的錄取肯定不成問題,所以填報的都是較熱門的本科院校專科專業。結果當年因為考生普遍考分較高,他所填報的專一批次院校調檔線都超過了本三批次省控線,檔案根本無法投出,非常可惜。
理科考生楊嘉,2006年考了479分。她的專一批次各志愿院校調檔線分別為四川師范大學497分、成都學院(成都大學)485分、四川理工學院480分、西華大學495分。本來她的分數在專科批次里算是較高的了,超了理科省控線19分,但因為她填報的都是較熱門的院校,毫無梯度,所以全部落選。最可惜的是他因為沒有及時了解情況,結果錯過了二次志愿征集的機會。落到專二批次錄取時,楊嘉又很不甘心,因此選擇了復讀。
如今,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漸增大,而許多專科院校的專業設置都緊跟市場需求,就業情況很不錯,也能為學生未來自我創業打下良好基礎。近年來,一些開設有專科專業的本科院校還反映說,如今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標準已漸漸趨向于實用性,而專科專業的畢業生由于實踐動手能力強、心態平和,反而比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高。所以,在選擇參加分數偏高的本科院校專科專業的“逐鹿之戰”時,你也不妨考慮一下選報專科學校的優勢專業,或許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