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古往今來永恒的話題,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從古代律令中的婚姻規定到現今的婚姻法,都向人們展示著婚姻的發展。我國古代的婚姻在繼承之前觀念的基礎上,往往衍生出新的制度,隨社會不斷變化,為產生下一種制度或觀念提供可能。
唐朝和宋朝是我國婚姻史上重要的轉型期。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舉制度逐漸完善,由“士庶不婚”到“婚姻不問閥閱”、由“尚姓”到“尚官”,都顯示唐宋婚姻的承繼與演變。細細研究唐宋的婚姻史,發現這兩個朝代的社會背景對婚姻的特征有著明顯的影響,這也是當今婚姻法不斷革新的根本原因。
一、唐宋婚姻的演變
01.唐宋婚姻變化的推手——社會背景
在我國的唐宋兩朝,社會逐漸發展,宋朝被譽為我國古代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基于此,婚姻演變成為歷史必然。唐朝建國之后,農業、商業和手工業全面發展,更是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景。到了宋朝,城鎮經濟快速發展,市民階層逐漸擴大,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人們越來越追求財富。
唐宋兩代不斷發展的經濟水平,為婚姻的演變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唐宋兩代的社會結構不斷變動,婚俗事宜也隨之改變。
唐王朝自建國以來,先后修訂 《氏族志》以及《姓氏錄》,對門閥士族階層逐漸打壓,對庶族地主階層進行扶植,社會的結構以及傳統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唐末戰爭等戰亂后,社會的構變化更是天翻地覆,甚至在當時有很多地主階級或平民都翻身成為當權官僚,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士庶不婚”的婚姻規制也逐漸松弛。到了宋朝時期,人們對越來越重視現實,為婚俗變化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境??梢姡?/p>
社會的變革對任何一方面都會產生影響,無論是官僚階級,還是平民百姓。
唐朝和宋朝是我國科舉制度高度完善和發展的時期
,在此期,婚姻論財的觀念初具模型??婆e制度的發展,給了無數寒門子弟登科及第、步入仕途的機會。尤其是在宋代,科考官員扶搖直上,當時的百姓甚至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的價值觀念。在此背景下,宋代的婚姻觀逐漸趨向于“不顧門戶,只求資財”,婚姻與錢財逐漸聯系起來。任何一種優勢的發展必定會帶來弊端,科舉制度為唐宋選撥了人才,但是也助長了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
02.唐宋婚姻制度的變化——由開放到保守
在唐朝歷史上,對族際婚是持推行態度的。
唐朝支持族際婚主要體現在和親制度上,
唐朝和親的頻繁程度是歷來少見的,著名的文成公主和親,促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宋代在這一問題上就有所不同,宋代禁止族際婚?!端问贰ぬ诒居洝分忻鞔_記載“禁西北緣邊諸州民與內屬戎人昏娶”,自此便斷了漢唐“和親”的慣例。雖然世人對于和親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不可否認和親的歷史作用。
在古代除了族際婚,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便是“收繼婚”,
即寡居婦女由亡夫的親屬繼娶。這一婚俗不合禮法,早在先秦時期便遭到指責,但是在隋唐時期仍然存在這一現象。
唐代對于收繼婚已經有明確的法律進行禁止,但是收繼婚仍然存在。
可以看出唐朝對“收繼婚”持寬容的態度。但是到了
宋代,對收繼婚的禁止達到了十分嚴格的程度。
律法規定、輿論譴責,可見宋代對收繼婚禁止的強硬態度。
對于婚俗,自古以來便有
“異輩不婚”
的說法,但是
唐朝的異輩婚卻絡繹不絕,
甚至在高級統治者中都存在不少異輩婚的現象。這些充分說明唐朝的異輩婚“浸以成俗”,甚至有徐氏姐妹分別嫁給太宗和高宗父子二人,從而導致皇室的輩分混亂。宋朝則不盡如此,宋代嚴格奉行輩分不可混淆的原則,對異輩婚嚴格禁止。以現在的觀點來看,亂倫也是被社會所不恥的行為,
宋朝對于異輩婚的禁止態度之堅決為后世所稱贊。
03.女性的至寶——貞節
在我國古代婚姻的研究領域,貞節觀念是較為重要的研究內容,迄今為止也有較多的研究成果。
貞節有兩方面含義
:其一是指堅貞的節操。其二是指女性必須為男性保持身體的“潔”,專用于女性。在古代,女性婚后應該從一而終,婚前不可失貞,婚后應該與丈夫一起,不能在丈夫尚在時改嫁。貞節觀念從先秦時期開始萌生,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可以看出貞節觀念是由弱到強的逐漸演變的。
貞節無論對于古代女性還是現代女性都是重要至極的。
唐朝作為盛極一時的封建王朝,擁有近三百年的統治歷史,其自身的發展對社會的變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雖然唐朝的貞節觀念總體較弱,但是拆分開來分析,
唐朝前后時期的貞潔觀念是有很大差異的。
唐朝初期,女性對于貞節的認識相對淡薄,但是到了后期,貞節觀便有所增強。
宋朝的貞節觀念相比于唐朝而言逐漸嚴格,貞節觀念也逐漸滲透到當時社會各個階層。
北宋時期,法律允許女性改嫁,也支持女性再婚,雖然當時已經有理學家提倡守節,但在當時并未掀起風浪,對貞節的認識也相對寬泛。到了南宋時期,隨著理學的發展,理學觀念深入影響各階層群眾,貞節觀念也越來越強。
二、唐宋婚姻的承繼
01.婚姻的締結——兩性之好
我國古代禮法注重婚姻的意義,唐代律法更是注重禮法,對婚姻家庭的體系進行法律規范,并被宋代沿用。經??垂叛b劇的人可以發現,古代婚姻講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唐代明確規定
“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
宋代也沿襲這一禮法,唐宋時期甚至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記入法律體系。雖然這樣做合乎禮法,有利于發揚我國的禮數,但是這對自由婚姻不利, 多少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
我國自古沿用至今的婚姻法律便是
“同姓不婚”。
古代素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說法,所以嚴令禁止同姓為婚,唐宋依舊繼承這一傳統。這一規定的實施有利于家族輩分的區分,符合常規倫理。即使在當今社會,
對于“近親結婚”也是持禁止態度的。
這樣的規定對維護封建宗法關系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從現代遺傳學角度來看也是有利的,可以有效避免近親結婚帶來的疾病困擾,為人類婚姻的有序發展做出貢獻。
除了父母之命和同姓不婚,我國唐宋的律法還明確規定:
在喪期、服刑期間禁止成婚。
雖然現今社會對于這一規定沒有十分明確,但是在民間,百姓仍然自發沿襲這一習俗。這一禮俗具有極強的人性化理念,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婚姻習俗,也充分體現出對先祖的敬重。
02.婚姻的解除——好聚好散
唐朝的法律明確規定了解除婚姻的三種情況:妻范“七出”而無“三不去”者;義絕 ;和離?!短坡墒枳h》中記載到:“
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
,不難看出,唐朝對于解除婚姻制度已經相當合理化,初步展示出現代化婚姻的雛形。另外,根據《唐律·戶婚》所寫“諸夫喪服除而欲守志,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強嫁之者,徒一年”,雖然這項規定限制女性再嫁,但是并非嚴格禁止。
宋代對于離婚和改嫁的觀點沿用唐朝律法,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女性權利,對于再嫁也給出了一定的寬容。
三、唐宋婚姻變化的評價
01.唐宋婚姻變化具有進步意義
唐宋兩代在婚姻觀念上有很大的進步性
。在唐朝前期,受到南北朝時期的姻習俗的影響,婚姻的門第觀念很強。但是到了唐朝的中后期,獨特的社會發展方式基本形成,科舉制度也有了明確的規定,婚姻中對門第的重視程度已經逐漸減輕。另外,
唐宋兩代在婚姻制度方面也有很多的先進之處
。唐朝時期《戶婚律》的頒布施行,對當時的婚姻實態進行了調整。最后,唐宋兩代在婚禮的實施上有所提升。
唐宋時期婚禮多有創新
,對婚禮的禮儀進行了簡化。正是這些具有進步意義的改變,為后世的婚姻禮俗留下寶貴的財富。
02.唐宋婚姻變化也存在弊端
唐宋的婚姻禮制雖然有所改進,但是仍處在封建情況下,并未觸及根本,尚且存在很多弊端。當時婚制中的財富婚姻、政治婚姻的存在給社會造成了較差的影響。
四、總結
婚姻自古以來便備受重視,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婚姻,因此,對婚姻的研究也備受歷史學家和法律學家的關注。
婚姻的制度和觀念是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的
,對唐宋時期的婚姻的研究也有利于當代對于婚姻的思考。隨著當今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婚姻的不穩定性有所增加,在此時期對唐宋婚姻進行分析有利于促進婚姻的和諧穩定。唐宋時期的婚姻制度和觀念是當時社會發展的縮影,值得一探。
唐宋兩代的婚姻繼承與演變充分體現著我國人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
參考文獻:
《析唐宋婚姻及其演變》
《唐宋婚姻的承繼與演變》
本文由堂吉訶德的騎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