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法是先輩們在長期行醫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辯證又分為多種類型,它們互相之間有緊密的聯系。
溫熱疾病辨證方法,包括溫病的三個部位,即上、中、下三焦病癥。
上焦病癥臨床表現為身熱自汗、口渴、不渴而咳、神魂顛倒、邪入心包等。
中焦病癥臨床表現為口干咽燥、便秘、腹脹、面紅耳赤、小便不利、舌苔黃黑等。
下焦病癥臨床表現為神倦、口干、舌燥、耳聾、手足蠕動等。
治療外感病的辨證,根據外感疾病在發生過程中的表現,把證候以陰陽為綱,分成三陰三陽六部分,三陰分別為太陰病癥、少陰病癥和厥陰病癥,以五臟病變為基礎;而三陽分別為太陽病癥、陽明病癥和少陽病癥,以六病變為基礎。
外感病辨證的基礎,它通過分析病人的病情特點和癥狀,來推斷疾病發生的原因。它把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分為四方面:七情、六淫、外傷和飲食勞逸。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通過引起陰陽氣血的變化來導致疾病。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外傷包括金刃、蟲獸、跌撲所傷。
飲食勞逸指飲食、勞逸和房事所傷。
用于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把疾病分為四種證候,每種證候都表示溫熱病在發展過程中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的階段,還表示不同的病變部位。
這四種證候分別是:
衛分病癥,病在皮毛和肺。
氣分病癥,病在胃腸、膽、胸。
營分病癥,病在包絡或心。
血分病癥,病在肝腎。
主要對奇經八脈的病癥的綜合,經常錯雜存在于臟腑、氣血病癥之中。
經絡辨證包括十二經脈病癥和奇經八脈病癥,十二經脈病癥包括手太陰肺經病癥、手陽明大腸經病癥、手陽明胃經病癥等十二種病癥,奇經八脈病癥包括任脈病癥、督脈病癥、沖脈病癥等六種病癥。
主要運用氣血津液理論分析氣、血、津液發生的病變。
分為四部分:
氣病辨證:氣虛證、氣陷證、氣滯證和氣逆證。
血病辨證:包括血虛證、血疲證、血熱證、血寒證。
氣血同病辨證:包括氣滯血麻證、氣虛血瘀證、氣血兩虛證、氣隨血脫證和氣不攝血證。
津液辨證:包括津液不足證和水液停聚證。
根據臟腑的生理現象、功能及病變情況,對疾病的證候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疾病的正邪盛衰、性質和部位。
臟腑辨證包括三個部分,即臟病辨證、腑病辨證和臟腑病辨證。
以上病因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辯證屬于外感病辨證;而臟腑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屬于雜病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