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xiàn)在稱呼古代的天子都叫皇帝,而皇帝是由秦始皇最開始啟用的,那秦朝建立之前還有夏朝,商朝,周朝,他們的君主都怎么稱呼呢,嬴政為什么要改稱號為皇帝呢?
皇帝的由來,要從上古三皇五帝說起,最早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統(tǒng)稱,三皇五帝中有一個人叫黃帝,此黃非彼皇,別搞錯了。
我認(rèn)為三皇和五帝一般代表著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然為啥只記住他們呢,所以當(dāng)嬴政統(tǒng)一天下的時候,他就飄了,覺得自己比三皇五帝都還要厲害,也就是 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如果不改變一下稱號,不能彰顯自己卓越的成就,他也想要千古留名,于是就找大臣商議,取個什么好呢?丞相王綰提議用“秦王”,因為周朝有867年的歷史,王這個字還是比較吉利的,嬴政聽了就不干了,我的王國怎么能區(qū)區(qū)幾百年呢,我要帝國萬世永傳,于是否決了,李斯提議用“秦皇”,因為,皇,為上天也,如今天下統(tǒng)一,陛下的功績的確高于三皇五帝,古有天地人三皇,現(xiàn)有統(tǒng)一天下的秦皇,嬴政聽了就在想,我都 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了,要不就三皇五帝各取一字,于是,歷史上第一任“皇帝”誕生了,就這樣嬴政被稱為“秦始皇帝”,通稱“秦始皇”。
像這種各取一字的還有很多比如:明朝把天子稱為“官家”,就取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好了,了解了皇帝的由來,那么嬴政之前的朝代,都是怎么稱呼君主的呢?
傳說中的五帝是稱帝,不過究竟是不是連我國官方都模棱兩可,沒有足夠的線索證明,而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國家君主被稱為“后”,史書的記載中有這樣一句話:“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因此夏朝的歷代統(tǒng)治者都被稱為“夏后”。
到了商朝時期,一國之君的尊號便是“王”,而到了周朝后,一國之君的尊號也是“王”,帝王也有天子之說,表示是上天之子,而夏朝的“后”則變成了帝王的正妻,表示后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在此之前帝王的妻子統(tǒng)一稱“妃子”,接下來就是秦統(tǒng)一天下,就出現(xiàn)了前面所說的秦始皇帝,或許是嬴政太過于自大和殘暴,導(dǎo)致秦朝并沒有像嬴政所說的萬世永傳,而只有區(qū)區(qū)16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后續(xù)的文章將為大家剖析。
其實嬴政也改了很多自稱,比如在他之前,帝王都自稱“余一人”、“予一人”或者“一人”,而諸侯王則是使用“孤”和“寡人”來自稱,而秦始皇就自稱為“朕”,而統(tǒng)一天下后“孤”和“寡人”也成了專屬皇帝的自稱。
那為什么要叫”孤”和“寡人”呢?這樣不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嘛,其實這也是帝王警示自己品德還不夠好,警醒自己不要被權(quán)利和地位沖昏了頭腦,而我國古代多少君王做到了呢?還真有不少帝王成為了孤家寡人。
以上我所說的不是一種定論,而是我對歷史的理解和看法和大家分享,如果你有好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