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心血管醫生冒一聽心臟病和抑郁障礙兩個混身不搭介,怎么把它們扯到一起了?應該都有這種感覺吧,當人心情不好時不少人會通過胡吃海飲來緩解情緒,如果長期下去必然導致肥胖、抽煙喝酒、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于是代謝綜合癥加上嗜煙酒極可能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產生了冠心病。
正像鐘南山院士多次強調疾病的50%-70%和心理因素有關。一個呼吸科的專家怎么講出一般醫生、,專家根本不理解的這句話?因為他具有這個話語權;全國各地一些疑難病例,找到專家(生物醫學模式)做了應做的所有檢查、可能也治療過了確始終未愈,甚至連個像樣的診斷也拿不出,終于想盡辦法找到了這些醫學界中真正的大伽級專家,還有最早提出雙心醫學的胡大一教授。能成為大伽級的專家不會滿足書本、指南、自已和前人無法解釋的難題,終于發現了另一種醫學模式的存在放能解釋:心理醫學模式。有時生理疾病產生了心理障礙,有時心理障礙卻產生了生理疾病,有時兩者互為因果關系同時存在,用單一的醫學模式就看不懂、搞不明白了。
舉個例子:冠心病的定義早就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產生心肌缺血癥狀或堵塞,包括冠狀動脈功能性病變即冠狀動脈痙攣統稱為缺血性心臟病,又稱冠心病。請注意這是二句并例的定義!因為其結果是同樣的: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教課書中也強調了冠狀動脈痙攣所產生的剪切力是斑塊破裂的重要因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在冠脈中形成各種性質的斑塊,導致不同程度的狹窄,并沒有因為附著在心臟壁每天近十萬次隨看心臟有力的搏動、同時冠脈內血流壓力不斷在變化而發生破裂,這更佐證了痙攣產生的剪切力是因受到情緒影響而分泌過量兒茶酚胺作用的結果??僧斀袷澜缧难茴I域有幾個大、小伽們正視了這一問題?痙攣這個根源解決了,通過他汀類藥物使LDL達標,還會有那么多的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的發生嗎?
已有證據表明心臟病患者常伴有抑郁障礙。抑郁障礙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危險因素,往往是互為因果關系,心臟神經癥是最典型的。有時幾個早搏、心電圖非特異性的ST-T沒變、心肌橋、右束支傳導阻滯等都會引起抑郁障礙。12年的隨訪結果:有抑郁障礙患者和無抑郁障礙心肌梗塞發生率高出四倍。不穩定心絞痛ACS住院患者出院后一年內發生心肌梗塞或心源性死亡也高出四倍。冠心病患者的抑郁障礙高達20%-45%,支架植入后患者高達30%以上,特發性房顫射頻消融術后復發者高達70%以上,做吧怕再復發,不做又怕腦栓塞,早已被洗過腦了。抑郁障礙非但使患者的心理陰影、負面情緒加重,通過神經體液和神經內外分泌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癥狀更復雜化、難治化,非但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對預后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不良作用。
通常醫生只重視生物醫學下對心血管疾病本身的治療,不懂或忽略疾病合并的抑郁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多中心研究全球15個國家內科醫生對抑郁障礙能識別率達55.6%,中國醫生不到20%遠低于國際水平。
所以心血管醫生一定要關注心臟病患者的心理障礙,一旦發現患者有較多的負面性緒如情緒消沉、興趣盈然、沉默寡言、苦瓜臉樣表情、睡眠障礙、顯得消極時要注意患者是否發生了抑郁障礙。也有些見到醫生總會說出諸多與心臟病無關各臟器不適的癥狀,或強調心臟各種難以解釋的癥狀,其實他是在向你呼救,希望你能重視那些根本無法用生物醫學判斷和治療的“癥狀”。
解鈴還需系鈴人,因受專業知識限止心理醫生會診有時適得其反,我是心臟病你把我當“神經病”。還是學點醫學心理學和心身醫學知識吧,這些都是你必需懂得的,兩種疾病模式單用一只手是不夠的。從發表過的心臟神經癥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多看幾遍很容易學會,基本懂些了再結合用你的專業知識通過心身疾病的理念對這些患者溝通才是最有效的。這也專業醫生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解開患者心中的千千結。該用抗抑郁藥物治療必須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才用,實際上就是通過抑制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回吸收使三種神經介質水平恢復得和普通人一樣,抑郁迅速控制。其實抑郁障礙患者他們心中都懂,缺少神經介質就是做不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