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如果把孩子成長的與樹苗的成長相類比,0-3歲的孩子就好比育苗期。育苗期是長成基本根系,基本樹形的關鍵時期,育苗期的陽光、水分、肥力都特別講究。
0至3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是大腦感知、觀察、注意、想象、記憶等機制的喚醒開發期,是語言敏感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很容易學會任何他們能接觸到的語言。素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由此可見這一時期被稱之為教育黃金期絲毫不為過。
現實生活好多家庭往往忽略了這一時期對孩子成長發育的重要性,以為只要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由此把孩子放在”溫室”里,少有讓孩子與鄰里游戲,與童年伙伴一起成長。
人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具備了智力機制,尤其是傾聽、觀察能力。這個時候期就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孩子語言、聽力、感知等加以培養,語言訓練不是要他們聽懂什么,而是旨在引發其對語言的敏感性[這一基礎就是一遍又一遍不斷重復,引導孩子講話]。這個時期還是用餐習慣、衛生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嬰幼兒的學習、適應、模仿能力極強,遠超出成人的想象,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太小教育沒有必要,孩子長大了就自然會變好,殊不知等到家長認識到需要教育的時間時,孩子的好多習慣已經養成,糾正總是在糾結、堵漏。
俗話說:”植樹最好的時節是3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對于孩子的成長引導,0歲[胎兒期有胎教]開始教育真的很重要,早教真的需要早,教育、學習終身化,真不是空話。但重中之重就是嬰幼兒期0–3歲育苗,苗好了,成長的根基才會好……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溝通的重點在于用心,溝通雙方都置于平等、同頻的維度。
溝通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只需要“動口”即可;溝通又是人世間最難的事情,因為會有“話不投機半句多”。
專家建議:“溝通中多聽,少說”。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如果雙方都聽,那么誰說呢?
溝通是信息交流、融通的過程,既然要交流、融通就需要有大方向,這個大方向的把握一般情況下就在于溝通雙方相對強勢一方的手中。比如單位溝通中的領導、學校溝通中的老師、政企溝通中的政府部門等等。
親子【孩子未成年前】溝通中處于強勢地位的一定是父母,父母是家庭信息和資源的掌控者。要做好親子間的有效溝通,作為處于強勢地位的父母:
1、放下身段,融入到孩子的運動隊伍中
生活中難以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的父母,都是裁判型父母,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總是將自我置于“監斬官”的位置,對于孩子的行為只做“對”、“錯”、“可行”、“不可行”之類的評判。生活中其實沒有那么多是非與對錯,您可曾見大法官也有誤判之時。因為,生活在這個世間的人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從他的視角看見的事物,您未必能看的清楚,給出中肯的評判。因此,父母應做為教練的形式存在,教練的中心在于示范動作、糾正細小動作,在于以鏡子視角對某些行為予以認可或微調。
2、時刻關注,預防為主
裁判型父母經常是在孩子有行為結果之后給予評判。孩子的成長更多需要梳理成長過程,教練的工作就在于陪伴成長。教練型父母也是如此,需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中,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大于考察成長結果。
3、突破思維模式限制
信息時代的內容是爆炸的,新內容每天都以幾何級的被組合出來,如果采用定式思維去套每個新事物,就只能看見“舊痕跡”,很難發現其組合的新亮點。
親子溝通的中心在于,作為父母的一方,將自己置于教練的位置而不是裁判。陪伴孩子成長從心開始,孩子學習父母的行為也是父母做了什么,而不是講了什么。
就孩子的很多行為都來自于模仿原生家庭父母的行為,因此引導孩子愛上學習的重點在于:
1、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在父母的帶領下營造家庭學習氛圍,引導孩子積極愛上學習
2、提升孩子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每個孩子都很愛玩游戲,游戲的重點就是能提供短時成就的快感反饋,比如通關、戰勝對手...... 這些都可以與孩子的學習掛鉤,可以把玩游戲作為孩子學習進步后的獎品
3、與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規程,有計劃的學習。很多孩子學習不好,中心就在于沒有學習規劃,不知道每天學習多少、沒有學習習慣。學習是慢慢積累起來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與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比較長期的學習計劃
4、對于上述方法持之以恒
培訓機構都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過客,孩子的成長更多的還是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與引導。真能啟發孩子成長的方式是向孩子學習,調動孩子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力,育鄰人現在能和孩子搞好關系的關鍵就在于向孩子學習。
育鄰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