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基礎教育亟需更多男性力量。童年是人生成長的起步之年,是增長智慧知識、增長人生力量的關鍵時期,童年需要被呵護、同樣也需要引導孩子奔向遠方,畢竟人生成長就是以家庭為基地奔向更大的社會分工協作環境。因此,助力孩子學習成長的基礎教育需要更多有力量、方向明確的男老師加入,要讓助力孩子學習成長真正成為社會中最高尚、最偉大的事業。
男老師能夠賦予孩子們更好的成長規矩
俗話說:“男主外、女主內”,男性負責家庭與社會之間的鏈接,女性負責家庭內部事務、包括孩子的成長教導。但是,翻閱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能夠為社會建設作出較大貢獻的人,都與其接受男性教育多寡密切相關,比如太子太傅就幾乎沒有女性,私塾先生也極少有女性,即便近代真正對教育事業有杰出貢獻的大家也以男性居多。男女除了在生理結構上有差別外,還體現在生活習性上,原始社會男性以狩獵、防御、觀測遠距離目標為主,女性則以采摘近距離果蔬為主。因此,男性生活的目標感更為強烈、女性則更關注與當前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
難老師更具陽剛魅力
基礎教育師資隊伍現狀
教育對象越小,男教師比例越小,幼兒園男教師寥寥無幾、小學男教師屈指可數,這是當下學校師資配置過程中所面臨的突出困境。《2019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學前教育專任教師2763104人,其中女專任教師2702111人,占比97.79%;初等教育【包括普通小學、成人小學】專任教師6278607人,其中女專任教師4393907人,占比69.98%;初中專任教師3749193人,其中女專任教師2166957人,占比57.8%;高中專任教師1861175人,其中女專任教師1018648人,占比54.73%;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1740145人,其中女專任教師883138人,占比50.75%。
圖表數據源自教育部網站
女性教導孩子溫柔有余、力量不足
女性是溫柔、體貼的化身,母愛柔情似水、無微不至。世界上最溫暖的的地方就是母親的懷抱,世界上最關心您的人就是母親。當您說餓了,第一個響應您需求的人是父母;當您身體不舒服了,最心疼、最關心的是母親;當您有計劃需要遠行的時候第一個為您準備行裝的是母親,《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親的懷抱是溫暖的,是孩子童年成長的依靠,且看年幼的孩子見到母親總是會抑制不住撒嬌的心情。母親是孩子在世間最可靠的托付,孩子是被母親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縱觀整個大自然的生命體系幾乎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母親,無論是低等級的動物、還是最高等級動物的人類。人們常說:“血濃于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用于比喻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是朋友之間門當戶對、志同道合的統稱。孩子與母親具有最直接的血緣關系【孕期孩子和母親通過臍帶彼此連為一體】,從身體內流淌的血液開始就具有了天然的融合性。陪伴孩子成長需要給予孩子生活物質上的幫助,同時也需要對孩子進行文化禮儀等方面的教導,母親作為帶領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第一責任人,對孩子的成長教導擁有更多的耐心,并且在教育理念上也會顯得更有主見,對孩子的成長處于主動引導。
男性總是和力量相伴
布蘭肯霍恩在《得不到父愛的美國》一書中指出:“父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得不到父愛的男孩以后更易產生暴力傾向、受到傷害、陷入困境、在校成績不佳,而且在青春期時更有可能加入不良團伙。”母愛溫柔的背后便是缺乏像父愛那樣的力量之源,特別是對男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力量引導和女孩子對男性的認識。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愿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于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里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癥+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游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