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家庭教育必然社會化,一方面家長忙于工作自身難以專業的輔導孩子的學習成長;另一方面社會化的學習成長環境更有利于孩子們學習成長過程中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成長教育早已深度社會化,某個家庭、家長已經難以獨立支撐起為孩子學習成長引路的重任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智慧知識來源于社會、社會為每個孩子的學習成長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和文化內容保障。家庭只是社會內容到教導孩子學習成長途徑中的一種,而且還是不斷被弱化的那一種。因為,家庭越來越把教育孩子的事情推向了學校、培訓機構,把教導孩子學習成長的重任推向了社會。
童伴是童年快樂的源泉
家庭在工作與教導孩子學習成長上難兩全其美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現如今生活中賺錢養家糊口與陪伴教育孩子已經成為活生生的魚和熊掌。社會分工協作越來越緊密,每個人都成為了依附在社會中的一粒塵土一刻也不能離開,離開了工作很多人都面臨著生存的困境。曾幾何時,中華民族是善于儲蓄的民族,但是近來西式提早消費習慣逐步侵蝕了青年一代,信用卡、房貸、網貸、校園貸已經成為人們提前為自己挖坑的鎬頭。很多家庭都經不起工作變故,沒了工作很多人可能立刻就會沒了生活。因此,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著生育孩子還是工作養家的兩難。
教育專家告訴年輕父母:“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是,有多少家庭能夠放下工作專職陪伴孩子,陪伴孩子閱讀、陪伴孩子游戲、陪伴孩子......專家育兒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很多家庭為了生計不敢也不能放下工作安心的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另外,即使某個家庭做到了全職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孩子的同伴兒依然是個問題。因此,解開家庭在工作與教導孩子學習成長上難兩全其美的難題,必須將家庭置身于社會之中,以社會的視角來解開這道難題。
選擇工作還是養育好孩子?
信息時代的家庭教育早已被社會化
歌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社會是眾多家庭細胞組成的,家庭是每個人成長出發的地方,也是社會建設發展的最終受益者。每個家庭的幸福生活都與社會發展建設息息相關,正所謂“有國才有家、國泰才能民安。”
家庭教育是每個人接受到最早、信息最全面的學習成長引導,家庭教育是伴隨人類歷史最悠久的教育形態,父母是孩子學習成長歷程中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老師。如果把每個人比作一臺電腦,家庭教育書寫的就是最底層的機器語言;如果把成長比作植物從環境中汲取養料,家庭教育編制的就是根系中根尖成熟區,家庭教育決定了人生所擁有最基本的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看待世界最基本真善美丑的濾鏡。
家庭教育是一切成長活動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是社會中最小的組成單元,是社會協作的根基,每個人都成長于一個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指特定家庭中,父母及其成年家長對未成年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成長所進行的教育互助活動。其目標在于為人生的成長自理能力、生活行為習慣打基礎,是為孩子接受學校系統性教育打基礎的活動。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家庭是個體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第一個接受教育的場所,人生在家庭中開啟學習成長的第一課;家長【父母或監護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老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幾乎從夫妻雙方決定共同養育一個孩子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家庭就是社會的細胞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賦予孩子們獨自適應社會的生存技能,家庭教育是一切成長教育活動的基礎,家庭教育在學校和社會教育之先。人生之初首先是成長生活在家庭之中的,接受來自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就是“一泡屎、一把尿”的將孩子撫養長大,等到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才送入學校接受學校教育、才能逐步融入社會接受社會教育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導師。” 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是從家庭生活中開始的,是從蹣跚學步、咿呀學語開始的。為此,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做好家庭教育意味著為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夯實了基礎;家庭教育教授內容包羅萬象,核心是引導孩子們學習成長的習慣。孩子要成長、成才,必備條件就是應該具備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具備積極、向上、堅韌不拔做人做事的成長習慣,家庭教育就是通過生活實踐培養孩子懂得生活、學會生活的習慣,這些習慣包括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等等。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引導孩子學會生活自理,習得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逐步適應社會生活的規矩。另外,家庭教育的內容也早已社會化,育兒書籍、兒童娛樂節目、兒童學習成長用品都來自于社會生活之中。因此,家庭教育已經變成了社會教育,已經沒有一個家庭能夠撇開社會談孩子的教育引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