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樣的理論一代傳給一代,直至今天,依然是很多人信奉的真理。不僅如此,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以說,我們已進入了一個“投資關系”的時代——準確說,數十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我們每天給各種人打電話,發微信,參加飯局,邀請聚會,結伴出游等等。我們記下新朋友的電話,制作聯系人卡片,在社交平臺互加好友,定期留言,分享信息。我們愿意擴大人際關系的規模,愿意加強雙方的互動,哪怕是最成功的企業家也會抽出大量的時間來做這項工作?,F如今,沒有人不喜歡“經營關系”,大家都扎進了“多個朋友多條路”的怪圈中,并且樂此不疲著。
我們在關系的建設上花費了這么多的精力,僅僅是為了讓自己不那么孤獨嗎?顯然不是。從大學畢業后,你要找一份工作,還可能計劃尋找合伙人創業,找客戶資源,或者找人了解信息,你所依賴的就是關系。
我們投資關系,建立關系的同時,也在依賴關系。
比如,想要給孩子找個比較好的學校時,工作上遇到問題或者生意上出現危機時......我們除了習慣性地尋求家人的幫助,還會將尋求幫助的圈子向親朋好友擴展,我們滿懷期待地翻開通訊錄查找半天,看看有誰能幫上忙,但結果往往讓我們失望。
有人曾經調侃:關系到用時方恨少,事情在辦中才知難!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什么一到關鍵時刻,平時勾肩搭背的熟人們反而不起作用呢?
畢業于復旦大學管理系的資深人際關系學專家李維,在其所著的《弱關系的力量》一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關系網就是一個群,在不同的群之間建立信息通道,是未來的成功法則。相比緊密的、互相綁在一個關系網內的強關系,它更能為我們帶來新的機會。
我們如今活在一個信息四通八達的時代,互聯網把一切熟人關系網在過去所擁有的優勢擊得粉碎。終有一天,熟人的經驗都會失效。
一位與谷歌公司有長期顧問合作的社交學家說:“正是強關系的這種特征,讓熟人失去了助推我們飛得更高的可能性?!彼M而預言:未來是“熟人無用”的時代。熟人的功用將僅限于精神支持和心靈撫慰,人們所有的社交和事業資源都將有賴于那些不怎么熟的弱關系。認識不到這一點的人,無法理解自己的命運。
就拿找工作來說吧,我想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工作遇到危機想要換一份工作時,將想法告訴了朋友,想要讓朋友們推薦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工作,但一圈下來,朋友們要么沒路子,要么就是介紹和自己之前的工作差不多而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曾對居住在波士頓近郊的經理、技術人員和其他的專業人才如何找工作進行了細致的研究。通過訪問發現,100個人中有54人的工作是通過個人關系找到的,而非招聘廣告。
此時,或許你會感嘆,關系網果然是萬能的,多個朋友多條路,古人誠不欺我也!但格蘭諾維特告訴我們:“事實遠非如此!”
格蘭諾維特在調查中發現,真正起到作用的關系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經常見面、彼此熟悉的“強關系”,而是平時很少聯系的“弱關系”,即所謂的“路人甲”。
研究事實表明,人們獲取工作信息,特別是優質工作的寶貴機遇,大多由那些很久沒有來往的前同事、同學或者有數面之緣的人組成的弱關系——人們社交網中的邊緣關系給出了重要的線索。
為什么當我們在需要一份好工作的時候,平日里精心維護的強關系卻失效了呢?
這就要從信息的獲取層面來解釋了。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由熟人構成的強關系網中,人和人的相似度較高,大家的收入、階層、視野,甚至是想法都是很接近的。由于共同的興趣和思維方式,強關系告訴你的信息,你自己也可以看到。
弱關系則不同。那是你固有的社交網之外或處于邊緣位置的人,興趣和圈子也不同,獲得的信息自然也就不同。你們之間的聯系經過了比較長的社會距離,所以,從他們那里你能獲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可以這樣理解,你的關系網內都是你的強關系,網外則是你的弱關系。網內的人資源信息是共有的,網外資源信息對你來說則是稀缺的。所以,在遇到重大問題時,網內的熟人總是拿不出最好的解決方案,而網外豐富的弱關系資源卻能夠有效解決問題。
就如李維在《弱關系的力量》一書中說的那般:在今天的時代環境中,沒有一個人是萬能的,也沒有人什么都懂。我們在熟人關系網中獲得的資源無法真正地應對外部世界。而相比熟人,弱關系分布在不同的關系網里,從各式各樣的角度了解著這個世界。他們代表著多元的視野與知識,也擁有更好的經驗。這些恰恰是熟人關系網無法滿足我們的。
研究者發現: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已嚴重誤解了關系的本質。關系并非決定我們未來的核心元素,關系所傳達的信息才是。
李維認為,強關系的本質是基于現實生活的情感聯系,再加上生活內容的分享;而弱關系則更多的是一種價值與信息的輸出平臺。弱關系的平臺越廣,你獲取信息的能力就越強。
那要怎么做才能讓不熟悉的人幫我們成事呢?
a. 打造自己的個人IP,從弱關系中獲得“強關注”
說到打造個人IP,就不得不提諸葛亮先生?;蛟S有人會說,諸葛亮那時候哪有什么個人IP一說。雖然當時并無此一說,但個中道理卻是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諸葛亮是一隱居之人,又如何被旁人知曉呢?原來,諸葛亮一直很注重自己在群眾中的口碑,要知道群眾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因為有著廣大的群眾鐵粉,諸葛亮也就名聲在外了。
官渡大戰以后,劉備逃到荊州,雖投奔劉表。卻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一直存著尋個好助手的想法。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边@里的臥龍便是諸葛亮了。
有句古話是徐庶打馬薦諸葛。說的是劉備手下有個叫徐庶的,因為父親給曹操抓了,他沒辦法為了盡孝去了曹操那邊,可騎上馬走到半道,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決定臨時回來給劉備再推薦一個能代替自己的人才當軍師,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于是才有了三顧茅廬這件事。
在這個故事中,群眾和司馬徽都是諸葛亮的弱關系。而諸葛亮卻憑著這些弱關系獲得了劉備的“強關注”。
李維在《弱關系的力量》一書中寫道:經營好弱關系,我們都需要具備在熟人關系網中并不重要的三種力量:爭取、提供和傳達。我們不僅要爭取關注,提供關注,還要傳達關注,成為人際關系和稀缺信息的中轉站。當你具有了信息中轉站的能力后,各種各樣的關系就會自己找上門來,你的“被關注度”將水漲船高,使你處于社交中心的優勢位置。
b. 社交不是“吃吃喝喝”,而是一場交流、分享和聆聽
很多人談到社交,第一想到的就是一起吃個飯、喝個酒,然后再一起打個牌,這樣的社交往往占據了我們很多的時間,甚至讓人疲于應付。殊不知,這樣“吃吃喝喝”的社交價值有限,盡管這些元素對社交來說不可或缺,但卻不可看得過于重要。
我們要參加一些聚會,但重要的不是聚會上的酒和蛋糕,而是社交的過程——你是否與別人做到深度的交流、分享和聆聽?是否從中受益無窮?
關于社交,李維在書中提出了三個詞:
交流——必須要有主動交流的勇氣。
分享——必須要有坦誠分享的態度。
聆聽——必須要耐心聆聽的胸懷。
在廣泛的交流中,只有你的信息通道沒有關閉,無窮無盡的弱關系就能幫你孵化自己的美妙想法。關鍵是,你要善于從別的經驗和案例中捕捉到問題的核心,抓住那些最重要的信息,在辯論和求證中突破自己的瓶頸。
在《弱關系的力量》一書中,李維不僅為我們分析了弱關系與強關系的不同之處,還剖析了弱關系的優缺點,以及其核心價值,在附錄中還細心地歸納出經營“弱關系”的三十條黃金定律。
真正的社交,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你認識多少種人。
當下,我們需要各種可能的機遇,但又習慣性地拒絕和陌生人接觸,不善用那些偶然的機遇和陌生的關系。而“弱關系理論”告訴我們,善于陌生關系不僅是一種交往模式,更是一種新型人際思維方式。
“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關系等于“信息匱乏”。弱關系在低調地為我們提供更高的價值,但有時你可能走錯了方向,沒有意識到是哪一種關系在決定事情的結果。
究竟是哪些人在人生的關鍵節點改變了你的前進方向?弱關系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職業選擇、生意的發展和情感生活的?
翻開書,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人際關系,從熟人社會跳出來,去關注那些隱藏在身邊卻又被忽視許久的關系。他們在你的生活中出現得不是那么頻繁,但卻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