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淡豆豉為豆科植物黑大豆Glycine max(L.)Merr.黑色成熟種子的發酵加工品。
【古代炮制方法】晉朝有燒制、熬制(《肘后》)。唐代有炒制令香、清酒漬制(《食療》)、九蒸九曝(《心鑒》)、醋蒸制(《外臺》)等炮制法。宋代增加了炒焦法(《證類》)。明代有了鹽醋拌蒸法(《普濟方》)。清代新增清蒸法,酒浸制(《本草述》)。此時,其炮制方法已達10余種。
【現代炮制方法】取黑大豆洗凈。另取桑葉、青蒿,加水煎煮,濾過,將煎液拌入凈大豆中,俟吸盡后,置蒸藥鍋內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內,用蒸過的桑葉、青蒿渣覆蓋,在25~28℃溫度條件下,相對濕度80%,悶至發酵并長滿黃衣時,取出,除去藥渣,加適量水攪拌,置容器內,保持50~60℃溫度,再悶15~20天,至充分發酵,有香氣逸出時,取出,略蒸,干燥。大豆每100千克,用桑葉、青蒿各7~10千克。
【飲片性狀】本品為扁橢圓形粒狀,長0.7~1厘米,直徑4~6毫米;外皮黑色略皺縮,上附有黃灰色膜狀物,皮松泡,偶有脫落;種仁棕黃色;質堅;氣香,味微甜。
【炮制目的】淡豆豉味辛、甘、微苦,性寒。歸肺經、腎經。具有解表、除煩的功能。常用于傷風感冒,發熱惡寒,頭痛,或胸中煩悶,虛煩不眠等癥。
【應用選擇】
1.胸中煩悶,虛煩不眠常:與山梔子同用,有除煩作用,可用于熱病后出現的虛煩不眠,心中懊儂的病證,如梔子豉湯(《傷寒論》)。
2.感冒頭痛:常與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等同用,功能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治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頭痛口渴,如銀翹散(《條辨》。若為風寒感冒,常配伍蔥白、生甘草、桔梗等同用,如蔥豉桔梗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附】文獻摘錄:“造淡豆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內淘凈,水浸一宿瀝干,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太過。取曬簸凈,以水拌干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甕中,筑實,桑葉蓋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人甕。如此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甕收筑封即成矣”(《綱目》)。“黑豆性平,作豉則溫,即經蒸(腌),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大法》)。
【總結】淡豆豉載于《本草經集注》。造豉,六朝原取食中常用之豉:依康伯法,先以酢、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又蒸曝,凡三過,乃末椒、干姜屑合和以進食(《集注》)。明代是用黑豆與桑葉、青蒿發酵,此法一直沿用至今。此外尚有黑豆與麻黃、蘇葉發酵而得,味辛,性微溫,與上物不同,使用時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