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分封18諸侯后:盡人之功無所記,盡人之罪無所忘
秦末,時年27歲的項羽于巨鹿之戰打敗秦軍主力,秦亡之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恢復諸侯分封制,將全國分成18塊并大封諸侯王,建立自己的權威,以便號令天下。
十八個諸侯王: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史記》形容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后世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名門之后。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項家世代為將,戰功赫赫,其家族被封為項,后改為姓。項羽剛出生時,秦國已經開始了兼并六國的戰爭,祖父項燕在外領兵作戰。
楚國滅亡,因項羽之父早逝,項羽跟著叔父項梁隱匿起來。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
同年九月,項梁、項羽殺掉會稽太守殷通發動吳中之兵起事,共得精兵八千人。
秦二世二年,陳勝被殺,范增建議項梁,如果不順應民心重新擁立楚國后人,一定不會長久,現在楚國舊將投奔而來的原因還是因為項家是楚國的將領。
于是項梁在民間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立為楚懷王。
九月,項梁幾度打垮秦軍后更加輕視秦軍,卻沒想到秦二世調動大量軍隊增援章邯攻打項梁楚軍,項梁兵敗戰死。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項梁戰死后,眾人畏懼秦軍陣勢,不敢抗拒,于是楚懷王就任命項羽為上將軍,去抵抗秦軍。
項羽不愧是將門之后,他率領7萬楚軍勇往直前,于巨鹿之戰擊破秦軍四十萬主力,這也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史書上記載:“楚軍救趙時,諸侯軍皆作壁上觀。戰事結束后,諸侯將領謁見項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秦末,時年27歲的項羽于巨鹿之戰打敗秦軍主力,秦亡之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恢復諸侯分封制,將全國分成18塊并大封諸侯王,建立自己的權威,以便號令天下。
一共封了多少呢?18個諸侯王。
漢王:劉邦
也就是后來的漢朝開國皇帝。
劉邦出身平民,秦二世時期,任沛縣泗水亭長。陳勝吳廣起義后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占沛縣等地,人稱沛公。
鴻門宴時,范增就告訴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入關后卻不取財物女人,志向不小,應該趁早殺了他。
但項羽沒聽范增勸告,放走了劉邦。鴻門宴后被項羽封為漢王。
從此劉邦也走上了稱帝之路,最終滅掉項羽,建立了漢朝。
雍王:章邯
章邯,秦二世的上將軍,秦王朝最后一員大將。
最開始是個文官,秦二世元年,陳勝在荊地起兵造反,各地百姓苦于秦朝官吏的統治,紛紛響應揭竿起義。
這時章邯就建議秦二世,把70萬囚徒放出來,發給他們兵器去鎮壓起義,從此也就棄武從文走上了領兵打仗的路,并且屢戰屢勝。
但是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章邯派司馬欣向咸陽請求援兵,結果司馬欣等了三天沒被召見,趙高還派人追殺司馬欣。
司馬欣就慌忙逃回去告訴章邯,整個朝廷都已被趙高控制,無論打勝仗抑或打敗仗,一樣會被殺,所以,章邯帶著司馬欣、董翳歸降項羽,但二十余萬秦國降兵卻被項羽坑殺。
漢王二年六月,城破自殺。
塞王:司馬欣
司馬欣,原秦將,章邯下屬,在巨鹿之戰章邯兵敗時,勸說章邯全軍投降,而早年也因機緣巧合,早年是個獄卒,在獄中對項梁有恩,因此被封了塞王。
但是,楚漢之爭的時候,他沒有像章邯一樣以死抗爭,反而還勸說董翳向劉邦投降。
結果沒想到項羽占了上風,他又投奔了項羽,最后在汜水遭到漢軍襲擊,兵敗自刎而死。
而劉邦對司馬欣也極其痛恨,司馬欣死后都不放過他,命人掘開了司馬欣的墳墓,把他頭砍下來掛著,沒得善終。
翟王:董翳
董翳,原秦將,巨鹿之戰后隨同。漢王四年成皋之戰中,在汜水遭到漢軍襲擊,董翳死于汜水之畔。
魏王:魏豹
魏豹,原戰國時魏國的貴族,本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秦軍虜了后,魏豹和他兄長魏咎,隱跡為庶人。秦二世元年,陳勝起義,魏豹和魏咎去投奔,陳勝就讓魏氏兄弟偕同原魏將領周市率兵3000。章邯攻魏,魏咎兵敗自殺,魏豹逃亡至楚,向后楚懷王借兵,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為魏王,項羽改封他為西魏王。
楚漢爭雄時,投劉邦,又叛歸項羽。
這也是有個原因,魏豹的岳母請一個名叫許負的人給魏豹夫人薄姬算卦、相面。
許負說薄姬相貌大貴,將來生下孩子一定能當天子(皇帝)。
魏豹聽了這話,就有了打算,結果錯估形勢,以為楚必勝漢必敗,就下定決心叛劉邦。
劉邦手下大將韓信破魏,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魏豹獻城降漢,舉家被俘。魏豹被虜至滎陽,最開始劉邦沒殺他,但卻派漢將周苛去了滎陽,周苛殺了魏豹。
魏豹夫人薄姬后來成為劉邦的后妃,生了代王劉恒,劉恒后為漢文帝。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河南王:申陽
申陽,本是趙國張耳(擁立趙歇為王的功臣)的寵臣,秦將章邯率領大軍圍攻趙國,項羽率領楚軍在巨鹿之戰打敗章邯,申陽率軍先攻下河南地區,在黃河迎接項羽軍隊南下,追隨項羽入關,被封為河南王。后來,劉邦與項羽開戰之后,河南王申陽投降劉邦。
韓王:韓成
韓成,秦末韓國宗室后裔,各路反秦勢力并起,各國都已擁立君王,唯韓國無君王,張良認為韓成賢能,可立為王,勸說項梁立韓成為韓王。后被項羽分封時也是封了為韓王。
諸侯受封已畢,各自歸國,項羽卻以韓王成無軍功且張良助漢為由不讓韓王成歸國,帶去彭城,又廢為候,漢元年,殺之彭城。
殷王:司馬卬
司馬卬,司馬卬是戰國時期趙國著名劍客司馬蒯聵的玄孫,巨鹿之戰后,司馬卬跟隨項羽入關,項羽因他平定河內有功屢立戰功,封為殷王。
漢高祖三年,楚漢大戰彭城,漢軍大敗,諸侯見漢軍兵敗,都跑了。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馬卬身死。
代王:趙歇
趙歇,戰國時趙國貴族,秦朝時趙氏族長。之前被張耳、陳馀在巨鹿立為趙王,同時陳馀為將,張耳為相。秦軍圍困巨鹿的時候,陳馀將卒數萬人囤巨鹿之北,沒有救趙歇、張耳,由此與陳失和。項羽巨鹿之戰大敗秦軍,解了巨鹿之圍
張耳從項羽入關,封常山王,趙歇被封為代王。陳馀不服, 以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張耳兵敗逃走,他復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代王。井陘之戰中,陳馀被韓信打敗,被殺,趙歇逃回信都,也被追殺。
常山王:張耳
張耳,早年參加陳勝起義,擔任校尉。因擁立趙歇為趙王,被封為丞相,扶趙抗秦。項羽分封諸侯時,封為常山王。因為受到陳馀攻擊逃亡,歸順了漢王劉邦,參加楚漢之爭。
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封張耳為趙王。其子張敖,娶了劉邦的女兒魯元公主。
九江王:英布
英布,小時候有人給他看了相說“當在受刑之后稱王。”到了壯年犯了法被判處黥刑。
陳勝起義時英布和番縣令吳芮并跟他的部下一起反叛秦朝聚集了幾千人的隊伍。聽說項梁平定了江東會稽,因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將軍,就帶領著自己的軍隊歸屬了項梁
后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歸漢。漢朝建立后封淮南王,前196年起兵反漢,因謀反罪被殺。
衡山王:吳芮
吳芮,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越王勾踐斃夫差,追殺夫差家人。吳國王子王孫四散避難。公元前248年,吳芮的父親吳申,被貶番邑(今鄱陽)定居,,吳芮即出生于此。
第一個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的秦吏,后支持項羽。攻占咸陽后,項羽以吳芮戰功卓著而封他為衡山王。之后,在洞庭湖一帶結識張良,在其勸導下,改擁劉邦。項羽失敗后,吳芮以吳王之后的身份,與韓信等人擁劉邦為帝,劉邦詔封吳芮為長沙王。公元前201年病逝。
臨江王:共敖
共敖,項羽攻入咸陽,因其攻取南郡有功,封其為臨江王。后,受項羽密令與衡山王吳芮以及九江王英布三人在郴州殺了義帝(也就是原楚懷王熊心)。楚漢之爭中,臨江王雖屬于項羽的陣營, 但是卻沒出兵支援戰事。漢高祖3年,去世,子共尉即位。
遼東王:韓廣
韓廣,原六國中趙國上谷小吏。得到燕地貴族豪杰的擁護,自立為燕王。秦滅后,項羽以韓廣手下大將臧荼功勞大為借口,立臧荼為燕王,把韓廣遷為遼東王。韓廣不肯遷徙遼東。結果被臧荼所殺,并其地。
燕王:臧荼
臧荼,原為燕王韓廣部將。巨鹿之戰援救被秦軍包圍的趙國,又隨項羽入關中。
項羽分天下為燕王。之后,臧荼攻滅韓廣,合并遼東,統一燕國。
漢王三年,韓信破趙國陳余,燕王臧荼歸順韓信,投降劉邦。
高帝五年,劉邦打敗項羽,臧荼和韓信、韓王信、英布、彭越、吳芮、張耳共同尊奉劉邦為帝。
同年,因劉邦大肆捕殺項羽舊部,臧荼非常恐懼,起兵反漢,后被捕殺。
膠東王:田巿
田巿,田儋的兒子。
秦將章邯殺了齊王田儋,齊人就立了田假為王。然后田儋弟弟田榮起兵將田假轟走改立立田巿為齊王,并要求楚國交出逃亡過去的田假,楚國沒同意,所以田榮沒有隨項羽入關,但是副將田都、齊王建的孫子田安背叛田榮,隨項羽入關。項羽分封十八諸侯,封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田巿為膠東王,唯獨沒有封田榮。漢元年六月,田榮率兵擊殺田巿。
齊王:田都
田都,本是田儋、田榮兄弟的副將。背叛田榮隨項羽入關。項羽封封田都為齊王。因沒封田榮。田榮不服,漢元年六月,田榮率兵攻打田都,田都奔楚。
濟北王:田安
田安,項羽渡河救趙時,田安攻下濟北數城,并率所部投奔項羽。被項羽封為濟北王,后因田榮造反而被殺。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以上便是項羽當初分封的諸侯了。
這分封諸侯王,與其說是項羽分封,不如說是“各回各家”。
項羽分封的諸侯,大多是是原來六國的貴族,并不是論功行賞,而且沒出兵幫項羽、沒追隨項羽入關的、讓項羽感到過不快的、甚至項羽自己的親信卻沒有受到封賞。
可以想到,項羽雖然在軍事武略很強悍,但卻沒有一個政治家的野心,也沒有帝王的格局。
秦亡后,這些因反秦而組成的臨時隊伍早晚是要潰散的,天下大勢仍然是傾向于恢復六國各自為政的格局,甚至分裂成更多小政權,而楚國項羽只不過是因軍力強大,只是類似盟主這種性質。分封又有失公平,導致很多人心生抱怨。
所以在后來劉邦集結56萬諸侯聯軍以暗殺楚懷王這樣的口號討伐項羽時,一些諸侯王輕易背叛項羽,也就是這樣的原因。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