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所在的時代,是一個亂世,
短短幾年的時間,他便從一名小小士兵屢建戰(zhàn)功,躋身于后周高級將領(lǐng)的行列,
更是取代后周政權(quán),建立了北宋王朝,可謂是亂世中的一個狠人。
然而,趙匡胤的帝王生涯僅僅度過了十六個年頭,
就在正當(dāng)盛年的他,打算繼續(xù)開疆拓土、攻取北漢的時候,
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這一天,他竟突然猝死在了萬歲殿中........
趙匡胤已經(jīng)五十歲了,以往征戰(zhàn)時風(fēng)餐露宿,平日里又愛喝酒,
突然去世,似乎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可趙匡胤死后,繼位的是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不是他兒子中的任何一人。
在這樣不同尋常的皇位交接之下,趙匡胤之死,就冒出了兩個“謎團”:
一個是,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燭影斧聲”,與趙匡胤的死因有關(guān);
另一個則是,與其母杜太后遺言有關(guān)的“金匱之盟”了,這關(guān)系到北宋皇位的繼承問題。
趙匡胤去世前,究竟發(fā)生過什么事呢?
繼承人為什么是弟弟趙光義,而不是趙匡胤的兒子?
杜太后真的留下了“金匱之盟”嗎?
趙光義之后,皇位繼承人本該是誰?是三弟趙廷美,還是趙匡胤之子,亦或是趙光義之子?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先從趙家的情況開始說起。
01 趙家的情況
趙匡胤家中共有兄弟五人,老大趙匡濟和老五趙光贊很早就死了,
趙匡胤排行老二;老三即趙光義,也就是后來的宋太宗,比趙匡胤小十二歲;
老四即趙廷美,比趙匡胤小二十歲。
據(jù)《梁書·寶志》收錄的這樣一則民間故事說,
后梁朱溫滅掉唐朝不久,黃河翻滾從河底掀出了一塊古銅牌,上面寫著:有一真人在冀州,閉口張弓左右邊,子子孫孫萬萬年。
當(dāng)時人們盛傳,這塊古銅牌意指帶有"弘"字的河北人士,子子孫孫將是真命天子,
結(jié)果豪門貴族們坐不住了,紛紛把家中兒子的名字連上了“弘”字,期盼著這樣的好事能夠砸到自家孩子頭上。
正巧古銅牌問世時,河北涿郡刺史趙敬的家中,剛剛添了一個兒子,于是“跟風(fēng)”給自己兒子取名為“趙弘殷”(宋宣祖,趙匡胤之父)。
時間一晃二十多個年頭過去了,大約到了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
朱家政權(quán)在內(nèi)部經(jīng)歷了一場大混亂后,早已日趨沒落,
很可能這個時候趙敬已經(jīng)去世了,
所以,這一年的冬天,趙弘殷從家鄉(xiāng)涿郡保州出發(fā),打算去投奔趙王王镕,謀求個前途。
誰料他剛走到定縣,就遇上了一場大雪,無奈之下只好躲在一戶人家的門前避雪,
被莊丁看見后,請進(jìn)了莊園里熱情款待,
這戶人家姓杜,主人杜爽為人樂善好施,他見趙弘殷生得狀貌俊偉又很勤快,便挽留他多住些日子,
幾天相處下來,杜爽越看這個小青年越喜歡,便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趙弘殷招為女婿,將四女嫁他為妻。
此時比較落魄的趙弘殷沒想到,一場大雪會給自己帶來這樣一樁姻緣,又見杜四小姐生得端莊賢淑,自然是滿心歡喜,
就這樣,窮小子娶了富家千金,過上了一段美好的婚姻生活。
不過,趙弘殷并沒有就此歇了求取前途的心,婚后不久趙弘殷帶著新婚妻子再次上路,去投奔了趙王王镕,并因驍勇善戰(zhàn)開始嶄露頭角,
當(dāng)時趙王王镕歸附于晉王李存勖(后唐開國皇帝),李存勖與后梁作戰(zhàn)時,王镕免不了要派兵援助。
一次趙弘殷追隨王镕率領(lǐng)五百名騎兵增援李存勖時立下了戰(zhàn)功,引起了李存勖的注意,于是將他留在洛陽掌管禁軍。
不得不說李存勖很會挑人,趙弘殷作戰(zhàn)十分勇猛,此后更是步步向前,前途一片光明。
五代十國亂世之中,政權(quán)更迭十分頻繁,
后唐滅亡后,趙弘殷加入了后漢陣營;后漢滅亡后,趙弘殷就加入了后周陣營........
在趙弘殷忙于四處作戰(zhàn)的同時,妻子杜氏卻過得比較辛苦,一邊擔(dān)心丈夫的安危,一邊又要照看年幼的兒子和女兒,
不幸的是,長女與長子都不幸夭折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使得這對夫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再生育兒女,
直到兩人成婚約莫十年后,杜夫人才生下次子趙匡胤(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
過了十二年之后(后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生下了第三子趙匡義(后改名趙光義);
此后又過了八年(后晉被遼滅亡,公元947年),才輪到第四子趙廷美出生;
在趙廷美之后,杜氏還生過一個兒子趙光贊(夭折)和一個女兒。
也就是說,杜氏生下的七個孩子中,有三個孩子早夭,長大成人的則有三子一女。
這三個兒子中,老二趙匡胤、老三趙匡義(趙光義)都坐上了皇位,
唯獨老四趙廷美運氣似乎比前面的兩個兄長差了點,
莫說皇位,后來連王位都沒能保住,
據(jù)《宋史·魏王廷美傳》所說,杜太后"金匱遺詔"中明明要求趙匡胤傳位于趙光義,趙光義再傳位于趙廷美的,
可為何事情沒有照著"金匱遺詔"中的安排發(fā)展呢?
02 亂世闖蕩
在趙匡胤年少之際,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異于常人之處,騎馬射箭的本領(lǐng)不同凡響,而且膽子很大,
一次,趙匡胤試騎一匹脾氣兇惡的烈馬,不料烈馬一撩蹶子將他甩在了城樓門框上,
圍觀的人一個個嚇得魂飛魄散,都認(rèn)為他的腦袋一定被撞碎了,
誰知他卻毫發(fā)無損地站了起來,再次追趕烈馬飛身跳了上去,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對于趙匡胤近乎莽撞的行為,母親杜氏憂心忡忡,可又無可奈何,只盼著他年長后能收受性子。
比起趙匡胤,尚且年幼的三子趙匡義(趙光義)卻讓杜氏放心不少,
別看他年齡小,可脾氣秉性卻已經(jīng)初見端倪,與二哥趙匡胤不同,趙匡義從小就很喜歡讀書,
出身行伍的父親趙弘殷則,沒想到自己家里還能出現(xiàn)個有學(xué)識的兒子,這讓他感覺很是欣慰,
他在外出征戰(zhàn)時,無意于搜羅什么金銀財寶,反倒四處尋求各類書籍帶回家給三子趙匡義,
在父母悉心的培養(yǎng)下,趙匡義飽讀詩書,成了全家最有文化的人,
即使沒有兄長那樣的江湖習(xí)氣,趙匡義在與同齡的孩子玩耍,能讓同伴們不知不覺地對他心生畏服。
在那樣一個紛亂的時期,趙弘殷的仕途也在后唐、后晉、后漢的朝代更替中浮浮沉沉,
已經(jīng)長大成年的趙匡胤漸漸生出了外出闖蕩的心思,于是告別父母開始四處游歷。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
剛開始的時候,趙匡胤把事情想得很簡單,他以為能通過父親的關(guān)系找到個門路得到重用,
誰知現(xiàn)實給了他重重一擊,就連父親趙弘殷的同僚好友王彥超都沒有收留他,給了十貫錢打發(fā)他走,
多年以后,當(dāng)趙匡胤成為皇帝,想起這段往事忍不住借著酒勁問王彥超:聯(lián)昔日來復(fù)州投卿,卿因何不納?
王彥超的反應(yīng)也是一絕,他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淺水豈能藏神龍耶,當(dāng)日陛下不留滯于小郡實乃天意也!
趙匡胤聽后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下去了。
感嘆一下,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胸懷容納自己經(jīng)受過的冷漠。
王彥超說得不錯,如果他當(dāng)年收留了趙匡胤,或許就沒有后來趙匡胤投到郭威的麾下的事了。
趙匡胤北上鄴都,正趕上后漢樞密使郭威奉命在此招兵買馬,處處碰壁的他遂就投到了郭威的麾下。
此刻的趙匡胤不會想到,郭威即將由樞密使成為皇帝,更不會想到未來自己也會成為皇帝。
趙匡胤繼承了父親的那股猛勁,也同他父親一樣憑著戰(zhàn)功步步高升,
等到郭威建立后周以后,趙匡胤這個“從龍之將”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他在后周初年已循軍功升為滑州副指揮。
03 趙家父子兵
原本郭威沒有什么當(dāng)皇帝的心思,他在亂世中也只是將賭注押在了后漢身上,
然而后漢王朝內(nèi)部的文臣和武將之間斗爭得十分激烈,最終演變到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
文臣和武將正式翻臉后,年輕的后漢隱帝劉承佑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yán)重性,
反而經(jīng)不住文臣的勸說,在史弘肇、楊邠、王章等將領(lǐng)上朝的路上設(shè)下埋伏,殺掉了他們。
郭威本也在名單之列,幸好有人報信他才躲過一劫,盛怒之下他帶著人馬打著誅殺奸臣的旗號殺向了京城。
劉承佑沒料到郭威會逃過一劫,但此刻的他已經(jīng)沒有退路了,
雖然有些后悔,卻沒能停止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yuǎn),他下令:殺光郭威的家屬以儆效尤。
就這樣,郭家在京城的所有人口,包括襁褓中的嬰兒在內(nèi),都成了刀下冤魂,無一幸免。
劉承佑為此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自己為郭威家人做了陪葬,還葬送了后漢的江山。
最終,郭威以稍平和的方式,取得了后漢王朝的統(tǒng)治權(quán),建立了周朝,成為后周的開國皇帝。
即使如此,家人遇難對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他在皇位上只坐了三年多的時間便去世了,
臨終之前將皇位交給了養(yǎng)子柴榮,是為周世宗。
此時的趙匡胤早就投在了柴榮的麾下,柴榮繼位后,作為其親信的趙匡胤又被選入禁軍。
這個時候,北漢得知郭威去世后,認(rèn)為柴榮年輕勢弱,趁機聯(lián)合契丹打了過來,
柴榮根本就不怕,帶著趙匡胤等親信前去迎敵,
在這場后周與北漢的戰(zhàn)斗之初,后周軍隊打得有些吃力,柴榮險些命喪于此,
幸好趙匡胤與柴榮的妹夫張永德勇猛無畏,帶著將士們不斷沖殺,最終反敗為勝擊退了北漢軍隊,
趙匡胤也因功,得以升任為殿前都虞侯、嚴(yán)州刺史,正式躋身于后周重要將領(lǐng)之列。
隨著權(quán)力的日益增長,趙匡胤的眼光也越來越長遠(yuǎn),
他深知在亂世中親信不可輕信的道理,十分重視培養(yǎng)自己的家族,
因此將他的父親趙弘殷、三弟趙匡義先后拉上了后周將領(lǐng)行列,趙家到這個時候才算是開始顯赫起來。
據(jù)說一次趙弘殷半夜才領(lǐng)兵返回,正碰上趙匡胤守城。
但趙匡胤因為職責(zé)所在,即使聽見父親的叫門聲,也不肯放他進(jìn)城休息,直到天亮后才為自己老爹打開了大門,
這事被柴榮知道后,頗為感動,所以被趙家也是格外厚待。
后來趙弘殷去世了,在后周朝堂上穿梭的僅剩下趙匡胤、趙匡義兄弟二人,他們的晉升速度是越來越快,
至于趙家老四趙延美,應(yīng)該是因為年少的緣故,還沒到入朝的年紀(jì)。
周世宗柴榮是中國歷史上數(shù)得著的一代英主,當(dāng)年他立志要在三十年內(nèi):十年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
然而,壯志未酬身先死,他在三十九那一年得了急病撒手人寰了,年幼的柴宗訓(xùn)繼任為皇帝,由其姨母兼養(yǎng)母小符太后垂簾聽政。
柴榮不會知道,他死后不是很久,兒子的皇位就被自己生前最欣賞、最信任的大將趙匡胤給奪去了。
04 「陳橋驛兵變」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正當(dāng)汴梁城里的后周百姓們喜氣洋洋過大年的時候,
鎮(zhèn)州、定州同時傳來十萬火急的軍情:契丹人勾結(jié)北漢打過來了!
使得年僅7歲的小皇帝柴宗訓(xùn)、垂簾聽政的符太后,頓時沒了主意,
慌亂之中,竟無人質(zhì)疑這條消息的真?zhèn)危紫喾顿|(zhì)更是覺得當(dāng)務(wù)之急是趕緊派兵過去抵擋........
毫無疑問,這項重任落在了趙匡胤頭上。
正月初二,趙匡胤率領(lǐng)大軍在官員和百姓們的目送下,離開了京城,
當(dāng)天日落前到達(dá)了距京城四十里的陳橋驛。
這一天,注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天.......
一名叫做苗訓(xùn)的人,聲稱他看見夕陽旁邊竟又出現(xiàn)了一輪太陽,兩日互相爭斗了許久.......
嗯?大伙兒聽到這話紛紛抬起了頭,此時天上只有一輪太陽,那會兒發(fā)生了什么也沒人注意.......莫非是苗指揮使眼花了?
苗訓(xùn)也不理會眾人什么表情,拉過趙匡胤的幕僚楚昭輔,煞有其事地對他說:此天命也!
就這樣,兩人的對話很快就傳遍了整個營地,
在有心人的“指點”下,將士們更是深信:這是天命有兆,應(yīng)該立趙點檢為天子.......
只有當(dāng)年參與過郭威將軍稱帝的老兵老將們沉默不語,心里暗暗點評:趙點檢這上位路數(shù)比當(dāng)年郭將軍高明了不少。
奇怪的是,營地里如此嘈雜,趙匡胤的營帳中竟毫無一絲動靜,
直到第二天早上,趙匡胤被闖進(jìn)營帳中的將士們披上了一件“黃袍”后,才悠悠轉(zhuǎn)醒.......
就這樣,趙匡胤勉為其難地被擁立為帝,當(dāng)日便率大軍返回了汴京城,無人再提去打契丹的事,
大伙兒腦瓜又不呆,很快就明白這是被拉去陳橋驛搭“戲臺子”去了,現(xiàn)在”任務(wù)“已經(jīng)完成,自然沒有什么契丹人來入侵的事。
當(dāng)宰相范質(zhì)得知大軍返回后,瞬間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他悔恨得指甲都摳進(jìn)了另一位宰相王溥的手里,痛心疾首地哭道:倉卒遣將,吾濟之罪也!
然而事已至此,后周群臣只得以君臣之禮迎接了這位新任帝王,
唯獨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于倉促間想率兵抵抗,
但還未及召集軍隊,行至當(dāng)街被軍校王彥升發(fā)覺,追至韓通家,將韓通夫婦及三個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殺死,三歲的幼子和四個女兒幸存。
(注:這種說法來源于《韓通墓志》,筆者沒找到墓志原文資料,值得推敲的是,王彥升對韓家成員的面目竟能分辨得如此清楚、迅速,世人懷疑很可能這是有預(yù)謀的。)
不管怎樣大局已定,
“禪讓”一幕再次在歷史上重現(xiàn):翰林承旨陶谷從袖子中拿出一份“詔書”,宣布周恭帝禪位趙匡胤........
之后,孤立無援的周恭帝柴宗訓(xùn)和他的養(yǎng)母小符太后,凄凄惶惶地遷居到了西宮。
這一天起,歷時一百八十余年的北宋王朝開始了。
那么,趙匡胤陳橋兵變是否是有計劃、有預(yù)謀的呢?
比較有意思的是一條來自野史《東都事略》的記載,
據(jù)說趙匡胤篡位后,有人立馬飛奔去趙府向杜老夫人賀喜說:點檢已作天子!
誰知杜老夫人聽后臉上竟毫無驚詫之色,只是淡淡地說道: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矣。
如果真的發(fā)生過這么一碼事,那杜老夫人的意思就很明了:
趙匡胤想做皇帝,這在家里也不是什么秘密。
關(guān)于趙匡胤于陳橋驛起兵這一段史料,還有個引人關(guān)注的問題:趙光義有沒有參與?
據(jù)《宋史》記載,這一天:
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
也就是說,趙光義也參與了這次行動,但只是進(jìn)入營帳內(nèi)喚醒哥哥趙匡胤。
但在南宋李燾創(chuàng)作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卻加深了趙光義的作用,原文是這樣說的:
太祖醉臥,初不省。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聲震原野。普與匡義入白太祖,諸將已擐甲執(zhí)兵,直扣寢門曰:「諸將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太祖驚起披衣,未及酬應(yīng),則相與扶出聽事,或以黃袍加太祖身,且羅拜庭下稱萬歲。太祖固拒之,眾不可,遂相與扶太祖上馬,擁逼南行。匡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舊錄禁剽劫都城,實太祖自行約束,初無納說者。今從新錄。)
也就是說,陳橋驛兵變時,“市不易肆”,士兵們?nèi)氤乔锖翢o犯,是趙光義“立于馬前,請以剽劫為戒”后,趙匡胤才約法立誓。
不過,王禹偁(宋初有名的直臣)的《建隆遺事》卻說,
上初自陳橋即帝位,進(jìn)兵入城,人先報曰:“點檢已作天子歸矣!”時后寢未興,聞報,安臥不答,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
——《邵氏聞見錄》卷七引《建隆遺事》
一個“驚”字說明,趙光義壓根兒沒參與陳橋兵變........那時,他正留在開封城里陪母親杜氏。
這件事已經(jīng)很難考證了,不過也反映出現(xiàn)存的官修宋史,有些是做過更改的。
據(jù)載,趙匡胤的《太祖實錄》是有兩個版本的,一個是太宗時期的原始版本,叫作《舊錄》;另一個版本,叫作《新錄》,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說這是修改三次后的版本。
癸未,以吏部侍郎兼秘書監(jiān)李至,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張洎,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張佖、范杲同修國史。
先是,上語宰相曰:「太祖朝事,耳目相接,今實錄中頗有漏略,可集史官重撰。」
因言:「太祖受命之際,固非謀慮所及。昔曹操、司馬仲達(dá)皆數(shù)十年窺伺神器,先邀九錫,至于易世,方有傳禪之事。太祖盡力周室,中外所知,及登大寶,非有意也。當(dāng)時本末,史官所記殊闕然,宜令至等別加綴輯。」故有是命。——《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如果,趙光義對陳橋驛這段歷史進(jìn)行過“潤色”,
那么野史上廣泛流傳的“燭影斧聲”的故事,是否發(fā)生過呢?
05 “燭影斧聲”的故事
其實,關(guān)于「燭影斧聲」這個故事,它最早出自南宋李燾寫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但不是李燾本人所寫,而是他轉(zhuǎn)引自宋人筆記《續(xù)湘山野錄》。
趙匡胤死前發(fā)生過什么事呢?
據(jù)《續(xù)湘山野錄》說:
十月十九日那天,京城忽然下起了一場大雪,夜里趙匡胤便將弟弟趙光義喊進(jìn)了宮,兄弟倆摒開宮人,自在飲酒賞雪說話兒。
宮人只能遠(yuǎn)遠(yuǎn)看見,燭影下趙光義的身影是“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兄弟倆這小酒一喝,竟喝到半夜才盡興,
這個時候殿前的積雪已達(dá)數(shù)寸,趙匡胤便拿起“柱斧”,一邊戳雪一邊看著趙光義大聲說:“好做,好做!”
說完就解帶就寢,眨眼間便“鼻息如雷霆”,呼嚕響震天。
這一夜趙光義也留宿在了宮里。
誰料這樣一個溫情的場面竟然成為歷史上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
約到五更時分,宮人突然發(fā)現(xiàn)趙匡胤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jīng)沒了氣息,“帝已崩矣”。
之后趙光義便即位了。
這就是“燭影斧聲”的故事。
正是這個故事,讓世人對趙匡胤的死因產(chǎn)生了懷疑,甚至有人認(rèn)為是趙光義害死了哥哥,
也有人在這個故事里添加了”花蕊夫人”這個角色,是這么說的:
趙光義對哥哥的寵姬花蕊夫人甚是垂涎,調(diào)戲她時被醒來的趙匡胤發(fā)現(xiàn),趙光義又驚又怕便下了殺手。
可無論史上哪一位被稱為”花蕊夫人”的女人,根本就沒活到過開寶九年,顯然這就是沒有根據(jù)的亂牽扯之語。
那么,宋太祖真的是被趙光義所弒殺的嗎?
06 趙匡胤猝死,趙光義繼位
趙匡胤的猝死和趙光義的繼位,其內(nèi)幕究竟如何,這是千古難解之謎。
越是難解之謎,越是引起人們的興趣。
我們先說一下宋朝宮廷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柱斧”,究竟是何物?
按照史料上的記載來看,
不會是部分觀點認(rèn)為的柱拂子、拄杖之類的這樣大一些的器物,否則無法解釋為何宋朝皇帝要隨身攜帶;
但這個物件應(yīng)該有一定的殺傷力,據(jù)《宋史》說,趙匡胤曾舉起柱斧打掉了大臣兩顆牙齒;
宋太祖還曾用此物圖上畫過一條界線,
由此可見 ,“柱斧”應(yīng)該是一種古代的文具,用來鎮(zhèn)紙或者把玩,
不符合“弒君之器”的標(biāo)準(zhǔn),
所以這個故事只是個故事而已,沒有可信度可言。
不過后世并未因此就打算放過趙光義,
另一種觀點認(rèn)為,即使宋太宗未對哥哥下手,但他是有陰謀、做過手腳的。
理由是:
一,據(jù)史料記載的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九年的活動軌跡來看,這一年他精力充沛,頻繁出巡,甚至從未有他生病的記載,若說是飲酒貪杯引發(fā)的猝死,可他一向比較節(jié)制,故病死之說不大可信;
二,據(jù)《宋史·馬韶傳》說,馬韶夜觀天象后來見趙光義的親信程德玄,對他說:明日乃晉王(趙光義)利見之辰。結(jié)果馬韶就被關(guān)了起來,仿佛說了什么不該說的“秘密”;
三,是司馬光所著的《涑水記聞》中所言,趙匡胤去世時,宋皇后“命內(nèi)侍都知王繼恩召趙德芳”,可王繼恩并沒喊來趙德芳,卻私自通知了晉王趙光義。
當(dāng)然,宋皇后的舉動也很奇怪,按常理來說,她此時應(yīng)派人去通知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畢竟趙德芳并非長子,究竟是宋皇后別有用心,還是趙光義早有預(yù)謀,是很難說得清了。
然而,從客觀上來說,趙光義是北宋王朝當(dāng)時最適合的繼位人選。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趙匡胤去世時北宋離完成統(tǒng)一還遠(yuǎn)著呢,此時還有吳越國、福建陳洪進(jìn)以及與契丹勾結(jié)的北漢,
這種情形下,在軍中毫無威信可言的兩個皇子趙德昭、趙德芳,誰能震懾出一幫從亂世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將領(lǐng)們?
看五代十國時期,有幾個開國皇帝不是從功臣爬上帝位的,就連趙匡胤本人都是如此,
倘若北宋皇位交給兒子,他當(dāng)年逼迫周恭帝禪位的一幕,會不會重演在他兒子身上就難說了,
因此,趙匡胤很可能也是樂于將皇位傳給弟弟,以保大宋基業(yè)。(三國時期孫策也是這么選擇的)
即使如此,也無法說明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
但是沒人想到,這件事居然將去世多年的杜太后牽扯了進(jìn)來........
07 “金匱之盟”的故事
趙光義登基后,十分“慷慨”地將弟弟廷美封為齊王,封皇侄趙德昭為武功郡王、趙德芳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
可他的帝王生涯,從他出現(xiàn)在 “燭影斧聲”的那一天起,令人疑心重重的事情就一直沒有斷過。
很顯然,即使他擺脫了“弒兄”的嫌疑,卻無法改變自己無詔奪取侄子皇位的事實,
人們不買賬啊~
結(jié)果,兩個皇侄相繼不明不白地死了.......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祖長子、二十二歲的趙德昭拔劍自刎;
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宋太祖次子、二十三歲的趙德芳病死;
據(jù)《宋史》稱,趙德昭、趙德芳死后,宋太宗都親臨他們的府邸,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至此,趙光義又將自己陷入新一輪的非議中,
正當(dāng)他為此事頭疼的時候,一個關(guān)鍵人物出場了,此人就是被后人評“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
趙普是宋王朝的開國功勛之一,他在陳橋兵變時立下了大功,后來又在趙匡胤一朝做了宰相,
但是隨著時間發(fā)展,趙匡胤對自己這個昔日好友漸漸不滿起來,后來在開寶六年將其免相貶去河陽做了地方官。
趙光義登基后將趙普召回,讓他擔(dān)任了太子太保一職。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趙普因多次遭到老對手盧多遜的排擠,即使回到了京城仍是郁郁不得志。
這一切,直到他向太宗上書講述“金匱之盟”的故事后才改變。
據(jù)他所言,早在大宋開國之初,杜太后就要求趙匡胤不重蹈后周覆轍,將皇位傳給弟弟。(宋史廷美傳里則說,杜太后要求趙匡胤死后傳位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死后再傳弟弟趙趙廷美)
據(jù)《宋史》又說,趙光義依趙普之言到后宮找尋,果然拿到了那只裝有杜太后遺言的金匣,
于是,他的皇位繼承權(quán)終于得到了一個看起來合情合理合法的解釋,
趙普也得到了相應(yīng)的回報——重歸相位。
這也是很多人的疑問,
為何此事?lián)纤卫顮c所言,只見記載于《新錄》,不見于《舊錄》的緣故,
“金匱之盟”公諸于眾的時間,是在宋太宗稱帝六年之后。
08 杜太后的遺囑很奇怪
杜太后留在史書上的事跡不是很多,
但她留在史書上最后、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番話,據(jù)正史的記載,應(yīng)該是她在人生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留下來的。
這番話無論真?zhèn)危紶可娴搅怂瓮醭瘋鞒械淖畲笾i案:“金匱之盟”。
可她完全不像是個會操心兒子皇位的人,
當(dāng)然,我們不能根據(jù)這個就排除她留下“金匱之盟”的可能性,
但是,難以說得清的是,若是照金匱之盟所說,趙廷美這個“內(nèi)定的皇儲”,
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可他為何提出要遜居趙普之下呢?哪有未來的皇帝要屈居臣子之下的道理?
趙廷美結(jié)局也很凄涼,他被趙普“揭發(fā)”欲與盧多遜圖謀不軌,
盧多遜被流放,
趙廷美先是和家人一起被幽禁在家里悔過,后被剝?nèi)ネ跷毁H為“涪陵縣公”,安置房州。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三十八歲的皇弟趙廷美“憂悸成疾”,逝于房州。
令人震驚的是,
趙廷美死訊傳來,雖然宋太宗哭得哀傷,但喪事辦完后他竟向宰相們痛說家史:
廷美母陳國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后出嫁趙氏,生軍器庫副使廷俊。朕以廷美故,令廷俊屬鞬左右,廷俊泄禁中事于廷美。日者西池竊發(fā)之謀,若命有司窮究,則廷美罪不容誅。朕止令居守西洛,而廷美不悔過,益怨望,出不遜語,始命遷房陵,以全宥之。至于廷俊,亦不加深罪,但從貶黜。朕于廷美,蓋無負(fù)矣!
啥意思?
意思是說,趙廷美根本就不是我娘老人家生的兒子,他的生母是奶媽耿氏,耿氏后來還改嫁給了另一個姓趙的,又生了個兒子叫廷俊……
這段記載于南宋楊仲良撰寫的《皇宋通鑒長編紀(jì)事本末》,
然而宋朝官修的《宋史》里寫得很明白:太祖母昭憲杜太后……生邕王光濟、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贊、燕國陳國二長公主.
趙延美就是趙匡胤、趙光義一母同胞的弟弟,
不過《皇宋通鑒長編紀(jì)事本末》是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史料,但鑒于南宋皇室都是趙匡胤一脈,究竟是不是有這么一檔子事還真難說。
根據(jù)上面這些史料來說,“金匱之盟”一事著實有不少漏洞。
即使杜太后偏愛趙光義,但是“兄終弟及”理由很難成立,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的長子雖然才剛幾歲的年紀(jì),但趙匡胤本人正當(dāng)盛年,才三十幾歲而已,
按照邏輯來說,未來還有很多年的時候等待著趙匡胤的兒子長大成人,
哪有當(dāng)母親的,認(rèn)為兒子會早死,孫子難成大器的?
更離奇的是,如此重要的遺言,杜太后不找旁人,不找群臣交代,
卻找來一個外人趙普來說,這關(guān)系到北宋皇室的未來,自己的兒子趙光義、趙延美為何沒有在當(dāng)場呢?
這在情理上很難站得住腳,顯然所謂“金匱之盟”是趙普為了迎合太宗捏造出來的可能性更大,杜太后未必就留下過這樣的遺言。
而且,我的個人觀點是,之所以牽扯上趙延美,
是因為想凸顯出杜太后確實是為了所有兒子著想,而不是單單想到了三子趙光義。
回過頭來看,我們或者能猜測出這樣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脈絡(luò):
宋太祖猝死是意外,他也沒料到自己會死,而且從未冊立過繼承人,
趙光義也許沒有弒兄,但他卻搶了侄子的皇位。
趙光義稱帝后,弟弟趙延美、兩個侄子都成了他的心腹之患。
兩個侄子的突然去世,讓趙廷美心生警惕,本想避避鋒芒,誰知還是被找出了茬,
若非皇帝授意,趙普怎么可能有那個膽子針對皇帝的弟弟。
趙延美死后,宋太宗宣布他不是自己的親弟弟,本來就無緣皇位........
北宋王朝的第一次皇位交接,就是在這樣兩個謎團中進(jìn)行的。
不過,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一百八十多年后,趙匡胤的皇位又回到了其后人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