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加集中隔離,順便報了尹建莉的遠程兒童教育培訓班,想著聽聽專業的課程,順便系統學習一下育兒知識。
加入學習群后,看到媽媽們七嘴八舌開始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先開始許多人介紹自己學習尹建莉書籍的經驗和成果,大家相互贊許,到后來開始不斷的提出問題,相互討論,又到后來開始相互抱怨,錯綜復雜。我大致瀏覽了一下聊天內容,發現幾個問題。一是媽媽們即便認真學習了教育類書籍,但仍然反應難以加以應用。二是依舊過分強調學習成績,對什么是真正教育的理解不足。三是習慣性的把教育問題歸責給孩子、老師或原生家庭等外部因素,缺乏自我修正的意識。以上這幾點,說明大部分家長對待教育還存在偏差。
梳理了一下,主要有如下三個問題。
1.書看了也都理解了,但還是做不到。面對孩子犯錯,依舊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書看了是好事,已經成功了一半。但是從看書到理解再到做到,這中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如何把學和做結合起來,也是最最重要和難度最大的。首先,這段艱難的路是每個家長必須要走過的,不信你可以問問那些在教育方面真正強的家長,一定都是從問題中熬出來的。但只要你是一個負責任和善于思考的家長,并且愿意改變,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當然這期間你還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耐力,但也伴隨著幸福和快樂。因此,這個問題可以存在但不必過分掛懷。
至于無法控制住自己的脾氣,說到底還是在教育的學習和理解上不足夠,無法支撐自己的心力和行為。比如你對孩子的觀察不足,對兒童行為方式的理解不足,內心自然就會產生不滿,如此只能靠忍耐和控制又怎么可能長久?即便長久,心里也會積怨并無意間發泄,這些都會產生不好的家庭教育影響。再說,即便是適當的發一下脾氣也沒關系,但要知道發脾氣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不是發泄而是理性處理,只要對孩子的影響是正向的,就不必前怕狼后怕虎。舉個例子,當你發現孩子吃手或者亂摸東西時,你會努力的克制住自己的脾氣然后去進行干預,最后甚至被孩子弄得崩潰失控,還是會通過學習和理解孩子行為,知道這是一種兒童大腦有效建立神經元聯結的基本發育階段,從而為兒童提供輔助性服務來避免一些安全和衛生問題呢?你是否知道過分阻礙孩子的探索行為會造成心智成長的缺失,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呢?那么為什么不可以通過把孩子的手或周圍的玩具洗干凈來確保安全衛生,以理解并支持他們這樣做呢?諸如此類的問題,比比皆是。
兒童教育要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不要被表面框架給困住。因此,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時,家長要反思并通過短期和長期觀察來化解,站在兒童視角去嘗試理解孩子的行為方式,這樣才能真正的化解憤怒。再說直白點,憤怒來自于不理解,而非行為本身。
2.把教育問題的責任歸給了原生家庭、老師和教育機構等外部因素,唯獨從自身反思的想法很有限。
這似乎是我們的本能,當遇到問題時下意識會進行外部歸因,這或許是一種原始的自我保護行為,不從自身修正會節省巨大的精力。但問題是這么做以后,問題基本會繼續存在,無論我們的歸因是否正確,這都不重要,即便其中某些歸因是客觀存在的,也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教育孩子不好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問題上,最核心的技術就是“保持自我反思”,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關鍵。尹建莉老師也曾表達過意思:“教育的區別在于家長的不同,而非孩子的差異?!?/span>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教師和教育機構等方面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甚至是家長雙方也認為彼此都存在著問題。一方面,我們還無法確定自己一定是客觀和正確的,因為無論是原生家庭還是老師等外部因素,都有其出現的必然性,我們無法確定錯誤一定出在他們身上,也沒有有效的手段去解決這些問題。另一方面,即便我們肯定自己是正確的,外部因素也確實存在問題,那么事情就到此為止了嗎?不會的,即便我們有多肯定責任在于外部因素,都不會給解決問題本身帶來有效辦法。更為嚴重的事,一旦我們做了外部歸因,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動力來源“自我修正”就會趨于無效,這會讓我們安于現狀,在教育問題上止步。
其實,任何教育問題的出現都可以從家長自身去引導和解決,這也是教育結果之所以不同的根本區別。所以,家長們應該盡量保持自我反思,從自身角度去解決問題。
3.責怪爸爸在教育方面付出的太少,以至于媽媽在教育時多少帶點情緒。
爸爸的教育方式和媽媽們確實不同,他們很難做到耳提面命,但也確實存在有些爸爸在孩子教育上存在過度缺失的情況。
第一,每個人對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但不能因為理解不同而產生大的矛盾,甚至影響家庭教育的氛圍。
每個人對教育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更大。即便你對自己的教育理念有多自信,也沒辦法完全說明一定是正確的,即使是自身的想法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理解跟媽媽往往差別很大,這無妨,因為他們的職責也不是完全重合的。媽媽們盡量理解這一點,不需要抓住細節和小事耿耿于懷,這樣做的效果常常弊大于利,很可能會破壞爸爸對孩子教育的積極性,更有甚者導致其破罐破摔,越發影響家庭氛圍,陷入惡劣的教育環境,這是家庭教育最壞的結果。家庭教育中,父母雙方應當多鼓勵,多理解和多配合。
第二,即便父親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社交活動需要處理,就代表必須缺失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了嗎?我覺得不一定。
對于爸爸來說,不必時時耳提面命,更重要的是高效交流。因為如果家長雙方都抓住孩子的細節不放,孩子會難以承受,效果也不會好。爸爸可以采取高效溝通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陪伴。比如即便每天只有半個小時,或者每周每月只有一兩天時間回家,也可以跟孩子高效的交流。這期間的交流不要限于指責,也不要過多談論學習成績等嚴肅話題,可以簡單介紹一下自己這一階段工作上遇到的人和事,讓孩子知道爸爸的狀況,當然說的時候盡量從孩子視角出發,不要講述的過于復雜,這樣孩子就會感興趣,并樂于交流,甚至在工作上遇到的煩惱也可以跟孩子說說,或許他們還會給你出主意,其實參與父母的生活甚至能幫到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是一件特別值得驕傲和愿意做的事情。然后再問問孩子都交了哪些朋友,學校里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等等,當然這些聊天都是在輕松和自發的氣氛中開展,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果能成功開展一次這樣的交流,那么孩子也會樂意以后繼續這樣做。如果順利,孩子會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你探討,有趣的事會著急第一時間告訴你,這些都是良性的溝通和陪伴。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即便見面次數很少,也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效應,反而比那些天天陪伴在孩子身邊,卻又無所建樹的家長好太多。高效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保持尊重、坦誠和關愛,這樣氣氛就會輕松愉悅且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