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父母是人生一大幸事
育兒誠然帶來很多煩惱,但它帶來的快樂要多得太多。也許爸爸媽媽們會說,這個我們早就知道了。可不只這樣哦。新的研究發現,做了父母的人比沒有養育子女的人的整體幸福感要高,而且他們從育兒中得到的快樂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事情。尤其是爸爸們,能從育兒中獲得高水平的積極情緒。
2、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益處多多
除了育兒能帶來快樂,研究還發現:擁有“兒童中心”的態度非常有益。Ashton-James等人發現,這種態度越強的父母,越能從育兒中獲得快樂和意義,而較少產生負面情緒。已有研究表明,人們付出越多的關心和注意給別人,越能感受到快樂和價值。從這個角度看,父母們為孩子的幸福投入越多——也就是“兒童中心”的態度越強,就會越幸福。所以,對孩子好的事情,對你也好。
3、“直升機父母”做不得
所謂“直升機父母”,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這類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凡事都有度,這種做法會令孩子窒息。Schiffrin等人對297名大學生進行一項調查研究,調查他們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他們的感受。研究發現,“直升機式教養”與焦慮水平呈正相關,與親緣關系、自主性和能力成負相關。因此,爸爸媽媽要以利于孩子發展為出發點把握好管理的度,當孩子感到壓抑時要適時調整教養方式。
4、避免嚴厲斥責孩子
90%的美國父母承認有過嚴厲斥責孩子的情況,而這么做很可能只會使問題惡化。一項對967個美國家庭展開的研究發現,對13歲的孩子嚴厲地口頭訓斥之后,第二年他們會表現出更糟糕的行為。這項研究的帶頭人Ming-TeWang說,人們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如果親子關系很親密的話,嚴厲訓斥就將是有效的,因為孩子能理解父母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愛我。而實際上,父母慈祥親切的一面并不會削弱嚴厲斥責帶來的副作用,這種做法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害的。
5、從小規范孩子的作息
規律的作息對孩子大腦的發展至關重要。研究者們對11000名3歲兒童進行追蹤研究,到他們成長為7歲,來探究作息時間對認知能力的影響。他們發現,3歲時作息不規律的孩子,無論男女,7歲時在閱讀、數學和空間理解方面的測試都得分較低。所以,越早讓孩子養成規律作息的習慣,越利于他們的認知發展。
6、夫妻一起做家務
爸爸媽媽感情和睦,是孩子幸福的一個重要條件。那么如何增進夫妻的感情呢?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很恩愛呢?一起做家務是一個極好的方法。Galovan等人研究發現,當夫妻二人一起做家務時,無論各自分工如何,他們都會體會到滿足感,這大大有利于增進家庭關系的和睦。
7、限制孩子看電視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孩子2歲之前最好不要看電視,2歲之后每天看電視不得超過兩小時。一項對2000名加拿大兒童的追蹤調查顯示,在2.5歲時看電視超額的孩子,入園時表現更加糟糕。他們超額得越多,在5歲時其詞匯、數學和運動技巧掌握得越差。
8、培養孩子鍛煉身體
現在的孩子們坐得越來越久,這是非常有害的,鍛煉是一個提升大腦能力的極好的途徑。一項以11歲兒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適當的運動與英語、數學和自然科學成績成正相關。對16歲青少年施以這一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論。有趣的是,女孩的自然科學成績受運動的推動影響更加顯著。
9、調整身為母親的重壓
一些媽媽表示養育孩子比工作帶來的壓力要大得多。在育兒和壓力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聯系。那么,怎么解釋那些表明育兒會增加幸福感的研究報告呢?實際上,這種差異取決于對育兒的態度,如果過于緊張,那當然是不利的。Rizzo等人對181位媽媽做了一項研究,她們的孩子都不滿5歲。結果發現,那些過于看重孩子并且認為爸爸不能很好地承擔養育責任的媽媽們,體驗到更多的焦慮和更少的生活滿意感。所以,愛護你的孩子,但不要犧牲了你自己的心理健康。
10、正確對待多個子女的差異
如果家中不只一個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個性竟然如此不同。依據Plomin和Daniels的研究,實際上兄弟姐妹們在性格方面并不比兩個毫不相關的陌生人有更多共同點,盡管他們50%的基因是相同的。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他們成長的環境不同:他們與父母的關系不同,與其他兄弟姐妹的關系不同,在學校有不同的朋友和不同的經歷……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個性差異。因此,爸爸媽媽們要根據孩子的個性,制定針對性的教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