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外國老人不帶孫子?值得年輕父母們反思
一位中國媽媽從英國回來探親,順便捎著她的洋老公和洋婆婆,一起到中國旅游。這位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5歲,一個3歲,都是由她自己當全職媽媽撫育著。
而她的外國婆婆,則相當瀟灑,自從退休后,她每隔半年的時間,就單身一個人到新的地方居住、寫書,對人生有相當深刻的閱歷和感悟。
剛到中國時,走在街頭,看到許多中國老人都在帶孫子,這位外國老太太感到非常震驚和不解!
原來,在英國,一般媽媽生完孩子后就會離職,在家里當全職媽媽,直到孩子年滿10-12歲的時候,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而他們的老人,也從不輕易打攪年輕人的生活。對于年輕人的育兒事務,他們一般也只充當參謀,提供一些建議,決不輕易干涉年輕人的行為和方法。
為什么外國老人堅持要母親自己帶孩子?
這位外國老太太,跟我們說了三個原因:
1、孩子由母親帶,更利于成長
媽媽親自養育孩子長大,這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陪伴,是孩子獲取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也是孩子養成良好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前提。
中國的留守兒童大多有性格上的缺陷,心理上更是感到十分孤單。賺錢是一個沒有止境的事,但孩子的長大卻在瞬間,生身父母能陪伴在他們身邊的,也就不到十幾年的時間。
如果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那些年,沒有母親的陪伴,缺失母愛,將是孩子一輩子都難以愈合的傷害。
除了母親的角色,父親的角色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所以英國的家庭每個月都有家庭日,在這天,爸爸什么也不干,就陪伴孩子玩耍、郊游或打橄欖球等。 2、
時代在發展,年輕人的觀念也越發新潮,與老年人的想法肯定有所不同。這時,我們中老年人不妨放一放手,要相信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一代更比一代強!
隔代教育,多多少少會引發一些矛盾和沖突。而放手,則不僅減少了這樣的矛盾,而且自己也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可以去和朋友聊天、打牌、唱歌、跳舞,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對于年輕人來說,也要多理解自己的父母,畢竟父母都是一片好心,在生活經驗上,老人總歸比年輕人更豐富一些。
3、外國老人都有晚年計劃
中國的老人大多很空虛,有些老人退休后,從充滿干勁的一個人突然變成了另外一個無所事事的人,難免會無所適從,有些甚至一下子得了老人癡呆。
因為退休前,日子推著自己走,而退休后沒有了后面“推”的動力,就像個沒有方向感的飄零。沒有了寄托,這時他們會變得敏感,甚至把自己生命的價值,寄托在年輕人對自己的尊重和重要性上面來。
而外國老人則自己找樂子,自己安排晚年生活、旅游、寫書,甚至只是在社區當義工,料理花園當個勤勞的園丁都能把小日子過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