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如今它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其確定為繼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大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 我們經常聽到說“骨質疏松”,但不少人對骨質疏松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甚至存在以下幾大誤區: 誤區一 骨質疏松是老年病,與年輕人無關 很多年輕人都把骨質疏松癥視為老年病,似乎與自己無關。 其實,骨質疏松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繼發性骨質疏松和特發性骨質疏松3類。 其中,原發性骨質疏松主要包括老年性骨質疏松和絕經期后骨質疏松,這一類型的骨質疏松是老年人多發,與年輕人無關。 而繼發性骨質疏松則繼發于多種因素,如長期飲酒、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慢性腎病、長期臥床等等,這一類型的骨質疏松就可發生于各種年齡層人群,不止老年人。 特發性骨質疏松較為罕見,包括青少年骨質疏松癥、青壯年骨質疏松癥、成人骨質疏松癥、妊娠期及哺乳期骨質疏松癥,但這一類型以年輕人相對較多。 誤區二 骨質疏松是正常現象,無需治療 骨質疏松主要的癥狀和體征有周身疼痛,身高縮短、駝背、脆性骨折及呼吸受限等,其中周身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以腰背痛最為多見。 患有骨質疏松的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些輕微動作常常不被感知,但可以引起骨折,這些輕微的骨折可以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后果,大大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會縮短壽命。 骨質疏松需要治療,需要早期檢查、及時通過藥物及生活方式改變來預防。 誤區三 骨質疏松,吃鈣片就可以了 很多中老年人認為補鈣就可以預防骨質疏松。其實骨鈣的流失僅是引起骨質疏松的一個方面,其他因素如性激素低下、吸煙、過度飲酒、過度飲咖啡和碳酸飲料、體力活動缺乏、飲食中鈣和維生素D缺乏等均可以導致骨質疏松。 因此,單純的補鈣不能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還需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其次,鈣在攝入人體后,需要維生素D的輔助才能被轉運和吸收。骨質疏松的患者單純補充鈣片的話,能被吸收的量很少,不能完全補償人體流失的鈣,所以出現了補充鈣片的同時還有骨質疏松加重的現象。 誤區四 骨質疏松易發生骨折,宜靜不宜動 保持正常的骨鈣量和骨密度需要不斷地運動刺激,缺乏運動就會造成脫鈣,出現骨質疏松。長期臥床的病人或骨折固定都會出現骨質疏松。運動量減少,不注意體育鍛煉,骨丟失加快。 因此,體育鍛煉對于防止骨質疏松具有積極作用。另外,如果不注意鍛煉身體,出現骨質疏松,肌力也會減退,對骨骼的刺激進一步減少。這樣,不僅會加快骨質疏松的發展,還會影響關節的靈活性,容易跌倒,造成骨折。 骨質疏松的危害這么大,是否能通過一些方法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適量體育運動外,還有請注意下列這些。 增加光照 人體皮膚組織中的7-脫氫膽固醇在日光中紫外線的照射下可變成維生素D3,維生素D3分別在肝臟和腎臟中被酶催化變成具有活性的維生素D,維生素D可促進鈣的吸收,預防骨質疏松。 營養膳食 良好的營養對于預防骨質疏松癥具有重要意義。 ①做到平衡膳食,保證合理營養。盡可能做到食物多樣化以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 ②注意鈣的補充。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小蝦皮、海帶等。 ③適量維生素的補充。維生素D在維持骨骼生長、發育、代謝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維生素D的食物來源有:脂肪含量高的海魚、動物肝臟、蛋黃、奶油等。 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是人們最容易忽略的一項影響骨質疏松癥的潛在因素。曾有研究者做過一系列實驗,參與實驗者連續三周晚睡,每天的平均睡眠時間不超過5.6個小時,實驗中每天的飲食和營養攝取量不變,在三周之后測量血液中的骨生物標志物。發現三周后,所有參與者的骨水平明顯降低,其中,中老年人降低的幅度更大一些。 所以如果上了年紀,睡眠不好的時候一定不能“硬扛”,還是要及時治療,必要的時候可以咨詢專業中醫師,使用中藥調理。 健脾固腎 中醫學將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歸屬為“骨萎”“骨枯”“骨痹”等范疇。《內經》認為“腎主骨”。“骨者,髓之府”“腰者,腎之府”,所以中醫認為骨質疏松癥的最主要病位在腎。 另外,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滋養。一旦脾腎虛弱,食物就不會被充分吸收,導致肌肉、骨髓不能受到良好的滋養,導致骨的代謝障礙,可致骨質疏松癥的發生。 日常生活中核桃仁、黑芝麻、栗子、羊骨等食物均為補腎填精之佳品。山藥、酸奶、山楂、牛肉、大棗這類食物有良好的健脾益胃功效的食物,通過補益脾胃,以養腎精,強筋壯骨,提高骨質與骨量,從而改善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癥狀。 氣血固本口服液,國藥準字號、甲類非處方中成藥,選用20味中藥配伍精制而成,具有益氣養血,健脾固腎,寧心安神的功效,早、中、晚一日三支,對氣血不足、脾腎兩虛、心神不寧引起的體倦乏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悸失眠等癥狀有明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