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想說說對宗教的認識。憲法里面都會提倡宗教自由、信仰自由,但是我感到有些人、特別是有些知識分子和政界人士,很不理解宗教,他們甚至抱著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認為這只是一種迷信,只是暫且優容。這是非常盲目的看法。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如果一個有權力的人,他把這種觀念放到政策制定上面,將是一種可怕的社會現象。因為他對宗教采取一種俯視的態度,不懂甚至不想去弄懂、不理解、實際上還是不尊重。他覺得把經濟搞好,給你錢物,讓人們物質生活好了就行了。這雖然也重要,但宗教的本質恰恰不是功利的,是不滿足于功利和物質生活的。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平視宗教,甚至應該崇尚信仰自由、平等對待各種信仰。從個人來說,信仰更是要仰視的,它高于溫飽和富裕。
我再說一下宗教和文明的關系。比如剛才有人說“耶先生”在中國曾是德先生和賽先生的介紹人。因為基督宗教有一種追求徹底、追求無限、追求永恒的精神,所以這種精神能夠感染和帶動周邊的人。有時候會涉及其他領域,你會發現驚人的成就。我研究過這方面的內容,比如法國的一位學者帕斯卡爾,他同時是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他也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他39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但他在那么短的時間里,在所有這些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換言之,法治也好、民主也好,科學也好,這后面都有一種精神推動。宗教看起來是近代文明的批判對象,但它同時又是近代文明的一個推動力。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適用,只是因為它沒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在背后做支撐,且對法律的正義性缺少一種虔誠的信念。而且,它有一種根本的作用,就像《圣經》中所說的,一棵好果樹,結出的是好果子。一個人的心和靈魂是圣潔的,他的行為也是純潔的。這是一個本源的問題,雖然并不局限于一種信仰精神。
一個社會要安全、穩定,它應該有一些道德的基礎。法律也好、政治也好、權力的運作也好,都要有道德的基礎。社會的安身立命要靠道德,但是,對于個人的安身立命來說,僅有這些可能是不夠的。一方面,宗教信仰可以構成對法律、道德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也有自身對于終極關切的追求。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良知涉及道德,但一個人還要有靈魂,在這方面要有不懈的追求,即便有了信仰之后,也還要繼續追求,這是永遠的事情。當然,這種信仰的追求必須是自然的、真誠的,不能是外力強加的。一個人的信仰要經過長期跋涉,有的人一直在迷途,但是突然就撞見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