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雛
概述:本例雞雛的繪制來源于宋代經典名畫《雞雛待飼圖》。此作是一張專門描繪禽鳥的作品,除了兩支待飼的雞雛外,通幅沒有其它素材被描繪。這在宋畫中是比較少見的,對作者描繪禽鳥的水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作絲毛很有特點,尤其是雞雛腰部的絲毛有別于一般禽鳥,雞爪部分也采用了標準的“淅甲瀝粉法”,值得初學工筆花鳥的朋友們研習。
第一步:重墨勾嘴,中墨勾爪,淡墨虛筆勾勒絨毛部分,飛羽部分用細筆中鋒實線勾出。
第二步:背景平涂米黃色(藤黃+朱磦+少許墨)。雞雛根據花紋平涂白色和淡墨,黑色部分再用淡墨初次分染。嘴、鼻平涂淡鵝黃(藤黃+少許朱磦)。爪平涂淡赭墨色。眼睛平涂淡墨。
第三步:鼻平涂藤黃,嘴、眼用中墨分染。身上繼續用中墨分染,白色部分用中等濃度白粉提染亮面,粉不可厚,以免后面絲毛過膩。爪尖平涂白粉。
第四步:鼻用淡朱磦分染后中墨復勒鼻和嘴。身體部分白色的地方用濃白粉絲毛,黑色的部分用重墨絲毛。后腿部分用淡墨絲以后再用濃白色復絲一下,注意彼此之間的銜接和過渡。絲毛需要注意順著身體各部位結構的變化而變化方向,同時基本上都是品字形交疊。背部和腰部的絲毛要向外彎曲,有別于一般鳥類,突出表現雞雛的絨毛感。飛羽部分白粉提染后用濃白粉絲毛,絲毛的時候用線略直一些。眼用焦墨點睛后用濃白粉立粉點眼眶。爪用濃白粉細心瀝出鱗片后用圓點立粉點出下層肉墊上的突起。
鵝
概述:家禽,比鴨大,額部有肉瘤,頸長,嘴扁而闊,腿高尾短,腳趾間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能游泳,吃谷物、蔬菜、魚蝦等,肉和蛋可以吃。鵝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它是灰雁和原鵝改良的品種。它體色呈白色和灰色,額部有橙黃色或黑褐色肉質突起,雄的突起較大,像戴了頂帽子;頸長,嘴扁而闊,腳上趾間有蹼。身軀龐大,完全失去飛行能力,在地上行走不便,但在池塘或在河流中卻能自如暢游。
1、依據毛色深淺的不同,分別用淡墨和中墨勾勒。嘴部要注意質感的體現,爪部要畫的凝重但不要過于尖銳。額頂的肉質突起要處理的圓滑光潔。后腹部的絨毛部位要描繪的豐滿柔軟。
2、所有深色部分平涂淡墨,后用淡墨分染。白色部分平涂白粉底色,并用淡褐色(赭石+墨)分染。黃色肉質突起部分、腿爪平涂粉黃色,也用淡墨分染。眼珠平涂藤黃色。
3、臀部、前胸、頸部等白色部位用淡絳紅色(胭脂+朱磦+少許墨)多次分染,要注意體積關系的變化,一些微弱的過渡要表達完整。深色羽毛部分用中墨分染,白色片狀羽毛部分用淡絳紅色略加少許藤黃分染。黃色肉瘤部分繼續用淡墨加胭脂提染。腿爪部分用淡墨分染,爪尖平涂白粉。眼珠部分淡墨由前往后分染。
4、肉瘤部分整體罩染桔黃色(藤黃+朱磦),并用濃白粉提染嘴尖。背羽部分和肋部整體罩染青灰色(花青+少許墨+白色)并用淡墨絲毛。飛羽部分整體罩染中墨并用重墨絲毛。所有淺色部分用白粉絲毛,臀部絲毛時要注意柔軟質感的表現,絲毛分組要細密且呈扇狀交叉,線條不要過于平直,分組不要過于光滑。焦墨點睛,濃白粉點高光。腿爪部濃粉黃色提染亮部,并整體罩染桔黃色。爪尖用淡墨勒染體積關系。
葵花鸚鵡
概述:葵花鸚鵡,體長約35CM,羽毛雪白漂亮,頭頂有黃色冠羽,在受到外界干擾時,冠羽便呈扇狀豎立起來,就像一朵盛開的葵花,故名之。因其聰明,乖巧,富有感情。鳴聲響亮,善學人語,深受朗鸚鵡愛好者喜愛。也是中國工筆花鳥中經常描繪的題材。有“牡丹解語花中富貴,鸚鵡能言世上春光”之說。
1、背景整通刷淡米黃色(藤黃+朱磦+少許墨),這是畫白鳥常用底色。身體平涂淡白色,嘴爪平涂花青,眼平涂朱磦。冠平涂粉黃色(藤黃+白色)。眼眶周圍略染花青。舌粉黃色。
2、冠用桔黃色(藤黃+朱磦)整體由上往下統染。羽毛部分用淡豆沙色(胭脂+朱磦+少許花青)分染。嘴部尖端用墨青色(花青+墨)分染,嘴根處鼻蓋部分要染出結構。爪也用墨青色順前部鱗片邊緣分染。
3、眼用淡墨從左上往右下分染。嘴的結構亮處提染白粉。額頂、白色羽片皆提染白粉,中等濃度。眼窩花青分染。冠用桔黃色繼續分染。爪的后面部分用花青染出圓柱感及肉墊的圓球感,爪尖從兩邊往中間染。提染白粉時,大的尾羽、復羽等部位要多提染幾次。舌尖提染淡桔黃。
4、冠用朱磦提染后,加胭脂絲毛。白羽片豆沙色統染后,白粉剔羽筋,再用濃白粉絲毛。爪部濃藏青藍(酞青藍+墨+少許石青)點鱗片。眼眶周圍立粉點。舌尖提染朱紅色(朱磦+曙紅)。濃白粉提染爪尖。
翠鳥
概述:翠鳥為常見禽鳥,喙大,多以魚為食。長約10.45公分,上體金屬淺藍綠色,體羽艷麗而具光輝,頭頂布滿暗藍綠色和艷翠藍色細斑。眼下和耳后頸側白色,體背灰翠藍色,肩和翅暗綠藍色,翅上雜有翠藍色斑。喉部白色,胸部以下呈鮮明的栗棕色。頸側具白色點斑;下體橙棕色,頦白。
第一步:冠羽、背羽、腰羽等平涂草綠。飛羽、復羽等罩染淡墨。胸腹等淺色部位平涂白粉后,胸部罩染朱磦。下頜和耳羽的邊緣則略略分染草綠。嘴用朱磦從根部往尖端統染。爪、眼珠平涂稍濃朱磦。
第二步:冠羽、背羽、腰羽等分染墨綠色(草綠+少許墨)。飛羽、復羽分染淡墨并留四周水線。胸腹淡墨分染。嘴用中墨從尖端往根部分染。爪曙紅勒染。眼珠淡墨四周勒染。眼先、眼后重墨分染。
第三步:冠羽、背羽、腰羽等部位用頭青和三綠接染,色深處頭青,色淺處三綠,接染的要沒有痕跡,自然干凈。干后再用淡墨絲毛。淡墨絲毛以后,額頂和尾上覆羽的末端再用白粉絲毛,其中額頂的絲毛要分小組絲之,成碎點狀。飛羽、復羽整體罩染花青色并用重墨絲毛。胸腹等開始分染朱磦色處用朱磦絲毛,其余淺色部位用白粉絲毛,注意銜接自然。嘴用曙紅整體罩染,中墨復勾。爪濃朱紅色(朱磦+曙紅)填鱗甲并用淡朱紅色復勒。焦墨點睛,濃白粉點高光。過眼紋、下頜、耳羽等處用濃白粉絲毛。
麻雀
概述:麻雀為鳥綱雀形目麻雀屬鳥類的通稱,亦叫北國鳥(個別地方方言又稱呼為:家雀、戶巴拉)。嘴短而強健,呈圓錐形,稍向下彎;初級飛羽9枚,外緣具兩道淡色橫斑。其中樹麻雀為常見品種,雌雄相似。一般麻雀體長為14厘米左右,褐色。喙黑色,呈圓錐狀;跗蹠為淺褐色;頭、頸處栗色較深,背部栗色較淺,飾以黑色條紋。臉頰部左右各一塊黑色大斑,這是麻雀最易辨認的特征之一。
1、中墨勾勒羽毛,重墨勾勒鳥嘴、飛羽等處,用小狼毫筆蘸中墨直接點出背部黑斑和臉頰黑色斑紋,頜下也用黑色點厾,邊緣略松散。
2、用淡墨依據鳥體結構統染并分染羽片,飛羽部分只分染圓弧狀的這一半。復羽等處由內往外染。胸腹部和翅膀的反面等淺色部分平涂淡白粉。上嘴用淡墨從根部往尖端分染,下嘴平涂淡白粉。
3、用中墨繼續分染各部位,尾羽末梢要稍稍虛染開并留出兩邊的水線。上嘴分染中墨,下嘴平涂淡花青,眼珠平涂桔黃色(藤黃+朱磦)。淺色的胸腹等部位用淡赭石略略分染。飛羽部分用重墨由內往外提染暗部,復羽部分則有外往內分染中墨并留邊緣水線。
4、整體罩染濃淡有別的褐色(赭石+墨),背部和頭頂稍重一些。背部、頭頂、腰羽、尾羽等處用中墨絲毛。其余淺色部分分染白粉后再用濃白粉絲毛,剔出羽筋等。濃墨勾嘴中線。眼睛用淡墨四圈復勒一下,焦墨點睛,濃白粉點高光。頭頂、頜下、背羽等最暗處,可用頭青重復局部絲毛。
閃藍翠鳥
概述:閃藍翠鳥,身長16 cm,雄鳥體重33-36g,雌鳥體重32-40g。成鳥有菊黃色眼先。頸部有一塊橙色的斑紋,下頦和喉嚨奶油色,頭部其余部分的羽毛是黑色和藍色,有光澤。上體由深群青藍色組成,翅膀的羽毛顏色和頭部非常相似。縱向地帶泛亮藍紫色。尾部下翼和腹部是紅褐色。 虹膜深棕色,腿紅橙色。
第一步:中墨勾鳥嘴、爪,濃墨勾眼睛、硬羽等,淡墨勾胸腹、耳羽。嘴部線條從尖部弱起實收,要考慮質感。胸腹部線條要柔軟而流暢,飛羽線條要挺拔飄逸。絨毛的線條要用筆尖虛入虛出,輕輕挑出的感覺要把握準確。眼睛周圍可用重墨點些色斑,突出顯示眼部的神采。
第二步:墨青分染鳥背部,淡墨統染飛羽、復羽部分。淡淡的花青分染胸、腹部。中墨分染嘴。上嘴從根部往尖部染,下頜相反。
第三步:眼平涂朱磦色。鳥背部罩染青藍色(石青+酞青藍),頭部用青藍色從后枕部位往頭頂部位分染。中墨分染飛羽、復羽,留水線。胸、腹部平涂一層白色底色后用朱磦在花青色繼續分染。爪平涂淡朱磦。下頜用淡朱磦從根部往尖部分染。
第四步:薄三綠在羽毛和背部的交界處接染,頭頂部分用稍濃三綠分染,背部整體罩染薄薄的酞青藍。稍濃的白色分染胸、腹部、頜下白羽、耳羽的明暗關系。石青罩染飛羽和復羽后再次用中墨分染。眼睛用淡墨分染明暗,前深后淺。眼白為了體現玻璃般的透明感,可用朱磦+白色提染反光部位。淡胭脂提染嘴上部。
第五步:濃白粉絲背部和頭頂白斑。淡花青絲背部羽毛,最亮處用花青+白粉再絲一次,注意和暗面絲毛的銜接要自然。飛羽、復羽、尾羽用重墨絲毛。胸部朱磦絲毛,轉到腹部開始用白粉絲毛,注意二者之間的逐步轉化要自然。重白色剔出羽毛梗。胭脂填爪表面鱗片,用細碎的小點來點爪下部突起。眼睛焦墨點后等完全干了用濃白粉點高光。頜羽、耳羽、眼先等處用濃白粉順著生長結構細心絲毛。淡墨剔出鼻毛。嘴部整體用淡墨紅色罩染一層。
努力打造實用的書畫欣賞、學習、交流平臺,國畫藝術(微信號quicksnowfall)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