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后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釋義: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9、臥薪嘗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釋義:砍了樹干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釋義: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發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釋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釋義: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釋義: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
釋義: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釋義: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蝎心腸的人。
27、風聲鶴唳(苻堅)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釋義: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28、泰山北斗(韓愈)
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30、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釋義:比喻陰謀已敗露。
31、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云。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釋義: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釋義: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33、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釋義: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34、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釋義: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35、成竹在胸(文與可)
出自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釋義: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陣(許褚)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釋義: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37、馬革裹尸(馬援)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釋義: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釋義: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后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39、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釋義: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40、背水一戰(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釋義: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41、聞雞起舞(祖逖)
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釋義: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42、初出茅廬(諸葛亮)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釋義: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43、完璧歸趙(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釋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44、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釋義: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45、樂不思蜀(劉禪)
出自《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釋義: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46、指鹿為馬(趙高)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釋義: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畫龍點睛(張僧繇)
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釋義: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釋義: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49、諱疾忌醫(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釋義: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50、多多益善(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釋義:比喻越多越好。
51、秋毫無犯(岑彭)
出自《后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釋義: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52、望梅止渴(曹操)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釋義: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53、鞠躬盡瘁(諸葛亮)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釋義: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
54、約法三章(劉邦)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釋義: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55、請君入甕(周興)
出自《資治通鑒·唐紀·則天皇后天授二年》:“興曰:‘此甚易爾!取大甕,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釋義: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
56、舉一反三(孔子)
出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釋義: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57、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這》:“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釋義: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后,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58、八斗之才(曹植)
出自《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釋義:比喻人極有才華。
59、陸海潘江(陸機、潘岳)
出自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上:“余常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釋義:陸機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長江。比喻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
60、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出自《后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釋義: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61、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釋義:形容刻苦學習。
62、沆瀣一氣(崔沆、崔瀣)
出自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釋義: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63、江郎才盡(江淹)
出自《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釋義: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才情減退。
64、七擒七縱(諸葛亮)
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釋義: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65、毛遂自薦(毛遂)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釋義: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66、鐵杵成針(李白)
出自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釋義: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67、莫須有(秦檜)
出自《宋史·岳飛傳》:“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釋義:原意是也許有吧。后指憑空捏造。
68、桃李滿天下(狄仁杰)
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武后久視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釋義: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
69、曲高和寡(宋玉)
出自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釋義: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70、開卷有益(宋太宗)
出自晉·陶潛《與子儼等疏》:“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釋義:讀書總有好處。
71、鑿壁偷光(匡衡)
出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釋義: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72、刮目相看(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釋義: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73、圍魏救趙(孫臏)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釋義: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74、一諾千金(季布)
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釋義: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75、殺妻救將(吳起)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釋義:為了謀得將軍的職位,不惜殺害自己的妻子。比喻為了追求功名而不惜傷天害理,為了成功不擇手段。
76、前倨后恭(蘇秦)
出自《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釋義:以前傲慢,后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77、不學無術(霍光)
出自《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
釋義: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78、三令五申(孫武)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
釋義:多次命令和告誡。
79、嘔心瀝血(李賀)
出自《新唐書·李賀傳》:“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
釋義: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
80、近水樓臺先得月(蘇麟)
出自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釋義: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搶先得到某種利益或便利。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