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館:立體貼紙
藝術引導消費
什么叫藝術衍生品?藝術衍生品是以藝術為媒介,將藝術家原創的藝術精品經過設計再加工,然后轉化為可供大眾消費收藏的藝術商品。
目前,市面可見的藝術衍生品包括經藝術家親筆簽名且限量發行的專供收藏和欣賞的版畫,印有藝術家代表作品的文具、生活用品、服裝服飾以及與藝術元素相結合的具有收藏價值的產品等。
西班牙LLADRO(雅致)瓷器。
藝術家通過藝術衍生品把更新穎的藝術觀念和更精致的美學氣質融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借助日常化、生活流的方式將當代藝術的語言和精神傳達給社會,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藝術衍生品正在給中國式日常生活的變革注入全新的體驗,也必將在未來的全球大眾文化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國外,所有美術館、博物館幾乎都配有自己的藝術商店。衍生品早已延伸到服裝、玩具、家庭裝飾、音像書籍、網絡游戲、食品飲料等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博物館營收的經濟支柱。
市場有多大
每到周末,北京798藝術區游人總是很多。熱愛、關注藝術的游客們會在這里看到諸如百雅軒、尤倫斯藝術商店、白盒子藝術館、藝奇798文創基地、稀奇等主要經營藝術衍生品的機構。
大英博物館:埃及卡諾匹克罐擺件
卡諾匹克罐是古埃及人用于在制作木乃過程中承裝木乃伊主人內臟的器具。
對于什么是藝術衍生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
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賈杲認為,最初的藝術衍生品概念來自歐美發達國家,通常是指進入博物館(美術館)系統零售的藝術商品,營銷途徑一般是博物館(美術館)加藝術商店的模式。
隨著藝術衍生品不斷拓展,藝術衍生品已經成為以藝術授權為核心,以藝術原創或其要素為媒介,經過創意設計與加工的價值整合,形成具有一定收藏價值、可供大眾收藏消費的一大類藝術品的通稱。
1953年,雅致三兄弟創建了雅致瓷器,最開始只是一個小手工作坊,現在雅致瓷器已經成為世界藝術陶瓷領域最知名的品牌,在《西班牙領先品牌論壇》最具知名度本土品牌分類中,雅致被評為奢侈品第三位。而阿爾梅塞拉鎮也已經成為西班牙的瓷器之都,享有“常春之士”的美譽。
而在獨立藝術市場觀察家黃啟賢看來,藝術衍生品的概念不是一句話能概括的。
他認為藝術衍生品實際上涵蓋了日常生活的諸多用品,就是將藝術特質應用到商品的日用功能上。
“藝術衍生品更多的應該是具有實用性,也就是更多產品是可以用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看。”
大英博物館:《神奈川沖浪圖》包包
此畫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代表作,同時是眾多描繪富士山作品中之翹楚,享有浮世繪版畫最高杰作的美譽。
針對目前市場上出售的以版畫、雕塑、文具、服裝、絲巾、飾品和茶具為主的幾大類產品,黃啟賢表示,
“市場上目前能看到的衍生品就那么幾大類,但是這遠遠不夠。事實上跟生活有關的產品都可以跟藝術家的作品相結合做成藝術衍生品。我們不應當僅僅局限于絲巾、馬克杯等幾類產品。”
大英博物館:羅塞塔石碑圍巾
羅塞塔石碑是一塊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塊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石碑同時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種不同語言版本,是今日研究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
記者在實際走訪中也了解到,在中國,做藝術衍生品的畫廊和藝術機構基本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地區。總體概括,這些產品的形式集中為印有藝術家作品的實用品,比如杯墊、明信片、絲巾、T恤等。國內藝術衍生品存在著種類少、價格高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整個藝術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每一件作品題材都來源于生活,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們以大自然、日常生活、文學、音樂、宗教為創作的源泉,縱觀雅致瓷器的創作主題,皆離不開童年故事、自然生活、神話傳說、地方民族等,其觸角延伸至藝術、歷史、愛情、家庭、動物等各個角落。
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衍生品市場無法發展。
根據黃啟賢等這些長期在藝術衍生品市場摸爬滾打的人判斷,“藝術衍生品市場有眾多潛在的消費群體,他們對藝術衍生品有很大的需求量,藝術衍生品市場前景應該是很廣闊的。”
形成產業有多難
在早幾年,當國內藝術衍生品市場還鮮人問津的時候,雕塑藝術家瞿廣慈、向京夫婦就已經創建了“稀奇”藝術品牌,短短幾年時間里,“稀奇”開設了多家概念商店,把衍生品賣到了世界各地。雖然他們的年收益很可觀,但相對于未來可能多達千億元的藝術衍生品市場,這一市場簡直接近空白。
為什么看似商機無限,這個市場的發展卻顯得異常緩慢?
不少人對此有不同的解讀,其中提到的問題包括相關法律和制度建設尚不完善、營銷渠道單一、文化創意和設計水平差等。
而在黃啟賢看來,目前很多業內人并沒有涉及到藝術衍生品的本質問題。
“本質的東西就是產業化,如果不能產業化,那么我認為藝術衍生品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必要了。沒有需求的話就沒有生產的動力了。”
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研究員西沐在談到藝術衍生品產業化的問題時也表示,
“藝術衍生品本身就是一種產品,它的發展需要建立一個產業的鏈條。”
北京故宮博物館: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雍正皇帝在給田文鏡的朱批中這樣寫道。
據了解,藝術衍生品在國內以產業形式進行運作大概起于2006年前后,由于當時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當代藝術板塊異軍突起,使得與之相關聯的藝術衍生品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但由于國內從事藝術衍生品研發與銷售的機構大多都還處在起步階段,雖有產業之名,卻多數并沒有產業之實。
北京故宮博物館:《十二美人圖》屏風日歷
這套圖原是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的裝飾畫,雍正帝對其十分欣賞,命人拆下妥善保管,藏于宮內。
現有衍生品的問題是什么
除了上述提到的問題外,黃啟賢認為:
信息不對稱,生產交易鏈條未完全打通是一個大問題。
他指出,“目前的關鍵問題就是這個領域的每個環節之間的銜接都不是很順暢,每個環節有每個環節的問題,而且每個環節之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這些不對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
畫家的創作與生產的銜接并不順暢。
雖然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嘗試著拓展藝術品的商業化路徑,但是面對市場時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比如藝術家對于產品的選擇、設計和生產并不一定符合市場消費需求,即便是藝術家有意愿做這個產品,他自己也可以畫圖,但是藝術家的設計也許并不適合做成產品。”
同時,
藝術商店經營業者也難以獲得更多具有市場前景的藝術衍生商品,“藝術家畫的圖紙沒有問題,平面圖也很美,但是在制作過程中卻有可能在材料上實現不了。
因為藝術衍生品還沒有上升到工業設計的高度,現實的情況是產品設計都是由平面設計人員在做,很多平面設計人員都不懂材料的特性,因此常常會出現原創的東西很精美,生產出來的藝術衍生品卻不夠精美的問題。”
其次,
藝術衍生品很少量產,一般都是300-1,000套的數量,很難形成規模。
“現在的情況是通常一個產品做個一兩百件,賣完就完了,沒有形成市場。”
以北京為例,如798藝術區內的白盒子藝術商店、伊比利亞藝術商店、尤倫斯藝術商店、hi小店以及今日美術館禮品中心等所售商品以與畫廊有過合作的藝術家作品的衍生品為主,缺乏各自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衍生產品,因此有人才會說,“你看白盒子藝術商店,里面的衍生品數量很有限,加起來不到30個品種。30個品種不能叫開店,它不是合格的銷售終端。”
同時
黃啟賢指出,目前藝術衍生品市場營銷做得并不好,真正好的營銷需要規劃和一個能夠真正執行的團隊,但是現在這些條件顯然并不具備,“現在市場上出現了所謂的高級定制,其實高級定制可能連100個品牌都不到,因為它不能形成產業化。”
北京故宮博物館:黃袍加身親子裝
記者也了解到,目前國內的藝術衍生品主要通過藝術區和博物館的實體商店銷售,博物館商店里銷售的藝術衍生品往往是配合展覽出售,銷售上不了規模。
據調查顯示,
英國TATE博物館商店年銷售額折合人民幣3-5億元,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商店年銷售額更高達5-7億元人民幣。
北京故宮博物館:逢考必過文具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藝術應該為平民服務”。藝術衍生品讓生活與藝術密不可分,讓藝術激蕩出生活的美好,讓普通人的生活不會離藝術太遠。
藝術衍生品產業鏈條長、合作角色身份復雜、商業模式和合作模式很難形成固定統一模式、企業專業化程度仍然較低,上中下游之間的溝通合作較為困難,尚未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藝術品合作模式,相應的生產交易銷售鏈條尚未完全打通。
藝術衍生品如何做
因此
如果想要讓這個產業發展起來,黃啟賢認為,“產業鏈必須要打通,每個環節都要成熟。”
在他構想的藝術衍生品產業鏈里,策劃、設計、生產、營銷、銷售終端等環節一個都不能少。
進而實現推動藝術衍生品產業化的第一步——
“我們將能夠把相關市場資源整合成為一支新的市場動力,影響商業發展和消費。”
第二步
則是需要做更具體的產品研發、生產以及銷售終端梳理建設。
“未來市場需要更多的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商店的參與支持。”因為如果沒有這些人和單位的參與,就沒有足夠的產品,而產品是藝術商店的核心競爭力,“產品數量太少,這個是比較致命的。
比如消費者進到一個藝術品商店,如果只有二三十件產品,他們根本就沒有購買的欲望。但如果有很多產品可供挑選,就像逛超市一樣,消費者是基本不可能不買的。”
除了這些環節以外,樹立市場信心很重要。
“因為得不到市場資源的快速支持,有人做著做著就不做了,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市場信心的問題。這個市場太復雜了。如果政府牽頭,我相信很快就能做好這個市場。”
來源:《藝術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