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藍釉是一種美麗的色彩釉,其釉色之名稱是以孔雀羽毛為標準,釉色偏綠的稱孔雀綠,釉色偏藍的稱孔雀藍,也有人稱之為“法翠”、“法藍”等,孔雀藍釉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燒制后呈現亮藍色調的低溫彩釉。釉光華麗,品種豐富多彩,而且在此基礎上又發展成了法花,大大豐富了中國陶瓷品種。
純凈遼遠 絲路生輝
清初·孔雀藍錐拱蕉葉夔紋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孔雀藍釉”屬于西亞地區的傳統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間的商貿往來時被帶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窯中陸續制作。從金、元產品工藝看,十三世紀的磁州窯系翠藍器水平相對較高,至今有不少繪畫精美的“翠藍黑花”器存世。
中國在宋代已經開始生產孔雀藍釉器物。在唐代,中國的孔雀藍釉已經受到西亞的影響。據目前考古發現表明,孔雀藍釉器物傳入我國,最早可追溯到五代閩國劉華墓出土的3件孔雀藍釉陶瓶。
波斯孔雀藍釉陶瓶之一
1965年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劉華墓出土
劉華墓出土的3件孔雀藍釉陶瓶均為小口、長鼓腹、小底,狀如豎立的橄欖。瓶子表面施一種介于藍、綠色之間的釉色,釉層較厚,學術界稱此種釉色為“孔雀藍釉” 或“孔雀綠釉”。至于其來源,當與當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發達的海外交通貿易密切相關。五代閩國時期,王審知等統治者積極推動海外貿易,“招徠海中蠻夷商賈”,福州、泉州等地的貿易港口因此形成“填郊溢墎,擊轂摩肩”的繁榮景象。劉華墓出土的孔雀藍釉陶瓶,當是通過當時的海外貿易渠道輸入福州的。
清乾隆·孔雀藍色玻璃長頸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劉華墓出土的這3件來自異國他鄉的孔雀藍釉陶瓶,在歷史的長廊中熠熠生輝,同時訴說著千百年前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程。這些表明在中國陶瓷大量輸入中亞、西亞的時期,也有少量的外來品傳入中國。
神秘冷艷 世所罕見
清康熙孔雀藍釉瓷
大英博物館藏
景德鎮在元代浮梁瓷局建立后也制作過一些孔雀藍釉器,釉上還烘烤金彩雙角五爪龍紋裝飾,可惜大部分金彩發掘前飽受土壤侵蝕已經脫落。從整體發掘情況看,元代出土器品種較少,說明當時御廠孔雀藍釉制作尚未成太大規模。
明成化·景德鎮窯孔雀綠釉青花蓮魚紋盤
上海博物館藏
明宣德時期制瓷發展迅猛,孔雀藍取得很大進展,特別是統治者對御廠瓷的嚴格要求促使其單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明代孔雀藍官窯瓷器,在當時就極為名貴,成功的作品不多。現在能夠完好保存下來的更是寥若晨星。
清代綻放 至臻至美
清康熙孔雀藍釉瓷
大英博物館藏
清代是中國制瓷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早中期,為我國陶瓷史上的巔峰時代。而孔雀藍釉這一品種在明代晚期曾一度產量劇降,難覓其蹤,但到了康熙年間,孔雀藍釉器又開始興盛起來,并逐步走向孔雀藍釉史上的又一高峰。
康熙孔雀藍釉較明代宣德、成化燒造的釉色變化更多,有的濃重蔥翠,有的淡而純凈。雍正、乾隆時,孔雀綠釉瓷器的造型種類較康熙時更為豐富。清代中期以后,制瓷業逐漸走向衰落。
沉靜高貴 藏界寵兒
清康熙孔雀藍釉瓷
大英博物館藏
孔雀藍在制作初期時種類并不豐富,隨著它的呈色、胎釉結合等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應用也漸趨廣泛。根據制作品種,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三類:孔雀藍單色釉、孔雀藍青花、與孔雀藍有關的混和彩瓷。
清康熙孔雀藍釉瓷
大英博物館藏
釉色之中,“孔雀藍”有著大多古陶瓷收藏家公認的美麗,那是一抹雨過天晴的色彩。 2004年,一件明代宣德年間的孔雀藍瓷盤以 1238萬元的港幣落槌小小一塊瓷盤竟能追捧到千萬元的天價,可見其美麗色彩對于收藏界的誘惑力。1989年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明宣德孔雀藍釉暗花盤拍賣成交金額港幣 374萬元。
明成化·孔雀藍釉魚藻紋大盤
孔雀藍作為銅釉家族成員之一,是銅釉介于還原與氧化兩大氣氛之間的中間色,其進步發展為制瓷者充分了解銅元素化學性質、掌握其他發色、推動新釉制作起到了鋪墊作用。在元朝以前的彩瓷萌芽時期,孔雀藍能獨成體系,對活躍當時的彩瓷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彩瓷繁榮的明清時期,它又以不同角色融入單色釉、青花、彩瓷中,為制瓷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