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藝 咀 華 」咀 嚼 書 法 藝 術 之 英 華?
王羲之《蘭亭序》云:“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放浪形骸”,即指人的行為不受世俗禮法約束,曠達豪爽,不拘一格。這正符合晉人風度,令人神往。而這種風度,尤其在晉人的書法藝術世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藝術是人的另一種活法。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活法,到了藝術世界里又有了另外一種活法。藝術讓人在虛擬世界中得到現實生活里得不到的安慰。書法藝術尤其如此。在書法的世界里,即使是僧人也可以放浪形骸。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說,連持守清規戒律的僧人都可以放浪,更何況其他人!
有人或許會說,何止書法,其他藝術不同樣可以讓人“放浪形骸”?其實未必。我們仍以僧人為例。如果他們從事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就難以達到像從事書法那樣的放浪。僧人像一般畫家一樣畫裸女可以嗎?別說裸女,畫個普通女人也會引起世俗的評議。雕塑也是同樣道理。至于音樂,僧人那里的局限性就更大了。唯有書法,可以把所有人裝進同一個世界里。即使是持戒甚嚴的僧人,也完全可以跟所有從事書法的人一樣“放浪形骸”,而且古往今來很多僧人還因此名留青史,比如懷素上人。
溥光《戒壇寺石刻-萬安寺茶牓》
再比如元代的一位高僧溥光。他五歲出家,十九歲受大戒,終其一生。看過他的大楷《戒壇寺石刻 萬安寺茶牓》,你會深感震撼。其楷書學顏柳,又有蘇味,不太注重細節的雕琢,整體而觀,大氣磅礴,功夫很深,感染力很強。
還有一位,雖然不是僧人,卻比很多僧人更加信佛嗜佛,他就是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向佛以后,他居然把酒都戒了。因為禪修,其名字被普濟列在南岳十三世黃龍祖心禪師的法嗣中,作為居士分燈之一,實屬不易。上面這幅圖片就是他的草書代表作《廉頗藺相如列傳》。其草書行筆曲折頓挫,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汪洋恣肆,機具魅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