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道德經》讀書筆記繼續更新
謝謝催更的讀者,鯤慚愧??
上周,「離婚冷靜期」政策又雙叒叕上熱搜:
評論區一律都是憤慨、反對、嘲諷
決策層的政策、治理,與個人的幸福感之間
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鯤覺得這個事情非常適合用本章的來解釋——
社會治理的嚴厲度,與老百姓的幸福值成反比。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執政」的目的,是為了調理人民的狀態。
寬和的治理手法,不做過多規范、不制造矛盾
民風就會回歸淳樸。
而治理上的錙銖必較,甚至沒有一絲一毫的靈活空間
那么老百姓寧可逃走
你要實行離婚冷靜期?那就是逼我不結婚!
大概可以這么理解
其實,小到離婚冷靜期,中到結婚/家庭制度
大到自秦朝開始的兩千多年的嚴密戶籍制度
在老子的觀點看來,都是過于“有為”
讓中華文明大大失去了動力。
《道德經》真的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
老子主張,社會治理是不應該僭越人道的。
如果某一天
大家聯合起來堅決抵制某項“公共事務”了
那一定是因為體制的運作傷害了他們最基本的生存利益
公共利益一旦被用作某種借口來消滅個體利益
那最終也就不存在什么公共利益了
而老百姓是“淳淳”還是“缺缺”
則又緊緊關聯著領導層的“福”和“禍”
老百姓能“淳淳”生活
是百姓的福,也是領導層的福
如果要用各種高明的手段來“察察”
監測和要求百姓的一舉一動
老百姓不干了、不承認了
那領導層也將失去社會治理的合法性
所以,本章下一句是: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領導者如果覺得把社會治理抓得死死,是福
那對不起,你們的禍要來了
領導者如果“無為而治”
大家都不再圍繞著他們阿諛奉承
看上去不熱鬧了,但這才是真正的福
(注意這里不要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思路理解禍福,因為老子后面說:孰知其極?其無正?。?/span>
“但是禍福之間真的有某種固定的轉換原則嗎?沒有!”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大凡希望去操控禍福的
必定也是想去操控老百姓
那他們自己的禍福命運,才是真正的不可預知了
緊接著,就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p>
不能尊重社會自組織運作的規則,只會變成怪圈
“好人”也會變得特別特別擰巴
誰都無法避免被扭曲變形的命運
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把鬼便成人,就是這個意思
但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太多了
社會發展的每一步中
都有人打著為人服務的名義來操控社會或者操控別人
對于這個問題,人們已經迷惑太長時間了
老百姓很迷惑,領導者也很迷惑:
打著好的旗號辦壞事肯定不行
但一片好心也可能辦禍事
那我們究竟如何來評價一個政策呢?
依靠上文說的“正”行不行?
不行,因為正復為奇
依靠“善”行不行?
不行,因為善復為妖
依靠過程的正義行不行?
不行,正義的過程不能保證好的結果
依靠結果行不行?
不行,因為結果是一刀切的。
那到底靠什么?
——靠求道
真正領導一個事業的,自然會求道
因為沒有任何固定的現成規則,是適用于任何歷史階段的,每個階段都不一樣
但大道是不變的
老子的解決方案為何?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任何一個領導者,他們的角色
只是社會的守護者和調整者
歷史的車輪滾滾走過,并不會為誰停留
任何一個領導者,都無法承擔社會進展/后退的責任
沒有能力承擔社會性的禍福
方而不割:會維護大部分人的利益,但不會去傷害少數人的利益
廉而不劌:會立規矩,但是不嚴格苛責社會自身的灰度
直而不肆:會多方妥協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放肆傷害社會搞一刀切
光而不耀:心里什么都明白,但不用自己的正確去壓制其他不同意見
很多人,或者說所有人
都對社會治理有一個大的思維誤區:
叫做:“我要做什么”。
但真正的答案不復雜,從社會整體出發
混一禍福,以無為而求生機
叫做:“我不做什么”
共勉??
參考資料可選以下:
① 古: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
② 現:《傅佩榮講道德經》、《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現在支持“下一篇”、“上一篇”翻頁閱讀啦!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感悟和見解
看完的小伙伴記得點贊打卡一起學習
覺得不錯一定要點“在看”支持我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