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款互聯網產品(toB/toC)來說,產品經理是該產品在市場、用戶、商業層面表現的第一負責人。
如果產品的業務表現出現問題(比如用戶量下降、用戶活躍度下降等),那么產品經理將首當其沖扛起所有問題的責任。特別是在行業寒冬時期,產品經理將面臨更嚴峻的 KPI 挑戰。
如果產品經理沒有做過比較成熟的產品,沒有在知名公司從業過的背景,也沒有含金量較高的項目經歷時,那么其能力將很難被評估,產品經理的技能也難以被量化。
雖然很多大公司給出了在篩選產品經理或評估產品經理職位晉升時參考的個人能力模型,但其實仔細研究會發現,很多指標依然是抽象的、難以被量化的,比如數據分析能力、業務理解能力、項目風險管控能力等。
某大廠A產品經理能力評估框架
某大廠B產品經理能力評估框架
因此,真正具備產品經理核心能力、能為產品帶來最大化價值的人是極少數的,很多時候公司會以產品經理過往履歷與經驗、參與或負責過的項目含金量來評價其能力。
目前,在招聘時評估產品經理能力的主流方法是運用多維度的指標建立評估模型,通過提問的方式或個人陳述的方式將問題輸入給產品經理候選人,再通過產品經理候選人的答案輸出,來判斷該候選人是否具備并達到各項指標所要求的標準。
最終匯總得分并對產品經理個人的相關硬件條件做進一步評估(比如學歷、大廠背景、項目量級、跳槽次數等),在綜合考慮后招聘方給出是否錄取的最終決策意見。
通過上面的例子你會發現,一個公司面試產品經理,本身就是通過給候選人輸入問題集,判斷該候選人針對相關產品問題的處理模型是否具備足夠優秀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判斷該產品經理候選人是否具備匹配該崗位所需的個人能力模型。
但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公司面試官可以通過對產品經理候選人給出的對應問題的解答,判斷該問題本身是否存在偏差或者噪聲,再對問題本身進行優化,并進一步對公司內整體的產品經理能力評估模型框架進行升級。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兩個閉環系統的輸入和輸出會互相制約與影響,如圖所示。
個人能力模型與公司產品經理能力評估模型的相互制約與影響
這也體現出,產品經理具備產品通識及垂直業務領域相關問題解答的思維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產品經理的分類正逐漸細化,得知大部分產品經理都處于垂直的行業及業務中,比如社交、云計算、短視頻、CRM、工具等。產品經理在做好自身所負責產品的本職工作后,還需要深入自身所負責產品的所在行業,累積相應的行業經驗。
行業經驗能成為產品經理的“護城河”,但又會反過來制約產品經理的職業選擇范圍。這不是一個悖論,而是所有產品經理都需要認識到的職場發展的矛盾性。
很多時候,產品經理可以憑借行業經驗快速跳槽,但反過來,如果某行業萎靡不振,那么處于該行業的產品經理想要選擇進入其他行業又是較為困難的。
換句話說,產品經理的職場選擇受其所負責的業務制約,所以其在選擇自己所從事的產品業務時,一定要非常慎重。
產品經理可以選擇發展相對成熟的行業或處于快速成長期的業務,比如互聯網廣告業務及短視頻業務。發展相對成熟的行業,供需關系持續存在,可保證近十年不會有大的行業衰退期;
快速成長期的業務,雖然業務份額被巨頭瓜分,但中小企業仍有機會,個人能力可以得到快速鍛煉且能在較短時間內成為行業專家。
產品經理在工作中需要協調參與人員,對項目的推進與落地負責。但是產品經理不能對他人進行任何業績上的考核與直接管理,這就導致產品經理很難處理團隊中人員的溝通問題,只能作為團隊合作的調和劑。
行業一旦進入寒冬,就會深刻影響產品經理的工作方式,行業的變化甚至會帶來產品狀態的劇變。
產品經理在資源短缺、人員變動頻繁、市場萎靡等情景下,如何應對這種殘酷而又充滿未知的發展現狀?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產品經理應盡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產品運作能力,建立自己的能力模型,明確自己的優勢技能,用結構化、系統化、流程化的思維去解決不同行業、不同工作內容下的同類問題。
另一方面,產品經理也要學會將自己的能力封裝,把自己打包成搶手的“產品”。
產品經理選擇工作崗位時應找到自己的主線,比如鎖定行業或者業務。有價值的工作經驗不僅包含做產品工作的時長,而且包含垂直行業經驗、業務經驗。
產品經理還要學會定期復盤,將自己工作內容的產品文檔整理好,分析在每次項目中自己的產品決策問題與收獲,多做一些與產品相關的總結和分享。
這樣可以養成定期復盤的習慣,以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還可以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有效沉淀。另外,分享表達自己觀點的文章也是一種很好的社交途徑,以及建立自身品牌的途徑。
總結來說,產品經理的職業發展路徑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如圖所示。
(1)向上生長。成為高級產品經理、產品總監,乃至產品 VP,進入管理層,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自己的職業生命。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產品經理管理職位位于產品經理的金字塔塔尖,競爭非常激烈,絕大多數產品經理是無法在職業生涯中成為產品總監的。
如果產品經理選擇向上生長的職業發展路徑,則可以在小型創業公司拼一拼機會,但目前小型創業公司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同時,很多擁有在大企業工作經歷的產品經理也不斷輸出到社會招聘市場上,使得競爭加劇。
(2)向下生長。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經驗,同時抓住行業窗口期沉淀自身,然后成為某個方向的產品專家。
成為產品專家對產品經理本身有著極高的要求,其成功概率比成為產品總監更小。不過對于性格較為內向的人,這是一條很適合大多數人的路徑。
但對于大部分的互聯網從業人員來說,很難真正聽取產品專家的意見,因為大多數產品經理的工作性質還是以實操性為主,而非單純的紙上談兵,空談方法論。
(3)向內生長。利用技術和經驗,尋找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職位。
如果產品經理要轉為互聯網行業的其他職位,則需要較強溝通能力和銷售能力。
作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一般,溝通能力不是問題,但在銷售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難度,因為畢竟要背負相應的業務指標,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產品經理都可以轉行成功的。
(4)向外生長。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徹底轉行或創業。
向外生長對于不同個人來說不確定的因素有很多,在此不做贅述。從筆者身邊朋友的例子來說,從產品經理轉行或者創業的類型主要有視頻創作者、專欄作家、咨詢顧問、線下商鋪經營者等。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沒有任何一條規定強迫我們要一輩子只從事一家公司、一個職位,個人職業生涯的選擇應該是開放且自由的。
如果產品經理決定選擇向外生長的發展路徑,就需要考慮清楚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轉行窮三年”,對于轉行之后個人收入降低等后果,自己要有心理準備。其次,如果轉行失敗了該怎么辦。
這些問題都需要提前考慮清楚,并制定相關計劃,謀定而后動。
個人職業發展不像做產品,可以進行反復AB測試,一旦出現了重大的決策失誤,就會對個人職業發展產生系統性打擊。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職場方向,發現自己熱愛的“事業”,并為之永遠奮斗。
就像退出所有社交媒體,再次去創業的羅永浩說的那句話一樣:沉下心,才能成就事。
我是穆寧,讓我做下自我介紹
工作多年后辭職,考了個北郵碩士
混過BAT做過PM,創過業,現央企搬磚
虎嗅,36kr,人人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互聯網撰稿人 | 音樂人 | 網球手
別被任何人定義,你我都是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