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年大寒至春分時令養生提示 北京養生文化學會會長 劉承恩 一、節氣概況壬辰年大寒( 2012年1月21日)至春分(2012年3月20日)為一年六步氣的一之氣。期間共經歷大寒、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驚蟄(3月5日)四個節氣,共計約60天。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此日太陽視運動到達黃經300°。但對于時令養生來說,大寒是一年運氣變化的開始。2012年1月21日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壬辰年的運氣變化拉開了序幕,開始對北半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大寒,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贝蠛?5天的2月4日進入立春節氣,“春打六九頭”,立春節氣標志著一年四季中春季的開始。立春后15天是雨水,氣溫回升、冰雪融化,“七九河開,八九雁來”,大自然的萬物開始從冬眠的狀態中蘇醒過來,陽氣萌發。大寒至春分這60天內,太陽直射點繼續逐漸向北偏移,北半球逐漸偏向太陽(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逐漸偏離太陽(晝漸短、夜漸長),至春分節氣時,太陽光線直射赤道,此日“陰陽相半”,晝夜平分。二、時令分析(一)氣候特點壬辰年統運為木運太過,木為陽運,是主宰壬辰年一年氣候的主旋律。司天之氣為太陽寒水,水能涵木,在泉之氣為太陰濕土,土受木制,《黃帝內經·氣交變大論第六十九》謂之“化氣不政,生氣獨治”,故縱觀全年,由于木運的統領,氣候可能多風或風較大,“風氣流行”。從氣的方面講,壬辰年第一步氣主氣為厥陰風木,客氣為少陽相火,為相得,主氣生客氣為順。因為這步氣兼跨冬春兩季,故可被分為兩個階段。下面分別說明。1.大寒至立春大寒至立春的15天為“冬行盛夏令”。此時仍處于冬季,但盛夏的客氣到來,夏應火。而且木運太過帶來了風氣,風能勝濕,易生燥。這種外界寒冷與人體內燥熱的矛盾是辛卯年六之氣的延續。不同的是,辛卯年六之氣處于水運不及,人的腎容易虛陽外越,令人腎陰虛而腰酸體乏;壬辰年的大寒至立春,人的肝氣生發太快,而天氣正“大寒”,易形成肝郁,故應注意養肝。2.立春至春分立春至春分的45天為“春行盛夏令”,燥熱之氣更加明顯。此間太陽直射點逐漸由南回歸線北移,在春分時太陽光線直射赤道。北半球逐漸偏向太陽,獲得的熱量逐漸增大。(二)對人和植物的影響由于木運太過,加之“春行盛夏令”,天地之間生發之氣太過,而人的陽氣尚處于萌發狀態,當人的陽氣不及客氣生發,更因辛卯年冬天“冬行夏令”,未能有效藏陽,導致肝氣不足。肝氣不足者則會產生氣虛的表現,引起感冒乃至心臟不適。相反,氣盛血熱的人,因陽氣生發不暢,壓力聚集于頭,易形成頭暈目?;蛏彴X。三、養生要點養生的根本原則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贝杭菊{養的重點是使人的生命節律符合春生的自然節律,順之則康,逆之則病。(一)一之氣預防的主要疾病1.消化系統疾病。由于五行間的生克關系為肝木克脾土,故在此木運太過之年,肝木易對脾土產生乘證,即脾土易受肝木抑制而出現“脾郁”。人的脾為后天之本,脾主肉,臟腑皆為肉成,故脾郁時人易出現食欲及飲食量的下降,同時還容易出現腹脹感、腸滿感或身體沉重的感覺。由于脾受抑郁,人在情志上容易出現心中郁悶、感覺委屈的情緒。2.暈眩之癥。此證易發生于兩類人。一類是肝氣太過者?!按簹庹?,病在頭”,人的陽氣受“春行盛夏令”的影響生發太快,但人的毛孔未處于夏季的開放狀態,故陽氣易壅滯于頭部導致頭暈目眩;另一類是肝氣虛者。因自身肝氣生發無力,不及天地間盛夏之氣的釋放而導致頭暈目眩。(二)調養指導1.體質偏虛、寒者:肝氣虛者宜亥初(以下時辰均參見附2《一日時間對照表》)睡覺,宜卯初補肝氣;肝陰不足者,宜亥初滋養肝陰;腎陽虛者卯初補腎陽;脾陽虛者宜辰初、巳初健脾益氣。2.體質偏實、熱者:肝氣盛者宜申初、酉初疏肝降熱;肺腎有熱者,宜申初、酉初滋陰涼血。3.體質平和者:應采取即時調理。氣短乏力,即時補肝氣;身冷背涼,即時補腎陽;胃涼或胃脹,即時溫脾和胃。(三)生活指導1.起居方面一日當中同樣存在著“四季”的劃分(以北京地區北京時間為例):3-9點為“日春”,9-15點為“日夏”,15-21點為“日秋”,21-3點為“日冬”。3點為一天的“立春”,5點為“驚蟄”,6點為“春分”,21點為“立冬”。(1)時間:晚上21點前睡覺(不晚于22點)以利于陽氣潛藏,老年人及兒童應在晚20點前入睡為好。早上宜在3-5點間起床,以利于陽氣生發。日冬睡眠猶如為人體“充電”,晚睡易耗傷陽氣,久則氣血匱乏損害健康。驚蟄不起則會使得陽氣生發不利,人易頭昏沉、煩悶、腰膝酸軟等。早起活動后如覺困倦,可再睡回籠覺。古代養生早起為3點,晚起為5點;早睡為19點,晚睡為21點。(以北京地區北京時間計算)(2)午休養心:有條件的人,午時休息片刻有助于養心,時間以30分鐘至1小時為宜。2.飲食方面(1)保護脾胃,預防“脾郁”。①忌食生冷食物。②控制飯量:在堅持“飯前腸鳴、不餓不食”的基礎上,提倡三餐進食量均不宜大,如體力消耗較大,可少食多餐。(2)血熱之人應避辛辣,涼血降熱:辛辣性燥升散,食用辛辣之物易促使陽氣壅滯于頭部及肌膚而生瘡膿,故宜吃銀耳、百合、梨等有助于滋陰潤燥涼血的食物。(3)氣血虛弱之人宜適當吃補氣血、升陽的食物:氣虛者可適當吃辣味及蔥姜等食物補氣助陽,血虛者可適當吃大棗、桂圓等補血養血食物。(4)男孩16虛歲、女孩14虛歲前,應避免吃辛辣、燥熱食物,盡量吃滋陰類食物。(5)養生提倡素食為主,有利于消化吸收及內心的清靜安寧,亦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3.運動方面春季可進行和緩的按摩運動,以促進陽氣的生發,但因今春為“春行盛夏令”,陽氣生發過快,故按摩力度、時間等均應因人的體質及與氣候的和諧程度而有不同。(四)情志調節《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春三月…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使志…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奔葱闹谐焉颇罴笆┥嶂酥?,符合陽氣的春生規律。希望人們通過學習中醫時令養生知識,能夠養成符合自然的生活方式,進而使自己有好的身體和歡喜的心情。本提示僅代表個人觀點,供中醫養生愛好者參考,不當之處,謹望指正?!?012年1月21日(農歷辛卯年十二月廿八)附:1.常見食物屬性①溫熱性:精白面、豆油、葵花油、羊肉、雞肉、海蝦、海參、帶魚、蔥姜蒜、大棗等;②平性:大米、玉米、紅小豆、山藥、馬鈴薯、花生、黑芝麻、西葫蘆、胡蘿卜、枸杞等;③寒涼性:綠豆、豆腐、冬瓜、苦瓜、藕、海帶、茄子、芹菜、西瓜、香蕉、獼猴桃、鴨肉等;④生冷:指冷飲、涼拌菜、涼飲料、生的水果蔬菜等。⑤辛辣燥熱:白酒、辣椒、燒烤、油炸食品、炒干果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