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養胃的方子。
關于養胃,主要是滋養胃陰的重要性。就像鍋里要是沒油沒水,飯菜是做不好的。如果鍋里沒有一點“熱乎氣兒”,這飯還是做不熟。
胃痛,尤其是頑固不愈的胃痛,就是因為胃里頭,沒有“熱乎氣兒”。
有這樣一個醫案。這個醫案,被記錄在九年前的《浙江中醫雜志》上。
一個43歲男子,是一個地道的農民。
有兩年不止的胃痛反復發作。到醫院檢查,說是慢性中度淺表性胃炎和胃糜爛。他找到了中醫大家連建偉先生。
連師,1951年生人,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方劑分會主任委員。
刻診,見患者舌苔薄,舌邊有齒痕,舌面略有瘀點,左側關脈弦細,右側關脈無力緩弱。整個人倦怠乏力,胃部脹滿隱痛。
配伍:炙甘草5克,陳皮6克、桂枝6克、升麻6克,當歸10克,大棗15克,黨參30克,炙黃芪25克,炒白術12克,炒白芍12克,柴胡5克、丹參2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七劑藥用完以后,患者胃部的疼痛就消失了,還有一些脹滿。連師遵原方,加入薏苡仁15克,蘇梗10克,木香8克,水煎服,繼續用14劑。
最后,患者諸證悉平,疼痛感消失。
胃疼如果總也不好,反復發作,中醫辨證就是中氣不足。中氣,就是脾胃之氣,中氣不足,就是脾胃氣虛。
這就好像人想做飯,鍋里沒有熱氣兒。熱氣兒,就是中氣。鍋不熱,飯不熟。胃里頭不熱乎,它就疼,就脹。
此人舌邊有齒痕,這就意味著舌體偏大,受牙齒壓迫。渾身倦怠乏力,此乃氣虛。他的脈象,右側關脈,候脾胃。左側關弦,右側關緩弱。右關緩弱,說明脾胃虛弱。脾胃虛弱,肝木來乘,它使勁兒欺負你,讓你疼,于是左側關脈就弦。左關,候肝。
患者的問題是脾胃氣虛。在氣虛的基礎上,患者血運不佳,形成了淤血。有了淤血,人就會疼,舌頭上就有瘀斑。氣虛,必然進一步帶來氣滯。氣不足,它推不動,所以郁滯。氣滯,患者就胃脹。
這個時候就應該健脾益氣、消脹化瘀。
這里頭的配伍,是李東垣補中益氣湯的配伍加減。就是陳皮理氣,令補而不滯。桂枝溫通脾陽,輔助氣的化生和運行。升麻和柴胡搭配,可以提升中氣。黨參、黃芪、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柴胡、白芍疏肝養肝,使得肝木不克脾土,從而緩解疼痛。在這個基礎上,當歸、丹參、大棗三味藥,可以養血活血止痛,就可以化瘀。
后來,患者依然胃脹,就加入薏苡仁、蘇梗、木香繼續來健脾行氣。
這個現代臨床運用的是對補中益氣湯的,治療中氣不足所致的慢性胃炎、頑固胃痛。
補中益氣湯,原方構成就是人參、當歸、陳皮、黃芪、白術、炙甘草、升麻和柴胡。這個方子,是李東垣半生智慧的結晶。
李東垣,是金元時期的著名醫學家。他是中醫“補土派”的代表人物。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是生命的支柱。李東垣認定:脾胃內傷,百病由生。人的很多雜病,就是由脾胃不足而來。在治療的時候,李東垣主張從調理脾胃入手。在他眼中,脾胃不僅僅是食物的納受和運化臟腑,更是一身氣機運轉、代謝的中樞。
李東垣完全貫徹在了補中益氣湯里頭。這張方子,它本是治療氣虛發熱的。人們就利用它治療中氣不足、氣機下陷導致的各種疾病。也可用此法調治,中氣虛弱所致的胃痛患者。
其實,補中益氣湯,能治的病有很多。尿石癥、臟器下垂、失眠、頭痛、眩暈癥、重癥肌無力、癲癇、崩漏、不育癥、流感、心肌梗死后遺心絞痛、低血壓、慢性腎炎、頑固口腔潰瘍……所有這些毛病,只要證屬中氣不足,或一身氣機升降失常的,都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化裁。辨證要點,特別是脾胃氣虛證,一般也都包含脈緩弱無力,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發白萎黃等等。用此方的概率特別高。
慢性胃炎、胃痛綿綿不止,有可能源于中氣不足。中氣虧虛,胃中失養,它就疼。特別是年久的胃病患者,在這方面更得注意。